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90%的烦恼,都缘于想得太多,《别想太多啦》

情感   2025-01-08 21:56   山东  

作者|Pinky   来源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这本书,仅仅看过封面就喜欢上了。通过封面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至理名言:


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

人生90%的烦恼,都缘于想得太多。

没有一件事、一段关系,值得你遍体鳞伤。

不求认同、不求喜爱、不求赞美,认可自己,活得酣畅淋漓……

每一句都说到了心里有没有👍


接下来分享一下《别想太多啦: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比较深一些内容。


📚1.不要去在意别人的想法

不必去和别人比较。自己幸福与否,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而不是与别人比较而来。

请试着寻找自己想做的事,并为之全力以赴,因为这是属于你的人生。

别人如何看自己是“对方的问题”,别人怎么看待你是别人的事,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心。

在你行走的路途中,有人支持你,也有人离你而去。没有必要追逐离你而去的人,走自己的路便好。

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有人对你没有特别的感觉,这些都是正常的。和蔼可亲的人,可能会被认为八面玲珑;诚实稳重的人,或许会被怀疑有城府。

希望被人喜欢,到即使不喜欢也不至于被讨厌,再到即使讨厌也没有关系,这个思维过程,其实就是逐渐摆脱别人的眼光,自我肯定的过程。

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评价标准,想法各不相同,地域和时代也有所差异,评价当然千差万别,五花八门。不要被周围的评价左右,勇敢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我想说


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就会发现,一路走来,我们会被一些人喜欢,也会被一些人讨厌,落魄的时候可能还会被一些人踩几脚。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

有的时候,我们越做自己,越不被周围人接受,甚至还受到排挤。这让我想起来大学时候有一个特别有想法的校友,我们是一个院系不同专业的。

在某些场合,她会发表自己独到的想法。这让她成为与众不同的存在。据她们班里的同学说,这位同学在她们班不怎么受欢迎……

之前我会觉得这个人那个人的太不合群了,这个人那个人的太另类了。后来我才意识到人家才是在勇敢的做自己。而自己才是被周围环境影响不敢做自己的人。

一直以来,想做个好女儿,好学生,好员工,好老婆,好妈妈……有时候会有种身心被束缚、手脚被捆绑的感觉。

在意他人眼光的人,是没有办法活出真实的自我的。

现在我更倾向于遵循自己的内心,尽量远离不喜欢的人和事,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他人的评价不那么在意,甚至开始有了被讨厌的勇气。这让我很舒心。

📚2.关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夫妻就像用红绳联结起来的关系,经常有人用线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种关系就像由细细的绳线连接起来,可能磨损,或者断开,所以需要用心对待。

要想这根线更粗壮结实不易断裂,需要经常不断加线。如果什么都不做,经年累日肯定会断掉。这种情况不局限于夫妻之间。亲子、朋友之间,以及灵魂伴侣之间也是如此。


☔️我想说


你对我好,我才会对你好!或者说,我对你好,你才会对我好。这是一件相互的事情。

记得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时候,书中就把恋爱关系比喻成红色丝线系起来的,亲子关系比喻成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

也就是说,与亲子关系相比,恋爱关系更容易断开。要想让恋爱关系往正向发展,那就需要“多存钱”。

解释一下,这里的“多存钱”并不是真的存钱,而是往人际关系之间这个“关系账户”里“存钱”😁


这个账户里面存款多了,两个人关系才会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狗钱钱2》这本书中清晰地提到: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就像是银行账户。与银行账户相似,世间还有一种叫作“关系账户’的东西。

维持一份良好关系的成功秘诀就在于要先往这个账户里‘存钱’,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在长时间内不去“取钱”。

当我们伤害别人的时候,就等于是在 ‘取钱’。账户中的存款此时会减少,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不再那么好。

但要是账户上有很多‘存款’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保证 ‘取钱’变得更加容易。

如果发现账户空了,那便是因为我们在很长段时间内都没有‘存钱”,而接下来的任何 ‘取钱’行为都会产生问题。”

爱人之间的每一次甜言蜜语是存钱,每一次恶语相向是取钱;亲子关系之间的每一次陪伴、玩耍是存钱,每一次指责、说教是取钱;

朋友之间的每一次畅聊是存钱,每一次对彼此生活指摘是取钱。最后关系的好坏,全看存了多少钱、取了多少钱。

如果账户里尚有余款,那这关系还能维持,当然余款越多关系越好。如果账户里被取空了,那这关系就处于极度紧张几近分崩离析状态了。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时,里面提到:

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

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的储蓄。由于彼此都有所期待,原有的信赖很容易枯竭。

如果亲子交谈的内容不外乎“该打扫房间啦,扣好村衫的扣子,用功读书,把收音机音量开小一点”。

恋人之间交谈的内容就是“今天饭菜盐放太多了,刷碗没刷干净,衣服怎么忘了洗了”等等。情感账户很快就会透支干净。

这时候就要多做一些有利于促进爱恋关系、亲子关系的事情。比如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一顿温馨早餐,一句甜言蜜语,一次共同出行等等。

📚3.你我都拥有无限的可能

任何东西都不存在固有的我。


比如,现在阅读的这本书,它没有固有的实体。放在书架上,就是藏书;堆起来,就可能成为台阶或阶石;一张一张撕开点燃,可以成为燃烧的火苗;丢掉就是垃圾;扔出去可以当武器。


以此类推,“我”并不存在固有的实体,肉体和年龄都在不断地变化中。

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人”与“这是书”的道理一样。你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拥有无限的可能。


☔️我想说


看到书中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我想到《东坡禅喜集》中出现的一个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出行,佛印说东坡像一尊佛,东坡说佛印像一堆太牛屎,佛印接着说:“我口出佛,尔口出屎”,众人哈哈大笑。

一个充满风趣的故事,很多人认为这个故事揭示了:心中有佛,看人即佛;心中有屎,看人即屎。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境和思维决定了很多外在的事物,也决定了我们自己。

积极的思维下,我会认为自己温柔善良,谨慎认真,专注力很强,思维活跃。

消极思维之下,我会认为自己胆小害怕,凡事爱多想,宁愿委屈自己也想做个好人……

同样的自己,有时候喜欢这样的自己,有时候为这样的自己感到无奈。

就像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个阶段的我们自己也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成为自己眼中怎样的人。

📚4.重要的话放在最后说

放在最后说的话更重要,不仅仅说的一方这样认为,听者也一样。也就是说,最后那句话,往往会留在我们心里。

如果说“那个人刀子嘴,但是人很好”,是让人觉得在夸这个人好。相反,如果说“这个人是好人,但说话很刻薄”,是告诉别人要当心这个人。

父母、老师、上司,经常运用这种说话方式来培养、教育人。


比如“虽然没收拾玩具,但他是个不挑食的好孩子”,“学业虽然有待进步,但能为朋友着想”,“工作虽然表现不突出,但在公司最懂礼貌〞等等。

这样的表达,听到的人也会心情愉悦,容易接受句子前半部分的内容,以后收拾玩具、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我想说


看到这部分内容,让我想到《绝望的主妇》这部美剧有一个场景对话,Tom想给家人一个惊喜,去夏威夷旅游,结果Lynette因为Tom没有提前跟她商量而感到不快。

当时Tom的说话沟通方式就有些技巧在里面。


首先Tom肯定Lynette说的没错,自驾游性价比也很高,这样让听着心里更舒服,之后否定今年采取这个计划,明年可以考虑。

这套说话策略命名为“Yes Sandwich”,就是“先恭维,降低心理防线,最后再恭维”。

开头结尾是Yes式的恭维,而中间否定对方想法的内容才是真正想要表达的。

比如:我们会说“你做的很好,如果之后再认真一些,就会做得更好了!”这样听者会不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呢。我想应该是的。

📚5.关于人生这部作品

为什么好事坏事都不能持久?好事坏事都是由很多因素构成,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时间。其次,是人内心感受的变化。

昨天认为是这样,今天可能就会发生变化。经济或灾害等社会变化,可能会引起我们内心巨大的改变。

你现在的人生,是过去大量准备形成的作品。你至今所做的一切以及尚未做的一切,都在构成你今生的作品。


你今后要做的或不做的事情,直接体现在将来的你这一作品中。



☔️我想说


关于人生这部作品,一言难尽!看影视剧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希望这部剧波澜起伏一些,有些冲突,有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抗情节,这样我们看起来才更有意思一些。

关于这一点,六岁的女儿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每次看一部新的动画片电影之前,她会问我:“妈妈,这里面有坏人吗?”她认为有坏人的话这部影片就会更好看。

可是具体到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希望一切顺利,挫折少一些,最好“事事如意,心想事成”。只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不太容易。

而且如果“事事如意”的话,那么说明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这样的话,人生的丰富多彩是不是就大打折扣呢🤔

毕竟,不确定的人生,我们才会更充满期待,才会更有努力的激情。如果一切都被安排好了似的,会不会反而会萌生逃离的想法呢?

这本书中让我收益的地方还很多。


比如,这本书告诉我们:

即使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也可以正常生活,甚至认为“某些东西完全不需要”。


就像搬家后,好几个月没有打开纸箱中的家当,但生活照常。所以,这个箱子的家当都是不需要的东西。

这一点我太感同身受了。

半年前,大概六月份我们又搬家了。搬家公司把所有物品搬到新家后,我先生就出差了,然后就剩下我自己整理收拾。

一开始,我先找到了冰箱里的物品,放到了新家冰箱里,之后找到了被褥的打包箱,这样我和女儿就可以睡觉了,第二天收拾了厨房的用品以及近期穿的几件衣服,这样就可以做饭吃饭,出门有衣穿了……

其余的箱子则用了大概十天左右才完全整理好。也就是说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家里至少一半以上的物品都处于“可不用”的状态。

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清理不需要的物品😂

还有关于嫉妒,作者认为:

所谓嫉妒,是对别人地位、成功、财产、技术、知识等产生的不悦心理,甚至产生想要阻碍别人成功的心理。

引起嫉妒的主要原因是比较。自己对拥有的原本已经知足,但与别人相比,内心就产生了痛苦。”

我们越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就越容易产生嫉妒之心。也许不比较才有可能消除嫉妒,才有机会获得幸福。

关于交流的方式,这本书告诉我们:“交流的基本是不做作,不装腔作势,不盛气凌人。

这让我想起来前一段时间女儿要参加一个英文演讲,当时女儿用了一分多时间复述自己要讲的故事。

我先生考虑着要不要添加一些演讲技巧,后来我俩共同认为正常表达就好,太多的技巧在里面会让言语变得有些做作,不自然。

关于追求,这本书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这无可厚非,但金钱只是手段,有些人却把它当成最喜欢的东西。


这就像询问想要拿到位于高处物品的人:“现在想要什么”,他的回答是“梯子”一样。如果将手段视为目标,就本末倒置了。


金钱是手段,不是目的。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告诉我:


“财富、声望、地位与其他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无论是物质上还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终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所以金钱仅仅是追求幸福的手段,并不等于幸福,尤其是当金钱达到一定程度后。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中提到的金钱和幸福的关系:

“金钱与幸福的相关性在 0.25之前成正比关系;在0.25 以后,就基本上没有太多相关性了。

通俗点说,从一无所有到小康这个阶段,你的幸福指数会噌的一下蹿上去;

但是在0.25 以后,你的金钱和幸福就基本上没有太多关系了,搞不好,它还会下降到 0.2、0.1 或者更低。

这一现象在数学中被称作“金钱的边际效应递减”。这个时候的幸福感主要来自家庭、自我成长和对社会的奉献。”

很有趣的关于幸福和金钱关系的理论,幸福跟金钱有关,幸福跟金钱又无关。

当一个人食不果腹的时候,金钱肯定可以让这个人变得更幸福。

可是当一个人衣食无忧的时候,金钱对一个人幸福的影响也许就没有那么大了。


总之,这是一本很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强烈推荐朋友们阅读作者的纸质版书籍,绝对很受益!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别想太多啦: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的所感所想啦,分享给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很值得读的一本书!再次强烈推荐阅读作者的完整纸质版本!比心🫰❤️


📚近期读的关于心理、幸福、情绪疗愈的书籍如下,你也许感兴趣。


🔗《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太真实了!


🔗深度自我剖析|《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早知道早受益!


🔗不管有没有时间都要读一读这本《大脑幸福密码》


🔗《应对焦虑》,学到这3个实用的方法


🔗停止内耗,不要焦虑,《别胡思乱想了》


🔗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拥抱你的敏感情绪》,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文章精选



(点击下方词卡查看文章)
#好书分享#绘本共读
#早教启蒙#育儿分享
#母婴好物#育儿书籍
#英语启蒙#个人成长
  #幼儿园#亲子旅行

记忆的瓶子Pinky
读书、育儿、跑步、旅行、日常等内容分享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