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景区/彭然
降温/罗方雄
一样/仲公
诗命/赵勇超
拟青玉案/小玖
读圣经日记之七/芒原
云南拾菌记/王珊珊
霜降/李鑫
白茅花/温泉
在弘文楼/洪发金
南归的话语/梅云
死亡的词语三/昌盛云
本期简评:乔丽
插图:邱锋
火在烧,人影在发烫。艰苦的年代,两个人只要稍微碰到每个人的命运,都凹着。看到游客的我们,他们没有拉住简评:凝视陌生如凝视远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发生在任何时候。诗歌中的现场和诗人的疏离,是这首诗的基调。诗人同时是一位旁观者和旅行的参与者,在谈论他地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影射自身和所有人类的宿命。简评:这首诗泄露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力感,或者说,诗人根本无意于隐瞒这一点。面对人生悲苦的共情和反思,大自然和时间对一切的碾压,万物均无力。一样
◎仲公
我的儿子,一百零三天
还不懂我的喜怒。但他对这个世界
天生畏惧。
他哭着出生,哭着成长
和我一样。
有些晚上
我们深夜互熬。他撕心裂肺的
控诉,我也没能够拴住
内心的兽。很惭愧
五分钟嚎哭,就暴露了
我爱的底线。
在他的世界,哭只是单纯的
交流技巧。是纯粹的
对话方式。和奔走无关
和谋于稻粱,阿附生活
无关。
但对世界的畏惧
我们一样。
简评:人类的一致共性是从蒙昧无知到知世事,这首诗如果能够再提升到“预言”或者会更有力量——如今“单纯的交流技巧”会在往后的日子里,随着成长开始“和谋于稻粱,阿附生活”有关。
简评:寸辞蕴天地人间,生命注定的悲剧性到最后只是一声太息而已。意会吧。说透就没意思了。简评:这首诗具有很强的个人经验,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某种程度的迷乱。对词句的单纯揣摩很可能南辕北辙。诗里的暗喻就如诗人“纤细的身体在记忆里/和每条需要分配的支流一样”来自个体经验。简评:诗人被缪斯眷顾的时刻经常发生得是猝不及防,在读到某一个句子,甚至某一个词汇,或者不经意的某一眼,便可以形成自己认知中的某些问号,然后尝试淬炼出某些逼近生活哲学的解答,也或者,诗人根本无需答案。简评:这首诗带有显而易见的地域性,从而带来可贵的异质美感。平淡叙事,却已是人生的原貌。那只扑扇着翅膀的麻雀暗喻着芸芸众生的我们。简评:迷茫和孤独是这首诗的主基调。T.S.艾略特在他《诗的三种声音》里说道:“第一种声音是诗人自己对自己说话的声音——或者是不对任何人说话时的声音。”诗人在诉说的其实是一个大命题: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性的“自我”和一个“本我”,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两者之间进行对话和厮杀。简评:这是一首具有高度视觉感的抒情小诗,如果诗人暗藏了隐喻,这隐喻无疑是颇具力量感的。简评:诗人表达的并非个体经验,而是具有普世性的现象,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肉身的社会性出离和内心的眷恋回归形成对抗而相吸的两极。因其普世,更能引起共情。简评:一首关于经历的叙事小诗,整个调性确实清浅如暗河下流淌的水,悄无声息。简评:“乌鸦、枯萎、消失、死亡、坟头、丢失、支离破碎、疲倦、黑暗、丑陋”诗人用了大量喻示的词语用于喻世,层叠推进的句子不断将诗人蕴育的那一声喊叫注上重音:丑陋的人间!诗人如果仅仅是表达某种悲哀和绝望感不免流于单薄,不如再进行深潜,提炼出更有冲击力和思考后的生命哲学。本期简评作者:乔丽,傣族,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作协理事,云南省文艺评论委员会委员。插图作者:邱锋,1971生于云南昭通,昭通学院艺术学院教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昭通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中国国家地理》《环球人文地理》。摄影作品《西凉山》获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优秀奖,《唱歌课》获2012年云南彩云奖金奖。2014年主编出版《金沙江记忆》摄影画册。《山坡羊》《榨糖》2016年获第四届云南摄影艺术展一等奖。
本期编辑:昌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