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易,画面难

文摘   2024-09-10 23:42   四川  

三节课,总算是结束了《观潮》,每学期开学第一课都是慢慢中等待。从三年级开始第一单元便充满了挑战,三上一单元的新鲜感,三下一单元的画面感。紧接着四年级一单元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因为寒暑假里会有一些课文的提前诵读,孩子们的诵读是容易通关的。可是经由诵读要抵达理解的层次还是有很高、很难的一道坎儿。

第一课时,对课文中的字词过关,人声鼎沸的“鼎”字难住了一部分同学。请学生就观察所得,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理解。画儿和小赵两位同学两相补充,理解到了人声鼎沸一词指的是说话声音很大,吵吵闹闹。

紧跟着,我们从字源进行剖析,鼎古代主要是烹煮食物的作用,上面部分的目的是月的变形而来。再一次加深对鼎字的记忆,从而更好地感悟这个词语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闷雷一次中闷的读音,不好识别,但是借助意思加以理解和识记是一个好办法。闷雷指声音低沉的雷,孩子们一下子联系到《雷雨》一课中的雷声,一下子通透起来。

难解字和多音字,本是难点,放置于情景之中,形象生动地解读,加以学生自己独特的理解,由此算是真正地掌握解读字词的法门。

理清钱塘江大潮的顺序,较为简单。第一步,找到文章中的关键句,抓住天下奇观。将奇观的观和题目中的观潮的观进行比较,孩子们脱口而出的词性不同,让我知道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观的内涵。

第二步,观潮具体分为几个部分,学生自读课文找到依据,自主勾画。顺利地找出第二自然段之“江潮还没有来”,第三自然段“潮来了”,第五自然段“潮头奔腾西去”。

除了这些关键词,孩子们还找到了一些,比如“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在此基础上明确写钱塘江大潮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同时,还用到了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观察点在哪里?孩子们齐声答道“海塘大堤”。要去一睹天下奇观,心情自然是期待的。可不可以只保留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

孩子们沉默片刻,LYY大呼,“不可以!”因为这个段落还写到了观潮人和观潮的地方。这是很有见地的一种思考。

其实第二自然段,为观潮做足了准备。找到最佳观潮点——海塘大堤。登上海塘大堤,眼睛所见,让孩子们自主说出读到这些语句,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思维还没有完成打开,怯生生地不敢大胆表达。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潮终于来了!我们的耳朵先接收到了信息,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紧跟着眼睛也接收到了信息。“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想象画面的方法究竟是什么?首先,直接判断我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是句子中实实在在地描述,也是想象的基石。第二步,这条白线我们生活中哪里有见过,类似的事物能把我们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艾妮首先为想象画面撕开了一道口子。“读到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那条白线很细很细,像织布机上的线。”

这是一种类似的画面想象,织布机上的线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把陌生的事物和熟悉的事物进行连接这是一种办法。

相机总结想象画面的方法:第一步直接从句子中找出实实在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观潮》一文主要调动了这两种感官。第二步,将看到的,或者听到的直接描述出来,由此找出相关或者类似的链接。

比如“高高的水墙”,这句话直接写出了潮来时水流汇集涌起了很高的浪潮,浪潮面还很宽。我仿佛看到了浪潮像威武的狮子向我们扑来,我想伸手摸一摸。

两步分解孩子们一起兴奋了起来,眼里有了光。第四自然段,同桌合作,自主学习,分享自己所感知到的画面感。随机参与小组的合作,画面感有了很大的突破。

课后CX妹妹,到我跟前和我聊天。我询问现在知道怎么想象画面了吗?她甜甜地说:“会啦!”

慢慢地我们真的都会,此时慢一点,心里更踏实一点。这样的慢可以让我们在快的时候依然自信满满,不慌不忙。


芸霜
从春花秋月,走到夏雨冬雪。从塞北羌笛,读到又绿江南。我折柳做笛,采荷为韵,枫江渔火,雪舞陌上。素来喜欢将走过的山山水水折叠成一场倾城素念。寻一方长亭,看古道边,谁的等待恰逢花开,谁的无言凉了秋水。待春风又暖一重,哒哒的马蹄,是否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