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启航,文海泛舟

文摘   2024-09-22 01:26   四川  

文字,这一神奇的媒介,不仅赋予了生命以深邃的思想、超凡脱俗的高贵,更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每一个生动的灵魂。而读书,则是这把钥匙,它引领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赋予生命以无尽的广度、深邃的思考与崇高的追求。

《且读且写》: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

九月九日,一个寓意着长久与重逢的日子,我轻轻地翻开了《且读且写》的扉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阅读,更是一场心灵的远征,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

这本书,对我而言,既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山,充满了挑战与未知;也是一片等待探索的密林,藏着无数的惊喜与启迪。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行走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时而困惑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而又惊喜于“柳暗花明又一村”。

初读之下,我并未感到轻松,反而觉得自己的“消化系统”亟需升级,以更好地吸收书中的营养。书中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如同一场思想的盛宴,让人既感兴奋又觉压力山大。于是,在完成初次阅读后,我决定立即开始重读,希望能在反复咀嚼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挖掘书中的更多的精髓。

序言共鸣:爱读写,语文教师的归宿

序言的标题“爱读写,才是真正爱语文”,质朴却又充满力量。它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们一起成为真正的读者和写者。

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期待,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鞭策。我曾经因为缺乏悟性而备受困扰,深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而《且读且写》一书,无疑为我指明了一条明路。

序言中,作者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读写之路,以及读写对于个人成长和教学的重要性。这些文字,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激发了我对读写更深层次的思考。只有真正热爱读写,才能成为卓越的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读写,才能筑就自己的教育梦想。

目录预览:一棵读写的大树

浏览目录,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读写大树屹立在眼前。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点展开,又向广阔的世界延伸,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这棵树,既扎根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又伸展向广阔的实践天地,让我对即将到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从第一章的阅读的方法到第九章的如何锤炼语言,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颗珍珠,由读写串联,最终成链。我期待着在这些章节中,找到读写之道,也期待着在读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一章:阅读的方法

匡双林老师回顾了自己的读书之路,并推荐了多种精良的阅读方法。他罗列的五本对他影响深远的书籍,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其中,“异态读书法”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阅读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去审视书籍,从而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方法》一书中,对阅读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出了预测、联结、提问、推断、图像化、确定重点、释疑和综合等八点建议。

匡老师的亲身实践,对这些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行为,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和智慧的积累。

读到“就读书而言,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真正地去读以及养成读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时,我的内心猛地一震。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眼前的迷雾。

如果过于追求阅读方法的多样性,忽略了阅读的本质——持续和习惯,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没有持续的输入,就无法有真正的输出。没有生长的土壤,一切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我也曾零散地运用过这些方法,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偶尔因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而忽略了阅读,导致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地提升。《且读且写》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持续阅读的决心。

第二章:如何阅读理论类书籍

这一章重点介绍了如何阅读理论类书籍,这是一个对我来说极具挑战性的领域。理论类书籍往往深奥难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啃读。匡老师巧妙地将书法与读书联系起来,提出了“摹”的方法,即抄书。这一方法让我深受启发。

去年,我也曾坚持抄写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通过抄写,我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同时,翻阅《教海漫记》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又对于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深感敬佩。

这种抄写的过程,不仅加深了我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也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于老的教育智慧。

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境界,更是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再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读书之路上的影子。

虽然目前我还只是勉强徘徊在第一境,但我对第二境乃至第三境充满了向往和追求。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总有一天我会达到那个令人向往的境界。

第三章:如何把一本书读透

标题“如何把一本书读透”,让我瞬间想到了郭初阳老师的《怎样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我也曾反复阅读,并刻意练习过其中的方法。在《且读且写》中,作者也提到了郭老师的这本书,并进一步阐述了阅读的五大意识:重复、输出、诠释、课程、使用。

其中,输出意识板块中的批注一文举例,让我深受启发。四年级上册二单元为策略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这与批注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批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诠释、课程和使用三大意识,则是我之前较为迷茫的地带。书中通过具体的实操举例,让我对这些意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读透一本书并不仅仅是理解其内容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和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第四至六章:教师写作的路径

三个章节,从多个角度为写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日记、读书札记、书评、备课笔记、课例品析、影评……这些素材,如同一座座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而如何让写作沿着专业化的方向突围,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抓住一节课的叙事进行研究。

文本解读、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堂生成、教后反思……这些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通过叙事,反观课堂的设计,从教和学的实效性中去反思课堂,促进教学更深入地思考。每一种叙事,都是思考的一种凝结,思考链接的是预想和实际。老师的成长,需要这样的叙事。

在阅读这三个章节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写作的力量和魅力。写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八章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体现——文本解读

读写,是教师成长的双翼。只有读写结合,才能如虎添翼,助力教师在教育的天空中翱翔。在《且读且写》中,用两个章节重点剖析了文本解读之法,让我对读写结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读写并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需要我们去感悟、去体验、去创造的过程。通过读写,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蕴,也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第九章:如何锤炼语言

好的写作自然是离不开语言表达的,锤炼语感之七法,容易理解,可以尝试操作。四读法、随笔法、句读法、读“汇”法、评改法、换字法、猜读法。如若择一法读一本书,提高语感大有可能。

《且读且写》,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引导我们感悟读写之美、体验读写之乐、创造读写之奇的好书。

迷茫与思考:读写之路在何方

读到此处,我似乎对读写有了更多的思考,但同时也陷入了更多的迷茫。我只是路过,还不知道我脚下之路在何处。这种迷茫,或许正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毕竟,我只是跟着匡双林老师在他的读写之路上走了一遭,还需要自己去摸索、去实践。

这种迷茫,激发了我对读写的更深渴望。只有不断地读写、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读写之路。《且读且写》,无疑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引和启示。读写之旅程漫长且充满挑战,心怀热爱、坚持不懈,终能扬帆起航,文海泛舟。


芸霜
从春花秋月,走到夏雨冬雪。从塞北羌笛,读到又绿江南。我折柳做笛,采荷为韵,枫江渔火,雪舞陌上。素来喜欢将走过的山山水水折叠成一场倾城素念。寻一方长亭,看古道边,谁的等待恰逢花开,谁的无言凉了秋水。待春风又暖一重,哒哒的马蹄,是否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