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无题/仲公
2.你/昌盛云
3.绿皮火车/王珊珊
4.酿诗/赵勇超
5.阿苏巴/赵茂宇
6.鸟/青嬨
7.记鱼寨村20号的一次黄昏/纪小离
8.秋风颂/李正雄
9.折叠/彭然
10.我是/王焱
11.速记之二/李鑫
12.忘记/芒原
13.八月瓜/温泉
14.旷野记/罗方雄
本期简评:小玖
插 画:余贵林
1.无题
——仲公
我敢确定
除了两码,其他都是
手机的附属功能
除了口罩,其他都是
嘴巴的附属功能
除了棉签,其他都是
喉咙的附属功能
除了就地,其他词语
都不可以搭配节日
我敢确定
除了非我,其他都是
本我
简评:这首诗好在两个地方,一是口语形式直击现实生活的现场,即一种由“两码”“口罩”“棉签”“就地”所构成的现场,还原了当代人的“外在”生活景象,而这些词对现代生活的占据有一种攻击性质;二是器具与人体的力量制衡,器具既是对生命温度的阻滞,同时也是一种测量与保护,但显然,任何一方过于强大都会损害另一方,对生命、语言、内心世界而言,这种阻滞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它也在损害人自身。
2.你
——昌盛云
我想,你真的是一个上帝怜悯的蛋糕
天鹅在上面跳芭蕾舞,
人类在傍边打仗。
炽热的沙,如果有蜥蜴,天空会蓝得漂亮
云也会像小孩一样撒娇
棕色的骆驼奔跑在大地,和云微笑
急救站里的男人,努力收割万寿菊
把影子投在树荫边
银杏果成了旁白
痛苦的石块,也在微笑
凉衣杆上的红衣裳,在褶皱里找到了
一些逃离夏天的温柔
努力拆开一堵墙
祝你生日快乐
沉着,慢点,虚心……
把坏人的诅咒、猜测忘记
不吭声地做自己
喂养一只棕色兔
简评: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不错的想象力,由想象建构起的一个无污染、不杂糅的生活图景。生活的杂碎消解在“旁边”的事物里——“战争”“男人”“石头”,仿佛一切痛苦的以一种永恒的状态存在着,接着谈到生日,对痛苦进行内心消解以恢复平静的生活。但这首诗的前两句起得过高,与后面部分有割裂之感,拟人手法过于浅显、轻重之间的过渡有生硬感。
3.绿皮火车
——王珊珊
绿皮火车驶回乌蒙山的第二十六年
我又途经无数村落
山峦如故,斜阳却老去
遥远的鸣笛声早已被熟识
再也不能吸引来一双双张望的眼
住在老房子里的人从群山之间消失
活着的方形绿皮蛇匍匐于铁轨
试图融入漂泊的低矮晚霞
往前,冲破这万千空寂
要先习惯这空寂,才能回到喧哗
繁闹声里,不见熟悉的面容
月台上,行李箱取代大袋小袋的行李
滚过平整的水泥地面
滚过不平整的二十六年
时间滚过的记忆,再也回不去
简评:这是首具有怀旧色彩的抒情诗,有着散文气息的意境之美,这里说到“美”,一是时间上的距离感,与故乡之间的时间距离,如果我们用实地距离来换算,我觉得二十六年非常长久了,这里有一种已故事物消失感—丧失的悲情美;二是空间上的距离,从“老房子”到“水泥面”,这中间有很多人,很多进行改造的、过路的人......这个空间就变得令人怅惘—空寂美。但此诗对这两个方面的挖掘都不够,似乎打开了大门,仅此而已,在诗歌语言上的训练应更自觉,更深度化。
4.酿诗
——赵勇超
从甲骨文、活字印刷术、金刚经中,把一些文字请出来
用无根之水漂洗
上屉蒸熟,冷却后的字放上诗的药引子
在陶器中密封发酵一个月
再放入屉中蒸七小时
滴下透明的,不要头,不要尾
中间的部分是诗,带着温度、一饮即醉
简评:这首诗有一种迷狂色彩,写写诗过程,但诗人的动作才是诗。诗歌创作过程即生活—灵感—酝酿—升华—成诗,有趣的是“不要头/不要尾”,在这样短小的诗节中,去掉头尾还有什么呢?按照理性逻辑的加减法,我们会发现整个过程中诗人的动作才是诗,而形式只是“容具”。
5.阿苏巴
——赵茂宇
阿苏巴,坐在草绳色的沙发上,已是午后
四岁的女儿,在草地抱着布偶娃娃
她把樱桃园一棵树下的草地移置到沙发旁
咖啡杯就在草地上方,她乐意目睹草色的渐变
和枯亡,就在她的背后,一场大雨将要
从月球的一座小山出发,窗外的男孩们在石山奔跑
游完泳后,他们得快点回家。
夜晚,大雨经过丈夫所在的战区,那是东方
一个闭塞的森林秘境,他们在雨中呼救和转移
敌人的战机炸毁了他们的驻地和上游的一个水库
简评:赵茂宇的诗有一种“非现实”色彩。他擅长从新闻、农村、城市中发现人们生存世相的侧面。这种侧面具有纵深力,也有被遮蔽的遭遇,与主流生活景观不一致,从而呈现出“非现实”的特点,这与主流对真相的遮蔽密不可分,而这部分也是“真现实”。这首诗便是如此,“诗是描述即将发生的事”,诗也应当描述被主流遮蔽的事,即弱势的、分解的、排除的事。
6.鸟
——青嬨
它警觉地提防,任由窥探的目光
长出别样的意味,在不怀好意的打扰下
或者俯冲,或者用壮士的断腕
换六只蛋的安康,它是母亲
是芸芸众生,是唯一
是天地间不值一提,也是
不可代替
简评:这首诗借鸟的形象来描写母爱,语言和技法都显得协调。但问题就在于这种协调,似乎只是对对象进行的表面化描摹,其中“不怀好意”“打扰”在语感层组合在一起显得有点“幼稚”,词本身还有点重复意味,诗人应注意在词语使用上的独特性与准确性。诗人情感克制,这点很好,但若将后三句作为此诗主旨也未尝不可,但这样下来,此诗后半部分内容已然失去了“诗”,也就是还需要注意诗歌创作本身与意图阐发。
7.记鱼寨村20号的一次黄昏
——纪小离
七天了,这栋楼房里没有人哭
偶尔会有房东家
打麻将的声骄傲的老姑娘
她的家境比我优越
所以她从不与我音穿透三层楼板钻到我的房间
房东的女儿是个说话。文山今天拥有夏季的最后一个好天气
这预示着盘龙河将不再混浊
我很兴奋,抓住了神经末梢
最后传达的快感
但我依然无法说服自己
去同别人交往,像独居的青年蚂蚁
离开巢穴就有骨折的风险。
房间没有电
煮不了面条
这不是最要紧的
要紧的也不是黑暗对一个村庄的笼罩
不是乌鸦把巢穴筑在窗子上
不是未婚之人客死他乡
不是城市里没有秋季
不是屠夫突然给予一条狗的温暖。
在我二十二岁这一年
每天把生活开支降到最低
才是最要紧的。二十二岁
我的内心还有少女时代残留的火焰
但没有人敲我的门。
鱼寨是一个安静的村子
安静到公鸡打鸣要避开白天
老人离世要弄虚作假。
我打开门的时候
一束美丽的夕阳之光
落在我的右手上,傍晚凌乱且温柔
我这只很久没有涂过指甲油的手
突然感到饱满,像一片
漆黑的土地
被迫迁徙了到南方。
简评:这首诗好在叙事,节制、客观却很好地抒了情。整个节奏是一开一合的,开即叙述身边之事—社会环境描写,合即回到对自身的观照。让我想到马克·斯特兰德“得知了每个人/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会穿好衣服睡觉”,诗人将小说笔法带入诗歌,清除了情绪化带来的“无意义”,反而使表达与情感“有意义”了。
8.秋风颂
——李正雄
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不停的缠绕
蓝天白云下抑扬顿挫的声音让人疲倦
雷鸣 ,电闪的挣扎,撕开了天空的一道口
我问秋风,如何弥补那道伤疤
不要让寒风继续漏下
让我准备几件棉衣,几炉火
他低声细语,送来毛毛细雨,加剧寒冷
瘦弱的身体,和吹乱的鬓发
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与我无关
简评:这首诗有一对个话-问秋风,但诗人自己回答了。本诗属于抒情诗,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生活经验,提炼到生活的“伤疤”里,而“秋风”即是造成这个“伤疤”的原由,即生活。诗歌结构完整,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人的感受性,必然带来诗歌解释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好的诗而非仅仅完整的诗,也要具有层次与张力。
9.折叠
——彭然
深夜,窗外一双眼睛凝视来
是梦中那个获得飞翔之术的自己
来看望沉睡的皮囊了。他怀着怎样的心情
无从得知。连身体的主人都不知道
这飞翔之术是他梦寐以求
还是梦境本身的赐予。哪怕是短短一晚
自由自在飞吧。想去哪,去哪。
但就像身体的主人没有梦想一样
这个会飞的梦中人,折叠起翅膀
通过窗子,回来了。他没有
想要飞去的地方。他的飞行能力
比不得梦中那些小孩,他羞愧不已
连忙躲了回来。这没有办法。
身体的主人起床,照旧过着生活
对于梦中人,他察觉不了他的落寞。
但哪怕他察觉到,他也不会出言安慰
他会抚平所有的的自我,将那些褶皱
催眠为平整的水面。他不知为何
这一生,总在用他的每一日
去确认身体的宁静。这种宁静
搀扶着他那无依无靠的心中人影走着。
简评:这是一首用梦的笔调写现实生活的诗,“梦中人”与我的互相观看,有一种镜像效应。“梦中人”就是“我”的某种状态的对象化—迷茫、孤独、无力,而对“梦中人”的观看又是通过“我”实现的。在人生镜像的建构中,主体通过“观看”以此来认识与建构自己的世界,穿过现实的藩篱,抵达内心世界。
10.我是
——王焱
我是你随意就取出的部分
连同多余的根须
轻抚的杨柳。一一删除
我以为
我会是你难以为继时
伸手能握住的拳头
急促呼吸时的缓冲地带。片刻的安宁
我是
你佳肴里突兀的生姜片
放不放在嘴里
一直是你说了算
我以为
我是苦寒
任爱发酵的洪水
淹没了水中月
其实我知道
我是
秋风过继的孤独
和忍耐
简评:这首诗具有明显的歌词化特征,节与节之间行数对称,还有一些口语化特点,比较贴近生活,有较好的抒情。但是节与节之间属于一种平行关系,容易带来表达的无效和赘余,缺少张力空间,磨损诗本身—也即非诗。在诗歌写作时,应做到准确性与延展性,避免情感泛化。
11.速记之二
——李鑫
阳光在身上越堆越厚,许多悲伤从呼吸里
带出来,此刻都涂满了深秋的光芒
或者叫做:是阳光让悲伤有了灿烂的形状
草地翠绿,木棉的刺坚硬而锋利
缅栀子的花朵在风中摇晃
正重复着装满阳光和倒空的动作
此刻,亲人朋友不在,仇人们也
消失不见。云朵藏好了泪水,也藏好了
闪电和雷声。现在他们都是唯一的全部的
蓝。我不再悲伤
我决定写完阳光在这人间完成的所有一切
简评:这是一首不错的经历诗,而非经验诗,对经历的处理一直都比经验难,因为人每天行走于生活之中,这种生活是庞大的,没有很好的长期训练很难处理。诗人对生活的领悟也是源自生活的本身。
12.忘记
——芒原
在最后的一段路上,母亲
秉着神一般的旨意,活在忘记的归途
她忘了她的出生地,也忘记了外公和外婆
她忘记了在果园里趟平的一小块菜地
忘记了蒜苗、茴香、小葱、韭菜、香芹……
忘记,像清晨拔起带露的小白菜,只轻轻一抖
滑落的光,就隐入尘烟。之后
她在水塘里涮洗掉根上的泥,大老远挑到市场上
把每一片菜叶送到陌生的餐桌。可此刻
她都忘记——忘记了。甚至连那个发誓和她
一起缔结肉体衰朽的人,也再听不到
她喊吃饭的声音,像
一小片微风,从果园的这一头
吹到那一头
简评:这首诗克制、稳定,结尾很不错。在我们的过往经验中,对生活的描写之后,一般都会抒情,以达到情感的释放,这首诗却显得克制。琐碎、辛苦的生活之后,是一小片微风,“从果园的这一头/吹到那一头”这风能吹走什么,是个开放的空间,可见诗人心思的沉稳且巧妙。
13.八月瓜
——温泉
去高家湾找八月瓜,要从香樟老包上去
要钻荆棘丛,要用弯刀削斫去拦路的树枝
有一种匍匐的藤状植物,叶小,多刺
下脚时要尽量踩在它纵横交错的背上,像过沼泽
要注意荨麻,会咬人的草,是善于伪装的猎人
红茎的比白茎的尤为厉害
要抬头,要看高处。八月瓜属猴,喜欢攀爬
要摘紫色的,刚开口的。要给鸟留一些,不要砍树
要一个人去,习惯了乡村的宁静,八月瓜讨厌更多的打扰
要本地人去,要带着草木的基因山水的血统,八月瓜认生,会躲,会害羞
简评:这首诗在题材上比较新,生态与生活结合,呈现出一幅优美的乡村生活图景。但这首诗并没有处理好,语言上的不节制导致部分诗节显得稚嫩,诗人的主观化比较明显,剥夺了生态本身的生命动力与质感。
14.旷野记
——罗方雄
今夜,高山上的雨停止了跌落
笼罩山村的雾在傍晚时分隐进了密林
辽远的星辰终于有了空座,它们闪烁,安静
冷凉秋风吹过黑夜中的野衣梁子
顺带捎来更远处村庄明亮的灯盏
它们一簇簇,一串串,点缀着这远离喧嚣的旷野
人间烟火渲染处,它们有了姓氏和名字
比如,赵家沟,杨家湾,孙家院
雷打石包包,炭山,松林,大海子,兰家垭口
当土地、山脉、河流、悬崖、草木
被赋予姓氏和名称,它们会被登记造册
纳入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
语言学,民俗学,风水学,甚至阴谋学
从此,任何的风吹草动,鸟叫虫鸣,阴晴圆缺
都会被分门别类,记录在案。野心家深谙每一场风暴的秘术
潜伏黑暗深处截取四季的光阴,霜雪和雷电
以备必要时取出,用以指证那些莫须有的罪名
那时,万物有名或将是一种罪
万物有灵,则是一种残忍
简评:这首诗写旷野,但旷野仿佛是诗人建构的。旷野最大的特点就是空,这类的诗要有内容,摆脱抒情套路是不太好写的,但在这里诗人赋予了旷野生命、地址、文明......同样也看到了摧毁这一切的力,对人与生命或许是一种启发。
本期简评作者:小玖,云南昭通彝良人。诗人,兼事文学评论,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本期插画作者:余贵林,云南昭通人。墨社、坤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青书协理事。工作之外,生活之余,徒步人间,醉心书画文字,不求闻达,自娱人生。
本期版面编辑:罗方雄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