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评:姚彦成
插图:邱锋
点评:这首诗应当考虑重写结尾,也就是从“我想”开始到“至暗的时代”两行。它们打破了整首诗凝重且粗砺的写实质感,让诗陷入了一种“狂妄”和“自大”之中。诗人即使去宣誓,或者说,在将要把写实转变为抒情的时候,应当非常小心他此刻的激情是否属于不受控制的状态,宣誓和抒情在这里也许可以从这个“深渊”中秘密并且复杂的产生,而不是突然来自于个人,即“我想……”的这一部分无效的幻觉。
点评:这首诗正如同它的标题一样。但是“热望”如果仅仅是单纯的“热望”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够把握到这首诗。通过设置一些“出口”来把交叠的,并且复杂生命之多种可能性展现出来,一些可能性是在时间上火化了的灰,但是另一些却是在时间中,通过生命个体突破局限——局限意味着它暂且能够在这里展现它固执的态度——的强力来展现(或许我应该提前试着用泥土埋头,就让白发渐浓的母亲/来掌握掘土的铲子。让白发人试着送送黑发人/让黑发人为白发人探路。)这首诗处理的是真诚的问题,真诚代表那种对待自我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种对自我情感的处理,但是它由于最终回到了这个情感中,所以变成了一个“结”。
点评:云是在空中聚集之气,与空气不同,云总是带有绸缎一样的质感。绸缎——华丽的,有时候又炫目,这种炫目往往聚集着火,也就是说,云在这里是跟生命之火相结合,而不是水。那种火的质地的云聚集,转而又消失,像一种明亮并且牵引的力量——丝带,联系着所有人。
点评: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注意,并重新考虑整饬部分句子和分行。
例如“柔软起来/白天的集中”和“一绺又一绺/失魂又落魄”两个地方的分行明显不是采用同一种方法,但却又都采用无标点来分行断句令人觉得是否考虑欠妥,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
另一方面,有的句子在节奏上稍显混乱,例如“玻璃的尸体,宛若陆地和海洋的皮骨/经过无尽的漫漫长夜,死死粘合在一起/旱地被遮蔽,水在四处满溢/一个用红色涂鸦的人/飞速旋转而去”一截。
点评:……。如果这首高悬着的诗歌就是这首的话那么它未免显得太单调乏味了一些。确实,这首诗就是学生,挖掘机,我的鼾声,风,鸟鸣等主体营造出的午时景象;确实,我们能够充分享受着繁忙之余的慵懒本身,或者说,就是让一切充斥出它自身的样子。但是这彻底的感觉对于一首诗来说无异于什么都没有说。简单来说,诗既不是这些意象和感觉的组合,也不是纯粹的感觉本身,更不是什么慈悲温暖的东西,诗=思。
点评:运动和时间实际上是这首诗在构型上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另一方面,它们得以刻画一个静止的场景,也就是说,一种相对性依靠这个场景试图被诉说出来,这也是“肖像”的得以成立的支点——即只有在时间的变动和空间的稳定二者之碰撞所形成的暂停的刹那中,我们才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她是如何在延伸的潮湿,或者隐匿回忆并生长的结构中运动(跳舞)。跳舞——这是一种摄影的凸显手法,把力量集中到一个地方,在摄影中镜头指向一处,也就是把一种命运汇聚出来(这种命运就是肖像——脸,意味着经历)——即把刚才多方面的细节收束到那个旋转并用镜头定格的舞姿中。
点评:这首诗有着和《风口》相似的问题。另一方面,意象的使用,抒情的方式仍然过于老套。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因为诗没有把其中所使用意象展开,也就是说,它随性太多,“思”却又太少。
点评: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但是经历的主体往往有时候是明晰的,有时候却又是模糊的,这种经历主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跟主体自身与世界上事件的距离之远近有关,因此,具体的事物其实不过是个“迷”。但是,如果这些迷过于简单的话(在这首诗里,简单呈现为事件的简单陈述或者略带箴言的形式)往往会使诗浅尝辄止且让主体陷入对其肤浅的迷恋之中,因此,我们需要更多更加充分并且广阔的经验来丰富这首诗的内容。
十五六年前,也许更久一些
那一次,他带我们从迂回陡峭的山道
抵达山顶。
我们微笑告别,相约再见
他下山回家。
大雾把天地笼罩起来
他像一枚石子掉进深渊
点评:实际上,记忆的内容远比记忆之“消失”这一描述更加丰富且深刻,因为记忆之消失本就意味着那曾到达过的,或不曾到达过的“迂回陡峭的山道”的迷踪。因此对于一首诗来讲,仅仅是指出那个“消失的瞬间”,未免在文本上过于单薄而缺乏新意。不妨重新回到记忆之中,回到最后的见面之中,回到山道和深渊未知的交叠中,在那些大雾的遮蔽和显露之间重新思索二姨爹。
点评:雪景,鸟景,阳光照不进自由的梦中——走神——踩踏事件——波及人间。
这首诗前面大部分的内容和语言有效性弱了些,通过一个“走神”来转换未免过于草率。其实可以专注于写“草木皆兵的人间”或者“鸟在冬日飞翔”二者之一,或者可以好好考虑二者该怎么连接。
点评:确实,只有沉睡,似乎才能够得到些许救赎,也仅仅只有通过沉睡,才能够在这个“不可再生的星球”中,找到一丁点而关于“归乡”的感觉。这首诗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词就是“母亲”,但是母亲这个词的出现却昭示了作为母亲——家庭的不在场。从寒冷到达幻想,也即到达炉火和热酒旁,冬天的拯救也根本不来自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动机(技术),在这里,技术也是不能够给人以救赎的。给人救赎的,最终只不过是那个唯一的“自我”,是我们最后回到的归所。这是一首语言很朴实的诗,但是朴实的语言因为和现代产生了冲突,所以显示出了它的无家可归。
诗的技术就是生命的技术,建议扩充和改造“朴实”的语言技术,也许星球之不可再生和人之死可得以寻找到新的出路。
点评:“空灵的声音”也许过于畅快,才能纵情“高歌”。这首诗典型的,过于自然化。意思是“风”本来就是一种随意,并且没有凝聚的东西(它必须要依靠别的东西才能让它聚集)。所以,这首诗被自然支配了,被那种自然的“空旷”支配了,导致整首诗的节奏和音调也变得空旷并毫无秩序了。就像是一直在“呼气”,却没有聚拢起来停顿(换气)的节奏。总结起来就是——丧失了控制力。因此那个“我”根本就没有归来。
点评:从老人到我们,是一个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内在的包含了对“我”之生命的预期,不过这种预期并非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反而是通过老人生命经验的扩充来把我们一同放进一整个人类共同经验的“沸水”中烹煮。也就是说蒙在这一层经验的历史中,我们相互依托,继承并从中透露出些许个体的孤独感。这是一首关于普遍经验和在普遍经验中经验的个体之诗,这个普遍经验不是冰冷的,相反充斥着具体的岁月摩挲感,而个人正是这摩挲感中的“摩挲”的部分,通过这种个人的触感来凸显了这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