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读读《清醒思考的艺术》

情感   2024-11-26 22:40   山东  

作者|Pinky   来源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连续读了三本罗尔夫·多贝里书籍,整理完了《明智行动的艺术》这本书的阅读笔记:很多事想不明白,读一读这本《明智行动的艺术》吧


接下来分享一下《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


这本书中讲了随大溜的从众心理、沉没成本、零风险偏误、相信平衡力量的赌徒谬误、锚定效应、关联谬误、自利偏误等52个方面的思考错误

让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会出现或者面对的思考偏差,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1.从众心理: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从众心理(有时被含糊地称为随大溜)是指: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这当然是荒谬的。

喜剧和访谈节目常会利用从众心理,在关键位置插人笑声,事实证明这会引得观众发笑。


广告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当消费者的选择毫无头绪时,在“你我”这样的人们出现的地方,它最有效。

英国作家毛姆这样讲道:“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我想说


从众心理,我可有太多想说的啦。明明不想参加某个学校活动,可是其他人都参加了,那我们也勉为其难参加吧。

去餐厅吃饭,哪里人多想往哪里凑,总感觉这么多人排队的餐厅应该不会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从众心理体现。

女儿喜欢芭蕾舞,之前想着那就作为兴趣爱好上上课好了。有一次,舞蹈老师让我们参加一个舞蹈比赛,不想耽误课程去比赛,想着不去了。


结果发现大家都去,再加上老师劝说,然后就也跟着大家去了……

在购物的时候,习惯上找销售量高的那一款产品,总感觉大家都这么选肯定有道理。看到推荐的爆款文章,忍不住看两眼,总觉得大家都喜欢看肯定有优秀的地方。

天呀,忽然发现自己是如此的习惯随大溜,用英文说就是go with the flow,直译就是跟着流水走,这也太形象了。为什么爱随大溜呢?

我想原因之一在于:总感觉这么选不容易出错,不可能那么多人一起犯傻嘛;原因之二在于:懒,懒得自己甄选判断,那就干脆顺着流水走好了。

可是很多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许下次再随大溜的时候,多问问自己内心的感受,多做些调查研究。嗯,就这么办!

📚2.沉没成本:投入越多越难舍难分

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难以释怀。于是已经投资的钱就成了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观来看坚持下去毫无意义。


投资越多,沉没成本就越大,将项目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就越充分。

“我们已经行驶了这么远……”“我已经读了这本书的这么多页……”“我已经花了两年时间接受这个培训了……”从这种句子可以看出,你是如此与沉没成本难舍难分。

☔️我想说


看到这部分内容,让我想到研究生阶段的法理学老师,他在课堂上花了很多堂课反复讲“沉没成本”。

当时老师在课堂上说:“若干年后,你们将不记得其他所有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但是你们会记得我讲的沉没成本这个理论”。

果真如此!不仅如此,每次读到沉没成本的内容,我都会想到这位老师。

关于沉没成本,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中提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已经确定电影毫无价值,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马上离开。因为当你进入电影院的瞬间,50 元已经损失了(沉没成本)。

如果你坐下来 15 分钟后选择离开,还可以节省一个半小时;如果你继续坐下来,你会浪费接下来的半小时,这个叫作追加成本。

生活中太多这样的时刻,在我们为花出去的电影票钱惋惜的时候,殊不知我们还在搭进去更加值钱的时间以及心情。

不合适的人,不喜欢的衣服,不想继续下去的乐器,如果再坚持下去只会感受到痛苦,那么就不应该害怕放弃。

📚3.现成偏误:用个别例子想象世界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壮观、华丽或大声的一切,我们都高估了它们出现的概率。而无声、无形的一切,我们都低估了它们出现的概率。

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接受壮观、华丽或大声的东西。我们的大脑是剧本式思维的,而不是量化思维的。


☔️我想说


最近这几年,我变得越来越胆小焦虑了。为什么呢?我想应该与时不时传来的各种不好的消息有关。

各种事故,各种悲剧,各种恶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样的消息越来越容易获取,有时候感觉想不看到都难,然后就让我产生“世界安全吗?”的疑虑。

走在路上,旁边走过一个看似不友善的人,我都提高警惕一小下,快走离开,过后再无奈的笑笑。

十几年前,下班的路上,天色渐晚,在一个小公园被两个喝醉酒的人一左一右攀谈,心脏紧张得砰砰的跳,到现在那种害怕还能想起来。

无论是来自外界铺天盖地的信息新闻,还是自身一些不愉快的经历,都让我们以此看世界,我们想象出来一个让自己缺乏安全感的世界。

可是与这些那些的特例相比,生活中大都是好人啊,擦肩而过相视一笑的温暖,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帮助,这些事情也在每时每刻的发生着。可是我们更容易记起那些不好的特例。

所以《大脑的幸福密码》这本书作者才强调要内化积极体验,这样才可以有意识地将积极体验内化到隐性记忆中,才可以变得幸福快乐。

📚4.控制错觉:那个减轻焦虑的“安慰按钮”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

在曼哈顿横穿街道时,人们会按一个红绿灯按钮。事实上他们按的是个不起作用的按钮。那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按钮呢?就是为了让行人们相信,他们能影响信号控制器。

事实证明,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忍受在红绿灯前的等待。许多电梯里的“开门、关门”按钮也是这样的,它们与电梯控制器其实并不相连。科学里称它们为“安慰按钮”。

☔️我想说


看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忍不住乐了。过人行道时,旁边还真会发现各种按钮控制键,我一直以为按了之后,在一定时间内,人行道信号灯就能变绿灯。

等的焦急的时候,就会不停的按,就像等电梯的时候,电梯迟迟不下来,不停的按电梯控制键一样,仿佛这样做电梯就能快点下来或者上来一般。

不停的按电梯,我想这就是发挥着“安慰按钮”的作用吧。


那个人行道旁的按钮控制键到底有没有作用呢?我不太确定,哪天去做下试验,在人行道变红的瞬间,看看按按钮与不按按钮等待的时间是否一样🤔

看似可以控制,在某种程度上足以缓解一个人内心的焦虑,我想这就足够了。

📚5.锚定效应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科学证明,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在这里,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

许多产品在包装袋上刊印的“建议销售价”也是一个锚定。职业销售人员知道,他们必须先设定一个锚——远在他们报价之前。


☔️我想说


原来锚定效应在生活中真的随处可见。我先生总是会提到他在小学表现很优秀以至于刚到中学就被班主任特别重视。

所有学生一起走到一个陌生的学校,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始就会被老师重视,有的人却不会。我想过去的成绩以及表现就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我们逛商场的时候,如果一件衣服标价2000,当时促销价2折,我们就会产生不买赔了的感觉,总感觉这么大的促销力度真的就像常说的“买到就是赚到”。

实际如何呢?也许这个标价在这里就发挥着“锚定效应”。这样在购物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我们用400块钱买了一件原价2000的衣服,这可太赚了。

嗯,我就这样买过不少衣服,关键是买回来后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完全是被原价冲昏了头脑😂

📚6.规避损失

我们估计损失要比我们估计收益多得多,这不足为奇。如果你损失了100欧元,你消耗的快乐感要大于我送你100欧元让你获得的快乐感。


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

因此,如果你想说服某人,请不要用可能的收益做论据,而要说他这样做可以规避一种可能的损失。人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要比获得某种同等价值的东西的想法强烈。

恶比善更有影响力。我们对不利东西的反应要比对有利东西的反应敏感。恶行要比善行更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当然也有例外:在事关我们自己的时候。

☔️我想说


与获得相比,我们更害怕损失。这一点在沉没成本上就体现出来了。要不为什么我们宁愿花两个小时看一场自己并不喜欢的电影,因为四、五十块钱的电影票买了,不看可惜了,或者不看就是浪费钱了。

可是金钱是钱,时间同样是金钱,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与健康息息相关的情绪。

看一场不喜欢的电影,自己的情绪并不会好吧。可是离开再次选择做什么,也许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我们总是害怕损失,而忘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中提到这一点,真的一点也没错!

这本书中提到的恶比善更有影响力,我深表赞同。


想想我们能记住几件网上的好消息,又能记住几件坏消息就是了。到现在,七八年前发生的不好的消息,到现在依然记得。

那种震惊,那种惶恐的感觉,依然留有深刻印象。我想这也是哈佛公开课的Tal老师在他的公开课《幸福课》中建议少关注负面消息的原因吧,太影响幸福指数了。

《大脑的幸福密码》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为了帮助你生存下去,大脑时刻准备着启动消极偏见。时刻为你留意。”

我们的大脑总是不由自主的为我们留意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即便是屏幕上出现的坏消息也不例外,也会让我们心情压抑,生活受到影响。

无论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素材,还是电视、手机屏幕上的外界消极事情,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

📚7.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满分总是你自己的功劳,这么优秀的成绩反映了你的真实能力。如果你出现一次掉队,考了个低分呢?那就是考试不公正。

今天你不再在乎学校的分数,但你也许会关心股市行情。赚钱了,沾沾自喜;亏钱了,你怪罪“股市氛围”或你的投资顾问。

为什么我们会将成功归功于自己,而将失败归于他人呢?原因有很多。最简单的原因可能是:这样我们会感觉好一些。


☔️我想说


哈哈哈,原谅我看到这一段内容的时候,想起来孩子出生时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类似场景。


有人也许会说:“你看这孩子眉毛真好,有我们家的基因。这头发就太少了……”一切都在言外之意中。

以及养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孩子学习好聪明都是谁谁的基因好,孩子不良习惯都是妈妈没教育好。

工作中这种现象就更是很常见的情况了。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归于他人。我想这就是人性吧。只是有的人可以比较客观的分析一件事,而有的人则只会把好的事情归到自己头上。

今天才明白原来这种行为是“自利偏误”。知道这一点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当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默默地想着“这是自利偏误”。再就是自我可以减少这方面的行为。

📚8.联想偏误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样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我们感觉不舒服,于是将来我们就会回避相应的植物,认为它的果子有毒或至少是吃不得的。


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

广告将产品与积极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联想偏误会影响我们做决定的质量。


比如。我们倾向于不喜欢送来坏消息的人。英语里称这种现象为“斩来使综合征”(Shootthe Messenger Syndrome)。信使与消息内容被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没有谁讲得比马克•吐温更贴切了:“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我想说


联想偏误,让我想到很多事情。有一次女儿吃了菠菜皮的韭菜鸡蛋水饺,那天不知道是因为多吃了几口吃撑了,还是别的原因,晚上呕吐了。从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吃饺子,尤其是韭菜馅的。

韭菜馅饺子➡️呕吐就这么联系了起来。

继续说吃的产生的联想,我一直都特别喜欢吃锅包肉,可是自从有几次我吃锅包肉的时候,长辈总在面前特别嫌弃地说“不好吃,不好吃,甜丝丝的……”

一次两次三次,好几次之后,然后我干脆不喜欢吃锅包肉了。其实,并不是真的不喜欢,只是把锅包肉和不好的经历联系到了一起,绝对的联想偏误。

阴雨天出门被绊倒了,然后就觉得阴雨天不好;穿着某件衣服出门被骗了,就觉得某件衣服不吉利……

诸如此类的种种就是联想偏误。


读《学会提问》这本书时,书中提到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就是试图找出这件事发生的唯一原因。不考虑原因的复杂性,许多原因共同引起了事件的发生。

联想偏误就有点这种感觉,联想错了因果关系。人们总是说“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这句话完全正确,可是吸取经验教训不能过,否则就像这本书中提到的:

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而这就是过了。

最后以书中我特别喜欢的一段话结尾: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爱默生

愿我们都能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自我,以上共勉!


总之,这是一本很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强烈推荐朋友们阅读作者的纸质版书籍,绝对很受益!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清醒思考的艺术》的所感所想啦,分享给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很值得读的一本书!再次强烈推荐阅读作者的完整纸质版本!比心🫰❤️


 文章精选



(点击下方词卡查看文章)
#好书分享#绘本共读
#早教启蒙#育儿分享
#母婴好物#育儿书籍
#英语启蒙#个人成长
  #幼儿园#亲子旅行

记忆的瓶子Pinky
读书、育儿、跑步、旅行、日常等内容分享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