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撮人 | 【第二十四期】一个用红色涂鸦的人

文摘   文化   2022-12-29 09:41   云南  
目录

风口/丁洪飞
热望/彭然
云引/王珊珊
读圣经日记之九/芒原
午睡,兼致其他……/温泉
肖像/赵茂宇
大雪/赵勇超
无题/昌盛云
二姨爹/仲公
群鸟在天空飞/罗方雄
冬天/柳燕
听风谷/张泽阳
十一月/青嬨

本期简评:姚彦成

插图:邱锋




风口

丁洪飞

剔骨刀藏进北山的风里呼啸,而我和你们
生活在一个至暗的风口。讨论大雪封门
或许都成了原罪,被欺诈包围在太阳下
半死不活,更别说锋利的刀子,一次次划过
太阳洒到的每一个角落。没有非黑即白
夜色里,更容易感受到饥寒,更重要的是
比圆月更圆的,是谎言。风的肆虐,让人间
呈现出一片哀鸿,站在风中凝视着深渊
我想,当我们都屹立不倒时
这个风口必然会阻断在我们这个至暗的时代

点评:这首诗应当考虑重写结尾,也就是从“我想”开始到“至暗的时代”两行。它们打破了整首诗凝重且粗砺的写实质感,让诗陷入了一种“狂妄”和“自大”之中。诗人即使去宣誓,或者说,在将要把写实转变为抒情的时候,应当非常小心他此刻的激情是否属于不受控制的状态,宣誓和抒情在这里也许可以从这个“深渊”中秘密并且复杂的产生,而不是突然来自于个人,即“我想……”的这一部分无效的幻觉。





热望

彭然

众鸟高飞,它们心存热望。或许真的还有路
没有设下路障,还有鸟,可以飞出天去。或许
这个世界没有封闭,还在网开一面。小镇钟表上
记录着每个时间刻度承载的,重量不一的高飞个体。
为减重,人类社会很多细枝末节正在被剪去。
普通人要多抽身去别人记忆里走动,要常与
那些已经破旧的人握手言新,要想天长地久
便必须与许许多多的人呆在一起,使人铭记。
走出屋子就能看到日出东方,屋前的道路上
可以遇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出发去
可以看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喝酒。看一颗太阳变老
我们的心不知不觉就抵达群山最尖锐的那处绵延。
人生不能没有一堵绝望的墙,我的头
始终要去撞让它头疼的东西。我的血始终要流进
我抒情的文字中。我的情感随着遥远的人离家出走
所有我珍视的情感珍视的人一去不回。多年后
我的身前燃起一丛炉火,我的身体像干草燃烧起来。
我想象着我那时在回忆什么,这世上还有什么样的火光
可以成为我的回忆。环顾四周,人世苍茫,只余众鸟高飞。
我无法掌握任何一只鸟的去向,正如我无法说出
每个人遁入空门时的样子。此刻在哪条路正走着
我。我早已被驯化,多年来,呆滞是常态。
或许我应该提前试着用泥土埋头,就让白发渐浓的母亲
来掌握掘土的铲子。让白发人试着送送黑发人
让黑发人为白发人探路。头埋在土里,土地比想象柔软
它抚摸着我的眼睛,它从来没有索要过我的泪水。
我热爱,恒久仰望的天空在我身后像块空地。人来人往
人世有许多脚印,许多路到此为止。

点评:这首诗正如同它的标题一样。但是“热望”如果仅仅是单纯的“热望”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把握到这首诗。通过设置一些“出口”来把交叠的,并且复杂生命之多种可能性展现出来,一些可能性是在时间上火化了的灰,但是另一些却是在时间中,通过生命个体突破局限——局限意味着它暂且能够在这里展现它固执的态度——的强力来展现(或许我应该提前试着用泥土埋头,就让白发渐浓的母亲/来掌握掘土的铲子。让白发人试着送送黑发人/让黑发人为白发人探路。)这首诗处理的是真诚的问题,真诚代表那种对待自我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种对自我情感的处理,但是它由于最终回到了这个情感中,所以变成了一个“结”。





云引

王珊珊

胖瘦混杂,一群白云路过我们村
像老山羊,远去了
那么快,我不知是什么力量
令年迈的它们往前奔赴,毫不回头
村里的老人也在奔赴着未知的世界
病得快,医生诊断得快
有的,甚至来不及留遗嘱
云在前面领路,我熟识的人在后面
跟着。它们翻山越岭
以最原始的方式离开村庄
云引走了一人又一人,一代又一代
下一次将轮到我的父辈,大规模的
我们这一代继续扮演子女、父母的角色
最后也会心甘情愿地跟着云离去

点评:云是在空中聚集之气,与空气不同,云总是带有绸缎一样的质感。绸缎——华丽的,有时候又炫目,这种炫目往往聚集着火,也就是说,云在这里是跟生命之火相结合,而不是水。那种火的质地的云聚集,转而又消失,像一种明亮并且牵引的力量——丝带,联系着所有人。





读圣经日记之九

芒原

灯光从黑暗冒出来,天幕低垂
所有的树木都靠拢在被挤压的湖心旁
“1:9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
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旧约·创世记--第1章》。”
仅仅是这一句话,就让我的心头柔软起来
白天的集中,或理论组,乃至夜跑的
都被整个省耕公园纳入了山水平静的范畴
我踩响落叶,它们是柳树的,枫树的,银杏的
也是衰朽与荣枯的……我每晚都遇上
恍若湖水中星光荡漾的幻影,一绺又一绺
失魂又落魄,唤醒了驯养下隐身的鸟儿
透过天空,看见自己在笼子里投下的影子
翅膀的意义充斥着造物与道德律,科学
与反科学的博弈。当我跑到水街,喝酒的人们
把一切夜晚的气流都进行平行移动
所有空酒瓶都在绽放一朵艳丽的塑料花
格物,口型,符号化,使不断受伤的新创口
玻璃的尸体,宛若陆地和海洋的皮骨
经过无尽的漫漫长夜,死死粘合在一起
旱地被遮蔽,水在四处满溢
一个用红色涂鸦的人
飞速旋转而去

点评: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注意,并重新考虑整饬部分句子和分行。

例如“柔软起来/白天的集中”和“一绺又一绺/失魂又落魄”两个地方的分行明显不是采用同一种方法,但却又都采用无标点来分行断句令人觉得是否考虑欠妥,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

另一方面,有的句子在节奏上稍显混乱,例如“玻璃的尸体,宛若陆地和海洋的皮骨/经过无尽的漫漫长夜,死死粘合在一起/旱地被遮蔽,水在四处满溢/一个用红色涂鸦的人/飞速旋转而去”一截。





午睡,兼致其他……

温泉

学生们在操场吵闹着
挖掘机钢铁的额头不停地叩响东边的山谷
朦胧中,我甚至还听见了自己的鼾声……
天多蓝啊!
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大团阳光
正猫爪般探进四楼的窗口
风摇动山坡上的树梢,摇动稀疏的鸟鸣
新场坝的头上
正高悬着一首慈悲,温暖,而又光芒万丈的诗歌

点评:……。如果这首高悬着的诗歌就是这首的话那么它未免显得太单调乏味了一些。确实,这首诗就是学生,挖掘机,我的鼾声,风,鸟鸣等主体营造出的午时景象;确实,我们能够充分享受着繁忙之余的慵懒本身,或者说,就是让一切充斥出它自身的样子。但是这彻底的感觉对于一首诗来说无异于什么都没有说。简单来说,诗既不是这些意象和感觉的组合,也不是纯粹的感觉本身,更不是什么慈悲温暖的东西,诗=思。




肖像

赵茂宇

站在纸板上,她痴迷刀刃与油炸肉饼的脆裂声
制作五常糯米糊,是母亲教她的手艺
搅拌、丝滑、香糯,隐匿着一种白色的裂变
贵州的天气总是潮湿,似乎永远被一片
永无止境的竹林笼罩在深处。她曾抱怨
雨水带来蛇的气息,会延长湿冷的封闭结构
深夜,摘完葱苗,地上的纸板已经湿透
一棵梨树从地面长出,穿透了她的房子
和那颗陈旧的白炽灯,她抱着梨树的枝桠
一个人在灰暗的店里跳起舞来

点评:运动和时间实际上是这首诗在构型上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另一方面,它们得以刻画一个静止的场景,也就是说,一种相对性依靠这个场景试图被诉说出来,这也是“肖像”的得以成立的支点——即只有在时间的变动和空间的稳定二者之碰撞所形成的暂停的刹那中,我们才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她是如何在延伸的潮湿,或者隐匿回忆并生长的结构中运动(跳舞)。跳舞——这是一种摄影的凸显手法,把力量集中到一个地方,在摄影中镜头指向一处,也就是把一种命运汇聚出来(这种命运就是肖像——脸,意味着经历)——即把刚才多方面的细节收束到那个旋转并用镜头定格的舞姿中。





大雪

赵勇超

太阳出走得太远
给大地留下一个巨大冬天
大雪,浩荡的雪花只是虚妄
一块荒废的寒铁被逼出一湾苦涩的泪水
枯萎、荒芜辽阔无度
清瘦的树丫是一双双绝望的手
曝光在高处的鸟巢,是温暖的乳房
孕育着飞翔的翅膀

点评:这首诗有着和《风口》相似的问题。另一方面,意象的使用,抒情的方式仍然过于老套。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因为诗没有把其中所使用意象展开,也就是说,它随性太多,“思”却又太少。





无题

昌盛云

谁在看戏剧?谁又走进戏剧?
              ——题记

白昼睡觉的人,相继离开
新郎贩卖鸦片,蜜蜂罢工。
槟榔树上的白蚁走进餐桌
大赦一条黄鱼,换来十斤酸木瓜。
有人做了一副十字架,有人做了十四颗佛珠
对立着。
莲雾开花,如红色砾石
嘲笑深蓝的天空
看无事少年放孔明灯。
战争在不远的小城
快乐的男孩参加战斗
船在流血的湖上,运输手榴弹。
收割庄稼的人徒劳无功
粮食卖到哪儿?
又有谁收购粮食?
厄运停止没有?

点评: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但是经历的主体往往有时候是明晰的,有时候却又是模糊的,这种经历主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跟主体自身与世界上事件的距离之远近有关,因此,具体的事物其实不过是个“迷”。但是,如果这些迷过于简单的话(在这首诗里,简单呈现为事件的简单陈述或者略带箴言的形式)往往会使诗浅尝辄止且让主体陷入对其肤浅的迷恋之中,因此,我们需要更多更加充分并且广阔的经验来丰富这首诗的内容。





二姨爹

仲公

最后一次见面,也许是
十五六年前,也许更久一些
那一次,他带我们从迂回陡峭的山道
抵达山顶。
我们微笑告别,相约再见
他下山回家。
大雾把天地笼罩起来
他像一枚石子掉进深渊

点评:实际上,记忆的内容远比记忆之“消失”这一描述更加丰富且深刻,因为记忆之消失本就意味着那曾到达过的,或不曾到达过的“迂回陡峭的山道”的迷踪。因此对于一首诗来讲,仅仅是指出那个“消失的瞬间”,未免在文本上过于单薄而缺乏新意。不妨重新回到记忆之中,回到最后的见面之中,回到山道和深渊未知的交叠中,在那些大雾的遮蔽和显露之间重新思索二姨爹。





群鸟在天空飞

罗方雄

雪花就藏在灰白厚实的云层之后
似乎随时就会落满山岗,森林,溪流
和布满烟尘的老屋
飞鸟一群群。通体黑亮的是乌鸦
双翅和腹部有白羽的是喜鹊
体型小数量多,交头接耳的是麻雀
天亮没多久,它们就在寒冷的天空聚集
略显慌乱的飞翔,一圈,又一圈
昨日偶然窜出的阳光早已了无踪迹
有些光,注定照不进鸟儿们自由的梦里
我目睹着这一切发生,有那么走神的一刻
真担心狭隘的天空会因为太过拥挤引发踩踏事件
从而波及到本就草木皆兵的人间

点评:雪景,鸟景,阳光照不进自由的梦中——走神——踩踏事件——波及人间。

这首诗前面大部分的内容和语言有效性弱了些,通过一个“走神”来转换未免过于草率。其实可以专注于写“草木皆兵的人间”或者“鸟在冬日飞翔”二者之一,或者可以好好考虑二者该怎么连接。





冬天

柳燕

在出租屋绝对的黑暗里
躲进密不透风的被窝
像那些走兽躲进
冬天避风的树洞或地洞
蜷缩着让身体加热周遭
寒风在外面世界到处作案
使孤独的空枝在夜里呜咽
或掀倒了母亲放在檐坎上的锄头
飞鸟披着厚绒毛在某处静默而立
它们站立的睡眠是个神秘的谜
万籁之音几乎都消失于冬夜
只有后工业革命的发动机
还吐着尾气发出冰冷的轰鸣
但实际操控它们的人都想回家
回到一炉火一杯酒一碗热饭身旁
晚安,不可再生的星球
晚安,只活一世的我们

点评:确实,只有沉睡,似乎才能够得到些许救赎,也仅仅只有通过沉睡,才能够在这个“不可再生的星球”中,找到一丁点而关于“归乡”的感觉。这首诗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词就是“母亲”,但是母亲这个词的出现却昭示了作为母亲——家庭的不在场。从寒冷到达幻想,也即到达炉火和热酒旁,冬天的拯救也根本不来自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动机(技术),在这里,技术也是不能够给人以救赎的。给人救赎的,最终只不过是那个唯一的“自我”,是我们最后回到的归所。这是一首语言很朴实的诗,但是朴实的语言因为和现代产生了冲突,所以显示出了它的无家可归。

诗的技术就是生命的技术,建议扩充和改造“朴实”的语言技术,也许星球之不可再生和人之死可得以寻找到新的出路。





听风谷

张泽阳

多么美妙的名字。微风携落日
闯进我的怀抱,站在长虫山顶
日月同天,晚霞渐隐
北市区光斑点点,将街道高楼连接
风从丫口传来空灵的声音,带着凉意
萤火虫飞舞,野营帐篷下
三五友人席地而坐,谈论喧闹的北市区
没有一席归属之地,借着清风高歌
声音忽高忽低,黑更加浓郁
风填满了酒瓶,酒填满了我们的空虚
在听风谷进行冥想,耳朵严守阵地
将奇妙与空灵融合,等待人群散尽
我朝着山谷大喊,听到另一个我从远处归来

点评:“空灵的声音”也许过于畅快,才能纵情“高歌”。这首诗典型的,过于自然化。意思是“风”本来就是一种随意,并且没有凝聚的东西(它必须要依靠别的东西才能让它聚集)。所以,这首诗被自然支配了,被那种自然的“空旷”支配了,导致整首诗的节奏和音调也变得空旷并毫无秩序了。就像是一直在“呼气”,却没有聚拢起来停顿(换气)的节奏。总结起来就是——丧失了控制力。因此那个“我”根本就没有归来。




十一月

青嬨

谁在深夜呜咽,是破旧的门轴
摩擦出吱呀的声音,和着老太太干涩的嗓音
有时是一棵白菜,走进沸腾的锅
有时,一枚地瓜,吐出白色的肉

老人讲岁月,于是岁月堆上皱纹
讲爱情,柴米油盐增了光辉
讲亲情,陈旧的肚皮曾抚育子女
她像煮熟的饺子,露出岁月的馅
这馅里,因果,业缘和轮回
起起伏伏,拉着我们
一同走进沸水

这一世,我们终究会是相互熟了的
水饺,露出各不相同的馅

点评:从老人到我们,是一个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内在的包含了对“我”之生命的预期,不过这种预期并非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反而是通过老人生命经验的扩充来把我们一同放进一整个人类共同经验的“沸水”中烹煮。也就是说蒙在这一层经验的历史中,我们相互依托,继承并从中透露出些许个体的孤独感。这是一首关于普遍经验和在普遍经验中经验的个体之诗,这个普遍经验不是冰冷的,相反充斥着具体的岁月摩挲感,而个人正是这摩挲感中的“摩挲”的部分,通过这种个人的触感来凸显了这种普遍。



本期评论:姚彦成,一个写诗人,喜欢躺在床上被窗外的天空和楼房取消。



一小撮人
一小撮写诗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