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上学时是必备科目,但是文中有一句“落英缤纷”,长大后我才发现那时候可能学错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个“落英缤纷”,我们上学的时候课本里的解释是“满地都是落花”。
老师也将的是落花繁多。
主流解释一直也是落花,只不过现在最新更新的解释增加了一句“一说初开的花”。
然而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有“初开的花”这种说法。
从我目前了解到的知识里来看,也许“初开的花”才是“落英”最真实的含义。
宋代的罗大经人如其名,是一个博极群书的大儒。他以杜甫的《赠虞十五司马》诗“爽气金天豁,清谈玉露繁”为灵感,写了一本清谈之书《鹤林玉露》。
书中对很多历史事件,还有文学典故进行了勘证,有理有据。
其中就专门讲了“落英”的来历和含义:
《楚辞》云:“餐秋菊之落英。”释者云:落,始也。如《诗》访落之“落”,谓初英也。古人言语多如此,故以乱为治,以臭为香,以扰为驯,以慊为足,以特为匹,以原为再,以落为萌。
这个考证非常严谨,先是举例了楚辞中的“落英”,又列举了前人的注释。同时又窥探《诗经》源头对“落英”的解释。讲清楚了落英为“初英”,也就是初开的花。
而为什么“落英”是“初英”,他又进一步考证古人的“反语”表达,对落英的来历进行深入的解读,从经典出处、注释理论、逻辑习惯三个方面,完全释读了“落英”即“初英”。
这个考证虽然只有百来字,却以深厚的治学功夫,弄清了来龙去脉。
而放在原文中间,也是最符合现实和意境的。青草蔓发,各种各样的花绽放,只有初开之花的生机,也最附和“鲜美,缤纷”的叙述。
这个小知识的获得,让我重新扩充了一遍对《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多读古人书,方知文中味。真不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