中国是日本的爹。
中国是世界鲤鱼崇拜的源头,日本的鲤鱼文化是中国一手盘起来的。
首先鲤鱼是亚洲特色水产,别的国家和地方的鲤鱼基本都是从亚洲输过去的。
鲤鱼的生物路径大概过程(非十足考据但是基本事实)是:中亚——中国——日本——全世界。而鲤鱼文化的路径大概过程是:中国——日本——全世界。
在鲤鱼走向世界的整个过程中,中华民族是第一赋能民族,也是内容最全,方向最多,体系最大的鲤鱼品牌直接打造者。
这是有事实依据的。《尔雅》号称中国辞书之祖,是中国最早的字典,里面解释一切花花草草虫虫兽兽。第十六个部分释鱼的第一个字,就是鲤字。
中国儒家文化百世先师孔子,十九岁结婚,娶的宋国的并官氏,第二年给他生了儿子,鲁昭公派人拿鲤鱼来贺他,孔子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直到今天全国各地一些地方民间都还保留着逢年过节拜访亲友送鲤鱼的风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水浒传》里还专门写了送鲤鱼、吃鲤鱼见客的桥段。
《论语·季氏》中载了孔鲤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孔子问孔鲤:“学诗乎”,“学礼乎”?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鲤听完赶紧回屋学习。后来人们就将师长们讲学的地方称为“鲤庭”,称回答父亲的问话为“鲤对”。这也是王勃《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鲤对典故的出处。
鲤鱼太重要了,当时春秋战国以齐国出产美女最多,所以大家都想娶齐国的女人。在《诗经》中就有“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句子。
送鱼的人经常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会顺带附上书信,被称为“鱼书”,鲤鱼就这样成为信使,以绢帛写的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就叫做“鱼传尺素”。这在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就能找到依据:“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顺带说一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造反的书,也是写在鲤鱼肚子里的。
在重大物品里也会植入鲤鱼的元素,比如宝鸡青铜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青铜鲤鱼尊,就是西周时期的,据说是酒器。而在陪葬的器物里,也会有各种各样玉鲤鱼、铜鲤鱼。
中国人热爱鲤鱼,创造了鲤鱼跃龙门这样的美丽传说。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我们都一直在不断对鲤鱼升格,让它成为了中国的文化标志,赋予了它独特的华夏血脉。
也可以这样说,从先秦以来,中国的鲤鱼崇拜就一直存在,并且作为文化源流之一,长期浸润着中华民族,一直迭代更新,不断地丰富。我们过年的年画,胖娃娃捧的就是鲤鱼,年年有余的直接承载者同样是鲤鱼。
将鲤鱼崇拜推到顶端的是唐朝。
唐朝因为国姓姓李,鲤和李谐音,所以不吃鲤鱼,非但不吃,人们还纷纷养鲤鱼,期待得到国运地赐福,民间大面积养鲤鱼,培养了各种各样的鲤鱼,这大概也是锦鲤培养技术大发展的一个时期。
当时唐朝的权贵都会佩戴金鱼袋、银鱼袋象征身份,鱼袋的造型就是鲤鱼。
正是在唐朝时期,关于鲤鱼的一整套文化,以及锦鲤培养技术,伴随遣唐使逐渐输入了日本。从此日本的鲤鱼文化,就开始不断地兴盛。大概是与此同时,中国鲤鱼脍的吃法,也传到了日本,于是滋生了日本的生鱼片。
后来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日本又综合吸收中国鲤鱼跃龙门的传说说法进一步丰富日本鲤鱼文化的内涵,但整体从来没有脱离中国鲤鱼文化的框架。
简而言之,中国的鲤鱼文化,从来都是日本鲤鱼文化的母系文化,在鲤鱼文化里,中国从来都是原创者,是边界。我们有足够的资格说任何的泛鲤鱼文化都是中国的。这是可以从产地到文化谱系逐一追踪的。它的本质是中华民族以上千年的文化优越性,卓越的文化统治力、包容力和创造力,给“外族”的文化施舍。
所以面对日本的鲤鱼文化时,我们完全可以不需要任何避讳,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肆无忌惮的用,完全可以大声地说,这他妈是中国的!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文化底气所在。我们根本用不着说“这是日本人在用,我们不能用”。
要搞清楚,在这个符号上,是他们要避我们的锋芒,而不是我们避他们的锋芒!
现在网上总有些无知暴力的爱国者,总是拿着莫须有的蛛丝马迹,坑害自己的国人。与其说他们是爱国,倒不是说是满足了他们的暴力,满足了他们表现欲,满足了他们的好为人师。
你如果真正的爱国,你做的怎么能是躲避呢,难道不应该是拿出我们民族的底气,拿出我们的自信,豪横起来,让全世界知道,这是中国的东西!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随时提防倭寇、美帝,但我们也同样要提防那些鼠目寸光,唱高调下烂药的爱国 贼。他们不学无术,其心可诛,天天恨不得把所有的生态搞得乱糟糟的,这种人,一样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