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为什么孩子们要上音乐、美术、书法类艺术课了

情感   2024-10-09 22:42   山东  

作为80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回忆起来自己的中小学,除了排的满满当当从早到晚一整天的课,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知识之外,好像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关于艺术类课程就更是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初中三年好像上过两次或者三次音乐课,然后就再也没见过音乐老师。

其他的诸如美术、舞蹈、书法、乐器等之类的艺术课就真的是零了。

我总是自嘲自己啥也不会,其实这并不是自嘲,这是事实,感觉自己就是在刷题中长大的孩子😬

回忆自己在学校时光,越来越庆幸现在孩子赶上教育改革的好时候,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可以看到:

现在学校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了学业要求

目的则是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所以现在女儿除了课外兴趣课,可以每周的在学校上美术课、音乐课、书法课,以及体育课、劳动课、心理学等课程。

一天八节课,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生活的孩子着实需要适应,当然,这是我这个成年人的想法。结果证明我错了。女儿毫不费力丝滑般适应了小学生活。

有一天当我问女儿一天这么多课累不累的时候,女儿的回答是“不累,因为有我喜欢的课”😂

读《让思维自由》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提到:

“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分为了两大类:有用的学科和没用的学科。语文、数学、科学和技术是有用的;历史、地理、艺术、音乐和戏剧则没用。每当教育经费紧张或教育改革发起时,艺术课程就会遭殃。
为什么等级较高的学科就应该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学科为什么会存在等级之分?答案首先是经济:人们以为某些学科与工作更为相关,能帮应聘者获得更高的薪水。

一代代的年轻人总会听到那些好心的建议:“别搞艺术,你根本不可能变成职业艺术家”“别搞音乐,你没法靠它谋生”。

但我们很快就会认识到:它们是错的。学校重视艺术往往是出于其他原因:它们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是“休闲〞或者“文化”活动。”
随着女儿进入小学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随着这两年陪女儿上音乐、舞蹈、绘画类兴趣班次数增多,再加上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经历,对于以上这几段话我特别有感触。

小的时候,周围的人一直向我们传达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即便自己当时喜欢历史、文学,在数学、物理表现比较突出的情况下,选择了理科班。

当时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理科生更容易就业。与兴趣相比,就业当然更重要喽😂

可是随着成长以及对周围情况的了解,我越来越发现,理科生、文科生哪个更容易就业,这个跟选择的具体专业有关,更与个人有关,并没有一个准确答案摆在面前。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艺术学科对于一个人生活状态影响真的很大。

艺术本身就包含着表达自己的成分。无论是借助舞蹈抒发情感,还是弹奏绘画,都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舒展放松,甚至发泄。

可是数理化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起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这样的。艺术学科可以改善一个人身心状态。

读《优雅是种力量》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提到:

兴趣爱好是逃离琐碎的良方。除了工作、家庭,至少要有一项爱好,旅行、看电影、听音乐、跑步、潜水、登山⋯⋯这项爱好可能并不能带给你任何功利,却令你身心愉悦。

女人要有些自己的爱好,最好和工作没什么直接联系,和柴米油盐也没什么直接关系。

滑雪、爬山、潜水、摄影、音乐、绘画、品茶插花⋯什么都好。爱好是乐趣,是修炼,也是品位,还是少女心。”
关于培养兴趣爱好重要性这一点,我之前并没有多深的感受。

直到这几年才发现兴趣爱好对于一个人生活是多么重要。不开心的时候,焦虑的时候,甚至遇到烦心事的时候,这些兴趣爱好就特别有利于情绪的调整。

无论是阅读,还是艺术类各种兴趣爱好,虽然大多数都不能当饭吃。

可是它却可以帮助一个人从低谷里走出来,却可以让一个人感受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让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些,有趣一些,然后幸福多一些开心多一些。

目前自己的兴趣爱好仅限于阅读、跑步、美剧、旅行,没有一点艺术类内容,也许哪天一冲动也去学个声乐、小提琴啥的,熏陶一下自己缺失的艺术细胞😁

 文章精选



(点击下方词卡查看文章)
#好书分享#绘本共读
#早教启蒙#育儿分享
#母婴好物#育儿书籍
#英语启蒙#个人成长
  #幼儿园#亲子旅行

记忆的瓶子Pinky
读书、育儿、跑步、旅行、日常等内容分享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