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撮人【第三十五期】我慢

文摘   2024-03-18 12:12   云南  

目录


1.惊蛰.............陈衍强

2.春天里.............刘德稳

3.麻雀.............温刚

4.在人间.............李阳忠

5.罪己词.............晏先树

6.疫后请柬.............尹马

7.他偷走的一些东西.............贺燕

8.牛油果.............昌盛云

9.苦竹.............李鑫

10.跨年夜.............纪小离

 

11.蓊郁如竹..............影白

12..牧羊河边.............远归

13 .隔辈亲.............雷焕春

14.落叶之春.............安闯

15.在医院.............魏定会

16.和唐池子在戛洒相遇.......雷建妮

17.悲伤的延续.............李正雄

18.夜梦.............李彬

19.蝴蝶的时间.............黄仙进 

20.疑.............

 

21.溪镜.............王俞

22.秋光.............铁柔

23.一个女人路过车间........丁洪飞

24.三重白.............赵永超

25.秘密.............米吉相

26.黑夜.............赵耘

27.问亦是答.............刘常德

28.云的故乡有雨(系列之三).....梅云金

29.给图图的河.............路人丁

30.猎水记.............温泉

 

31.解冻.............杨昭

32.风继续吹.............朱倩

33.上坡下坡.............王玮

34.失眠.............洪发金

35.留影.............彭然

36.刮风.............青嬨

37.乌鸦(二).............梁广

38.开学即景.............罗方雄

39.冬日的杜鹃.............芒原

40.春遛羊.............王正全

41.登鸡公山抒怀.............李顺星

42.我在春天等你.............尹富刚



1.惊蛰


□ 陈衍强



雷声从天上滚落山谷

惊醒睡美人和冬眠的昆虫

落花返回去年的枝头

流水路过今年的春天

似曾相识的燕子

归来后继续寄人篱下

姓桃的花像诗一样脸红

姓杏的花像散文一样翻脸

姓梨的花用虚汗洗出满脸苍白

闲着也是闲着的农人

在春风中计算一年的收成

在春雨中手忙脚乱地春耕

这是衰与荣和断舍离的季节

无论是先打雷后下雨

还是光打雷不下雨

甚至欢乐和忧伤

所有的植物都生长遍地风流

所有的果实都怀孕满天星光

所有告別和遗忘的人

都在前程往事的路上

2024.02.26


简评:如果作者习诗不久,我会认为他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诗人,因为这首诗里有很好的诗歌情绪和对语言节奏的经营。但如果作者写诗有年,我可能会降低我的评价。如我所说,作者对这首诗的情绪和节奏做出了很好的表达,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就是这种表达没有显示出新意,并且流于清浅。在我看来,这种缺点并不一定是作者的才华受限,它还和对诗的理解——一种诗歌见识——有很大关系。作者屈从于“惊蛰”作为节气的特征,竭力以语言的活泼模仿春天雨季的活泼,没有为这一主题注入他个人的特殊经验和理解,从而让诗歌的主题弱化为常规的抒情写景散文的套路中,滞留在表面化的图像里。假如“惊蛰”只是一个背景式的主题,在其中说出了一个故事,呼应了这一背景的氛围,情况会大为不同。又或者“惊蛰”是一个真实的主题,但从某个未被人论及的细节切入,展示出万物苏醒的风貌,也是一种相对便利的选择。在诗歌最后部分,诗人连续使用了三个“所有的”句式,用一种铺排和全称的修辞形式增强了语势,在我看来是初学者更加喜欢的方式,我认为这种表达形式应该谨慎使用,因为它会让情感的表现显得太过于容易了。
2.春天里

□ 刘德稳



高峰寺的梅树下

坐着我的儿子

他弯下腰

抓起一把落花

呼喊着

“雪花死了”

我示意他

压低嗓门

小家伙蹭地站起来

扯下口罩

搂着我的脖子

耳语道

“你是担心

山中的神仙

听见我的愤怒吗

还有

那些长跪不起的人

为什么

不能痛哭一场”

 2022.02.02


简评:这是一首叙事诗,它的表现形式符合我对当下口语诗写作范式的印象,全部的诗意延宕在最后时刻的情感或观念的翻转中。尽管我认为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某种写作难度,但我认为它所属的类型实际上相对于上一首诗来说有着更高的难度要求,因为在这一类型的作品中,叙事——把事情讲清楚——作为目的是具有客观性的,对作者主观性的观念表达具有限制作用。也就是说,在一个客观化的目的中,作品的修辞空间被压缩了,因为很明显,在讲清楚这个表面平凡、时间短暂的故事的要求下,在必须说出最后的观念的情况下,铺排、对比等修辞手段难以推进。但我认为这首诗没有完成上述难度要求,如果不是结尾的翻转维系住了诗歌作为一个隐喻系统的特征,它几乎失去了诗的形式感,在节奏、韵律、语言的省略、想象的跳跃等方面没有展示出能量。另外,这首诗还有不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儿子是个“小家伙”,是个幼童,但他最后说出的话却显得太过成熟了。


3.麻雀


□ 温刚




她坐在树枝间

梳理羽毛。像我,坐在深夜

推敲一个词语

是的,所有的树枝

都结满诗意

但所有的深夜,并非没有天敌

羽毛下藏有

一面镜子的她,坐着坐着

让我想起有一种美:

叫成群结队。


简评:这首诗从优美的意境到最后那一刻陡然变成戏谑的反讽,的确有种幽人一默的感觉。如果作者把最后一行以及倒数第二行中的“有”字去掉,把这一行的冒号改成句号,结束书写,它会是一首颇有意趣的诗。但很明显,最后一行的“成群结队”制造的境界变换才是诗人的目的,这一目的将诗的意境之美——在这首诗中则是这只麻雀脱离丑小鸭般的平凡形象变得优雅并且深刻——转化为被否定的对象,进而让“麻雀”这种“成群结队”、叽叽喳喳的常见鸟类从偶然的深夜里还原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被贬斥的形象中,构成了一个讽喻。联系到第二行中的“像我”一词,这个讽喻不无自嘲的意味。我很欣赏作者在构建优美(它表现为深邃)意境上的才华,但不欣赏这个讽喻。在技术上,这个讽喻转换得太快了;而在观念上,尽管它有自嘲的意味,但它仍然有种歧视的表示,因为“麻雀”在这里是作为一个类属被贬低的。


4.在人间


□ 李阳忠




今日白露,有蝉鸣

有蒹葭的苍白

还有,未曾见过桃花的秋风

 

其实,世间很多事物

是被风带走的

比如,风总是走在最前面

比我的车子还快

掠过山野的巨石,丛林

划过市井

来到耄耋之年的父亲身旁

抚摸一下染霜的鬓角

吻一吻清瘦的躯干

溢出欲言又止的悲悯

于是,父亲有了草木的属性

以蒹葭的形象,行走在人间

顺着风摇摆

 

我分明看见,芦苇丛中

摇摇晃晃的父亲

挽着秋天的音符

凝视露珠的白

走几步,停几步

时而站起

时而坐下

头发,越来越散乱

越来越稀疏

如同几株风干的草

一次次,被风连根拔起

没有商量的余地


简评:在我看来,这首诗的作者和《惊蛰》的作者在写作成熟度和诗歌趣味上是比较相近的。一方面,他们都比较依赖业已稳定的审美体系,比如风景、气候、草木,等等常规的熟化意象;另一方面,他们都把诗意规定在一种常见的道德维度中,比如劳作、奉献、衰老,其中没有道德疑难。我并不是要否定这种美与善,而是想指出,如果对这种美与善不做论述,而只是抒发,在观念上就会缺乏真实性的支撑,流于形式化的境地,并在重复的抒发中蛀空情感。在精神气质上,这首诗没有《惊蛰》那么活泼自信,因此在技术上,它也不及后者那样充满韵律和画面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客观的,因为这首诗较之于《惊蛰》,明显有着更强的主题,有着清楚的观念和情感上的目标,这一目标限制了技艺的发挥。但我认为它有着和《惊蛰》一样的不成熟的地方,作者对父亲形象的描绘既是总体的,也是粗疏的,既无个人化的经验注入其中,也缺乏独特的细节化的角度。


5.罪己词


□ 晏先树




不用原谅我的罪

我的骄傲,就是爱着一个人

我的倔强和颓丧也是

但我不会因为这孤独的爱

而放下坚持

在这苍茫的人间

我已在自己的歧途,越走越远

你在不在意都没关系

我终究会停下来

像一只鹰,落在大地之上

卸去肉身的冗

以草木,花朵,流水的干净之躯

把我经年的痛

光明正大地喊出来


简评:这首诗的标题《罪己词》使它看起来是首自白的诗,但与其说它是自白的,不如说它是自我激励的。因而我们似乎可以说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一种矛盾修辞,用看似自我否定的谴责,通过这一谴责的强力形象,像洗涤剂一样洗净了自己,达成了一种焕然一新的自我肯定。这首诗的全部支撑点实际上也集中在这种“谴责”的强力中,因为这种强力实现了抒情的高调,让整个作品都弥漫在一种紧张的情绪里,使之充盈为一个整体。我对这种矛盾与冲突、紧张并没有道德上的取向,但我认为它在技艺上仍然没有达到独特的新意,从而在新意中实现审美的普遍性。换句话说,这首诗的情感抒发的高调性会让作者本人(或许还有和作者相似处境的人)感到爽,但这种爽的愉快性却不深刻。在我对诗歌的观念里,这种过度的情绪强度和直接性是有违诗歌的中庸要求的。


6.疫后请柬


□ 尹马




吾辈有喜。癸卯良辰

春风过山坳,拂拭人生千日

诚邀世中幽闭之人

来云端虚度,小饮轻弹,打油行令

我备春风数缕,细雨一季

于岁首恭候。众亲不必随礼

一应欢喜入席,酒酣兴尽

可梦涉红尘返回人间。


简评:读这首诗会觉得作者是个仙子它的气氛是愉悦的,“一应欢喜”,符合诗歌主题“疫后”的主要情绪。但又不是严格地符合,因为其中的情绪缺乏对比,没有“疫后”之前的情绪作为参照,所以针对性不强。这首诗拥有古典的形象,但就形式来说,它更像“请柬”式的信笺,或者更清楚地说,它更像古代戏曲中的“白”,而不是“唱”,尽管有着古典形象所内在的语言的省俭,但在语言的韵律和跳跃,以及诗的想象上明显不足,因此作为诗歌的形式感仍有欠缺。在我看来,对于这首诗的预设来说,它实际上是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诗,在一种神仙之境的隐喻条件下,把诗作写得更长、更铺展,进而就可以将“疫前”与“疫后”联系起来,既对疫情本身进行表现,也可以对疫情作为一个特殊事件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行沉思。换句话说,相对它的预设带来的规模的可能性,这首诗写得太含糊而仓促了。


7.他偷走的一些东西


□ 贺燕




他偷走了一院子的梅花

他偷走了半山的月亮

他偷走了豌豆荚,秋天,杂念、我的心

他偷走了闪电、心跳、我下着大雪的前半生

 

我看见他的星空、江南、落叶掉在地上

我看见豌豆荚里那颗心碎掉了

 

从此我只能坐在这堆秋天的叹息里

看柴门紧闭鸟噤蝉绝

我不期待空山会有人经过

该被时间偷走的,都被偷走了

 

若,某年某月的某天

当你见我寂寂走在大风里

你尽管走开 、别,

别惊扰我

风的遗憾我会还给风

云的叹息我会还给云

呆够了,我自会离去

 

2023.8.11写于上海


简评:在这首诗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才华,但这首诗本身却不是很好的作品。在写作成熟度上,我认为作者和《在人间》的作者与《惊蛰》的作者接近,即,他同样依赖于一些已经被诗化了的成熟意象,没有展示出自身诗化不成熟意象的能力。但这首诗的作者却明显有着更高的语言才华,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不仅始终充盈了活泼的韵律,并且诗的四节每一节的节奏感都不同,而这种不同不仅没有造成彼此之前的冲突、隔阂,相反,它们始终衔接得很好,始终跟随了情绪的变化,显得绵延而多姿。这首诗主要是种情感,并没有深刻的观念,其中“偷”的炼字法在我看来显得还有些陈旧,再加上“梅花”“月亮”“秋天”“闪电”都是没有具体内涵的陈词,使得整个第一节差点被毁掉。


8.牛油果


□ 昌盛云




爱吃牛油果的男生

去到了缅甸

在那里

他用手机拍了一些牛油果的照片

发给我

我看见照片上的牛油果

有一些湄公河的影子

有艄公划着船在湄公河打鱼

他用牛油果炒饭吃

有时他去菜市场买一条巴沙鱼

顺便喝一杯牛油果奶昔

听缅甸女孩说玉石的故事

傍晚他把太阳移进装满牛油果的篮子

他在画布上画了几个不熟的牛油果

天空的昏落在上面

他用手机把画作拍给我

简评:这首诗轻松的调子让我觉得它就像一首懒懒散散的民谣,因此,尽管它的节奏感并不明显,但它的韵律感却能在这种懒散的前景中变得恰如其分。对我来说,这种懒散在观念上展示了一种无意义的意义,也就是,尽管它说生活就是这么平凡甚至平庸的,但这平凡和平庸本身却蕴藉了一种对生活的享受,这享受就构成了意义本身,因为享受既是美的,也是善的。进而,这种懒散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加深刻的启发,即那些我们极力追求的所谓意义,往往只是这“享受”——本质的意义——的一个阶段,甚至一个工具。在这个角度,这首诗结束得很好,因为它结束在一种“无意义”的平庸甚至琐碎之中。但在技艺上,就韵律感来说,这首诗却显得还没有结束。



9.苦竹


□ 李鑫




祖母栽的几棵苦竹,现在已成一小片竹林

山雀筑巢,虫子储卵,蚯蚓和蚂蚁安居地下

从山上走下来的时候竹林晃动

我听见了万物生长的歌声

不远处是鸡舍,再远处是丁香、溪流和水井

左边是黄房子和老屋

右边是一棵六十年的银杏

这些形成了竹林的环境,用以交换声音

几棵竹子就足以演绎这周遭的一切

几棵竹子就足以升高或降低

战栗或自在摇晃,轻松演绎了我们的悲欢

几棵竹子低垂,以爱

几棵竹子涌动,以流

几棵竹子交织而固,以筑

我走过的时候几棵竹子正被风压低

那明晃晃的弹力,带着青翠的反光

似乎馈赠我某种神圣的爱

我到家坐在院中,一种久违的推力向上弹出

心中一片竹林涌流而澎湃

头顶的青天似乎顿时高旷了许多


简评:这首诗有一些很不错的句子,比如“几棵竹子低垂,以爱/几棵竹子涌动,以流/几棵竹子交织而固,以筑”,但诗歌整体却有左冲右突之感。除了好句子,还有些俗句子,比如“战栗或自在摇晃,轻松演绎了我们的悲欢”。在我看来,这种状态显示了作者具有一个优秀诗人的潜质,但仍然欠缺充分的练习。就整首诗来看,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其中的断裂,第二行属于未完成的状态,因此与第三行不能紧密连接;第四行与第五行也有这种感觉。这是技艺上的问题,实际上也可以由技艺来解决,我的建议一是缩短篇幅,让主题更加集中起来。比如说,诗的第一行出现了“祖母”这样一个强力的词,它会把我们带入到亲情关系这个预设中,那么“苦竹”之“苦”就可以作为一种象征发掘出一首新的诗。二是增加分节,在衔接性不紧密的地方断开空行,以空间的区隔延宕语感的不谐。就原因上来说,这首诗之所以会有这种“左冲右突”或者“断裂”,是因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超出了诗的内容,这种表达的欲望既有观念上的隐喻(求深),也有形式上的制作(求新),它相应地要求了诗在内容上的深化和复杂化,因而我对诗人最忠实的建议是:反复修改,不断练习。


10.跨年


□ 纪小离




我们坐在楼上,大口吸着经济大萧条时期

还能配给的宝贵空气,风往我们的袖子里钻

窗子的墙壁布满雨水与阳光的印记

我们蜷缩着冻红的手指,端起廉价热饮

店主时常看向没有取暖设备和护栏的窗子

一次又一次,像是要把一个人身体中的恶

彻底逼出来,她是位美丽的女子

在这个跨年夜,大多数人忽略了鸣笛声

街道上聚集了一座城市一整年的喜悦

她斜视我们,那枯槁的眼睛

像广场上的铜牛雕像剥落的一小块铁屑。

尽管我们都不喝酒,但我们谈论

有关喝酒的往事,似乎这样

就可以撇除向对方耍流氓的嫌疑。

我们都赞同在这个清高不犯法的时代

贫穷是普通人一生的耻辱。

十二点,小城没有想起钟声

楼下的一对恋人点燃他们的烟花

我们只坐在楼上看着他们

而他们只看对方的烟花

多么美好的隐喻啊,此时在他们

年轻的心中,幸福是偶然的

而我们却因嫉妒而泛起心酸。

对门的理发店老板为他的生意点燃了一把火炮

有人说,那老板是一个浪漫的人

也许他并不浪漫,他只是把福都攒到了今夜来祈。

路人中有人提起性欲,声音在孩子们中间躲闪

因此没有人注意到那些暗处的影子

正在往更暗处退缩。

少年们正在因为一瓶丝花喷雾而发狂

他们奔跑、逃窜、闪躲、对抗,在缓慢的车流中

发自内心地笑,尽管他们不理解爱情的真相

也不曾感受生死与离别的痛楚

但他们故意染白头发,只为招来嫉妒的目光。

我们下楼,寻着失落者的挽歌

在马路上哼唱“就这样静静爱着你”

微笑着告诉对方,过去的已经过去

该来的还不曾到来。为了掩饰内心的孤独

我们边走边谈论清洁工的薪水,近亲结婚产出的残疾儿

摩梭族的走婚,某一地区少女的破处仪式

谈到高潮时,我们只能咋舌嗟叹

让自己的胃部吸入更多冷空气,保持清醒

不断回避对方的目光。踏着月光

我们哀叹后主钟爱的“清月夜”

只是一张又一张写满字迹的纸

刻意绕过与工资,前途有关的话题。

出租车在路上疾驰,世界正在加快脚步

我们在凤鸣路踩碎今年最后一片落叶

那破碎的声音,总使人联想到葬礼。

我们在路口分别

未曾互道珍重

天空还未破晓。

2024.1.1


简评:这首诗有着和《苦竹》一样的问题,主题不够集中,缺乏对材料和想象的整理,显得有些混乱。但我对它的作者有着对《苦竹》作者一样的评价,这是一个很有潜质的诗人。就类型上来说,这首诗的难度要求更高,因为它具有社会性质,视域更广,需要整理的材料更多,有着更为复杂的客观实情。面对这种状况,我认为作者需要对诗的主题更加具体化,在“跨年夜”这个客观性标题上增强一种主观性,从而利用这个主观将个人所见的描述性场景纳入到某种规则或秩序中,进而强化自己的观念。这是一首压抑的诗,“跨年夜”的喧嚣欢腾因为作者的抑郁而在他的眼中同样显示出来悲伤的调性,但是,仅凭情绪统合这些描述性场景是不够的,情绪里还需要有种思想上的内涵才能获得一种堪称拯救的回应,进入更加幸福的境地或者期望之中。具体地说,在我看来,在这首诗里,欲望的压抑是情感压抑的凸出,同时,欲望的压抑也构成了对情感压抑的遮蔽,所以,尽管欲望的压抑很直接,甚至急迫,但情感的压抑才是更加内在的部分,而对于这份压抑——情感压抑——的解救,不是仅凭情感的亲近就能完成,还需要借助思想的整理,至少,只有借助思想,我们才能接受孤独。


11.蓊郁如竹


□ 影白




换个角度,看自己不断

位移。嗯,时而是披头散发的垂柳

在河边,在春风里;时而

是滚着铁环疾驰而过的七岁男孩

光着头,一件蓝背心被汗水

浸湿,在童年;时而是一只白鹳

向南飞去,在阳光中;时而

如你所见,戴一顶爵士帽

一脸胡茬,嘴角微微

上扬时,我伫立书房窗前

一边看云;一边继续

位移——嗯,一片竹林,扑面而来。


简评:对于这首诗来说,“蓊郁如竹”实际上是个表面主题,它作为自我生命的象征也是需要通过非常迂回的解释才能成立的,其真正的主题应该是“自画像”。诗歌用空间替换了时间,“换个角度”其实更是“换个时间”,从而让这幅“自画像”的多面体变成一个人成长的轨迹,因此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相:个人的历史就是构成个人多面性的原因。但原因是一种潜在的动力,并不是所有原因都必然会呈现出对应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多面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历史性所蕴含的潜在的可能性,因此我认为作者对自己现状的刻画——“如你所见,戴一顶爵士帽/一脸胡茬,嘴角微微/上扬时,我伫立书房窗前/一边看云;一边继续/位移——嗯,一片竹林,扑面而来”——也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望。但我们其实还可以这样理解,当空间替换了时间,意味着不同时间的“我”可以在同一个空间里的并存,这表明,“我”的历史不是作为原因促成了现在的“我”,而是现在“我”同时拥有了过去之“我”。换言之,“我”“戴一顶爵士帽/一脸胡茬,嘴角微微”不是对童年时的我“滚着铁环疾驰而过”的天真的留恋,而是和滚铁环同样性质的天真本身。


12.牧羊河边


□ 远归




牧羊河有着清亮的嗓音

不慌不忙地歌唱

河边的杨树叶闪闪发亮

羊群散落在草场上

紫花苜蓿散淡地开着

白色点地梅如繁星聚集

金沸草举着金黄花盘迎接阳光

牧羊人放下羊鞭,枕石高卧

牧羊犬蹲守白云

风摇着狗尾草毛茸茸的尾巴

推着大地上散放的子民

步入苍茫的暮霭


简评:这是一首写景的诗,它的焦点在于构建一种意境之美,但这里的景色显然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深刻地与人有关,因而由此构建的意境之美内含了人世之美,诗的目的便在这种人世之美上。在技艺上,这首诗有着很高的完成度,相比于《跨年夜》和《苦竹》等作品,显示出了明显更强的控制能力。它的问题在于显得中规中矩,所描绘的主题过于普遍化,没有个人的特殊经验,而在形式上,看起来也没有超出自我能力的冒险行为。诗歌从第二行到第四行,连续押了三个“ang”的尾韵,并且音调一样,这会在阅读感受上显得缺少变化,有些板滞。



13.隔辈亲


□ 雷焕春




们的爷爷低着头

手中的烟筒重重地磕在地上

“礼金多少我不在乎,这两个

从小没妈的孩子太小啊!

路途遥远,我担心她们不受待见”

他压紧的叹息是来自胸中的风暴

我翻遍心中所有的词句

拼凑不出完整的一段,去宽慰

眼前这个在生活里打滚的老人

……爸,实际情况就这样……

就让她们各奔前程吧

……女孩总要出嫁的

千里路也有好姻缘……

生活的哲学、事物的戏剧性

将由她们亲身去领悟

......苍白的语言

......苍白的冬天


简评:这首诗清楚地说出了一个经由晚辈婚姻事件而折射出来的亲缘关系。与上述不少诗歌相比,这种清晰性构成了优势,同时提升了作品的完成度。但就这首诗本身来说,这种清晰却也成为了它的劣势,因为太清晰了,这首诗显得缺少了余味——尽管作者使用了许多省略号似乎在竭力说明自己在语言之外还有无法尽述的情感,但从接受的角度,在阅读层面,诗歌的意图却像它的标题一样昭然若揭。换言之,作者的省略只是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场景的状态,但并没有带来理解上的多义性,没有体现诗歌作为隐喻的特征。对我来说,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欠缺是,虽然它表明了情感的无法尽述,但这种表明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表达性的,与体会、感受、理解自己父亲当时的情感状态相比,作者更像是在观察自己的父亲。父子之间的情感距离较远的证据之一在于,在这样一个有关离别的场合,作者仍然在翻腾语言的修辞——“他压紧的叹息是来自胸中的风暴”,在我看来,此时的这种修辞是失仪的。证据之二在于它结束得太仓促,没有说出这种“隔辈亲”的原因——“父亲”对“我”的女儿的隔辈之爱是否来源于父亲对“我”的爱。


14.落叶之春


□ 安闯




绿是件注定的事。一般人也很难看出:

树梢上的两层绿,昨天的和今天的区别。

叶落也是件主动的事。一棵树应该知道:

昨天的和今天的落叶有多少区别。

哦,春风的马蹄铁。

一个人应该也不知道:明日他会赞美

还是哭泣。那些打扫后的落叶去了哪里。

野外的星光会不会更加发咸。

春日里,每一种未来都会将人拆迁

为命运提供足够多的流动性。

一幕场景如下:用三轮车接孩子放学的妇女。

吃了豌豆肉末盖饭和炸洋芋的我。

黄昏的声音触碰我的耳膜。沉默冰凉的可乐。

这些都是发生在同一条路上的摇晃。


简评:这首诗运用了许多句号对理解进行中断很有后现代派的拼贴风格我同样认为作者有很好的才华是个很有潜力的诗人认为没有写好这首诗显得有句无篇:诗作有不少新奇的句子但整体完成度上仍然有所欠缺显得不够熟练我们似乎可以用拼贴风格来为这种不够完整进行辩护,但我认为拼贴的中断是对理解的阻隔,在语流上它仍然是衔接的。也就是说,这种拼贴延宕了能指走向所指的速度,使得作品更加凸出其形式——所谓能指的游戏,但在能指游戏的框架下,它依然需要一种完整性。为了让它显得更加完整,我的一个比较确切的建议依然是多做分节,比如说“哦,春风的马蹄铁。”这一句诗,如果它是独立成为一节的话,效果是非常不同的。另一个确切的建议是,尽管可以继续使用“落叶之春”这一较为浮泛的标题,但在内容上要发明一个更加具体的主题,以避免拼贴带来的过度自由来为写作的随意性进行辩解。


15.在医院


□ 魏定会




有人闭目,有人紧握手机

在医院的长廊里他们或坐,或立

似乎每颗头颅下,每个表情背后

都藏有一个隐秘的故事

窗外晃动的树叶和流动的阳光

鸣唱的鸟儿,蓝色的天空

他们看不见,亦听不见

悲伤是另一种存在

他们关注的是显示屏上,广播声里

喊出的那一个个陌生的名字

有人在此刻得到解脱

有人陷入无尽的迷雾和苦痛

有人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似乎长廊里的每个身影

都有各自的轨迹,和命运

他们在此相遇,擦肩

甚至某一刻短暂的眼神交流

某些信息,某种共识

然后又各自的散尽


简评:很明显,诗的前四行是一个独立的意义单元,而接下来的三行则是另一个意义单元,并且这个意义单元是插入式的,就空间和氛围来说都不属于这首诗上下文构建的序列中。但我并不是说这个插入的单元是多余的,相反,我认为它很有必要,并且处理得很不错,因为它将前一个意义单元预设出来的压抑气氛进一步对比了出来,而且制造了情感、画面、意境、韵律上的变化。由于这个插入的窗外风景是客观性的,它中断了前一单元主观上的抑郁,因此使得主观上的情绪反而因为被克制了而压缩起来,显得更加强烈。这是一个很好的技巧。但诗的后半部分却在我看来并不如意,在窗外无言胜有言的情况下,接下来的句子“悲伤是另一种存在”实际上是多余的。而最后部分的“他们在此相遇,擦肩/甚至某一刻短暂的眼神交流/某些信息,某种共识/然后又各自的散尽”,一方面失去了“医院”这个空间的场景特殊性,另一方面则弱化第一个意义单元预设的抑郁和悲伤,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样的擦肩相遇与分别是发生在一个市场中的事情,医院里的抑郁、悲伤甚至恐惧最后也随着“各自的散尽”完全消散了。


16.和唐池子在戛洒相遇


□ 雷建妮




我们在戛洒相遇

我比月光更早些拥抱她

唐池子①,声音活泼,内心纯静

黑色的双眸扑闪着星光

 

元宵节的月亮是母亲的脸庞

浮现在戛洒江寂静的夜空

我们一起看月亮

品白瓷杯里的茶汤

她的笔尖深深刻画过独龙江的溜索

也将描绘哀牢山花腰傣瑰丽的梦想

 

一朵鲜红的木棉花

自然而然地落下

不偏不倚

在两只茶杯间又一次盛开

这天赐的礼物

将人间太多的奔忙暂时安放

 2024.3.1


简评:这首诗出现了与戛洒镇有关的多个关键词:哀牢山、花腰傣、木棉花。这些关键词在这里起到的是点缀的作用,而不是诗歌的中心,因此戛洒在此也只是背景,而不是主题,主题是“我”与唐池子的相遇,但这相遇因为这样的点缀而标注了它在情感上的性质,爱情的性质,因此上述关键词不仅具有了审美上的价值,更承担了现实的见证作用,促进了情感的牢固与唯一。尽管如此,尽管作者在诗歌中拥有这些策略意识,依然没有跳出套路式的写作模式,无法从一般的情诗中显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策略意识使它套路化了,如果作者能够细致地刻画他与唐池子相遇的更加具体的细节,而不是把中心放在装饰其中稀薄的细节上,它或许会有更加独特性的可能。在技术上,这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最后一节的意境性描述让双方的关系由爱情的性质转化成了一般的生命感悟,弱化了主题的集中度,同时没有对原先的情感走向做出交代,换言之,这样的相遇缺少了告别。



17.悲伤的延续


□ 李正雄




辛苦一生,仍然雨打漂伶

锅碗瓢盆诉说哪些疾苦

雨水抚摸不了山体的裂痕

坍塌掩盖那些贫穷与尴尬

去了的人,摆脱了

恐惧

安在的人,离别了

那块伤心之地

留守老人和儿童依然

零丁洋里叹零丁,延续着

悲伤


简评:这首具有明显的阶级视角它从属于一种重大的主题,但作者的技巧显然太稚嫩了,他没有明确地选取一个切入的角度,以至于让诗歌停留在浮泛的情绪中。事实上,诗歌中提及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角度,但作者却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材料安放在那里,而没有把当成一个诗歌的起点。诗歌里有许多陈词和陈句,造成这种语言套路的原因自然会有个人经验不足的因素,但同时还有方法的问题,就是作者没有确定一个他可以掌控的具体的作品主题,因此无法让个人经验(或经历)的独特性创造出作品的独特性。从功能上来说,这首诗成为了作者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虽然作品无疑可以承担个人情感抒发的作用,但当它工具化(即缺乏其他超出作者目的之外的功能)之后,它就缺乏所谓的自足性。对于这首诗来说,它的自足性的缺乏不是说它离开作者就无法被理解,而是缺乏歧义,内在的观念一览无遗,不具有丰富性。我认为作者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一件作品的有效与否不是说能够打动他本人,或者打动与他有共同经历与背景的人,而且也能打动那些与他的经历和气质完全不同的人。


18.夜梦


□ 李彬




把世界变成一个美丽大花园

我就会找不到自己的脚趾头

因为所有的组成,

不过是花瓣或转瞬即逝的香气

寻找什么便失去什么

任何人都不能从消逝中

望见我

因为我的灵魂汹涌

是一片生长的月亮森林。


简评:这首诗像他的主题“夜梦”一样,既有些离奇,也有些模糊,缺乏焦点和中心。如果作者是个新手,我会认为其中的想象力令人称道,但就作品本身来说,它其实并不完善,前半部分显得像童诗,而后半部分具有一种解释的性质,“灵魂汹涌”相较而言则显得有些老气。我对这首诗的建议和《疫后请柬》相似,就是在一个异质性的主题预设下,可以用纵情驰骋的方式发挥想象力,先铺张地展开,然后在修改中完成。在技巧上,当诗歌里出现陈言的时候,比如“把世界变成一个美丽大花园”无疑就是陈言,需要通过后续的句子将它解释为一种新鲜的事物。我认为第二个句子“我就会找不到自己的脚趾头”只是部分地做到了这一点。

19.蝴蝶的时间


□ 黄仙进




我们深谙这样的道理

深处牢笼,才会理解自由的渴望

停止了飞翔,蝴蝶的时间就会

困于薄薄的标本。我们也曾有过

相同的疑惑,手中的标本与那天午后

灌木丛旁不期而遇的那只有何不同?

一只永不会衰老和腐败;一只自顾自地

煽动翅膀,仿佛有独特的空气动力学

与美学基因。一只是结果,一只是过程

但它们都遵从相同的丛林法则

如果它们开口说话,会说些什么?

是否会拒绝所有的意义与隐喻

回到此刻,窗外泛起一阵细微的波浪

另一只蝴蝶,拥有了自己的时间

它停在哪里,哪里就开花

轻轻扇动翅膀,就能推开滚烫的泪珠

使殉情的传说,有了唯美的结局


简评:从诗歌的标题来看大抵能够判断作者对这首诗抱有一种竭力走向深刻的意图我认为诗人部分地做到了这点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有种沉思的形象从内容上看它是观念密集的一首诗但就整体而言这首诗却显得较为失败它容纳了太多的观念而作者没有展示出控制它们构成一种秩序的能力诗歌中的观念是混乱的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是在从形象到观念的过程中诗歌的前段和中段一直试图论述诸如“自由”“时间”“死亡”等抽象的理性概念,但到了诗歌最后,却将落脚点安放在情绪和审美的趣味上,不仅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同时让观念的质地变得肤浅。我认为作者对知识性材料的掌握仍然不足,在此情况下,应该缩小诗的主题和篇幅,才能实现更好的作品完成度。


20.


□ 小玖




为什么乌鸦从不坠落

镜子里,明天它仍旧在

叶子却反复

回到生长的原点

 

它们不共享一个世界吗

难道必有人消失在土里

昨夜土地宽阔

杨树与芭蕉站在同色的凹陷上

 

我们不见了吗亲爱的

夏季风,开始吹芭蕉的外套

不要强迫它,我们听着

黄昏用手搭建河水

 

它们之间隔着什么:

那个永不碰面的人

最后出现在逝物名录中。

还是我的失误将一个人

系在星星袖子上

 

如此迅速,爱

多用于哭泣,最后一只故乡的

记忆之船,驶向今夜的末端

简评:在我看来这首诗或许展示了诗人控制力不足的后果我认为诗歌的前两节与之后的表白式的情诗形态是脱离的因此我推测在诗人落笔之初,他可能并没有设想自己将要写一首情诗。从内涵上来说,前两节有种深刻性,并且形象脱俗,但这种深刻的美感为诗歌的写作树立了很高的起点,如果要从观念上去完成它,在客观条件上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我认为正是这样的门槛让作者感到畏惧,促使他在第三节转向,将深刻性转变为亲密性,造成了一种前后脱节的印象——尽管作者仍然试图将这种亲密隐私化以适应原有的深刻印象,但依然失去了观念上的内涵,表现出某种浮浅,这种浮浅也带来一些陈言:“夏季风”“黄昏用手搭建河水”“爱/多用于哭泣”“记忆之船”,等等。虽然在语调和气质上,这首诗保持了延续性,但在形式和品味上却越来越平凡。


21.溪镜


□ 王俞




我拿起斧钺斩击

杂草朽木便不敢靠近我分毫

俯身捧一捧溪水

整条山涧便在我的面颊上流淌

溪水像一面匀速移动的镜子

灼烧、纠结和溪水中的我

仍然保持着原貌

我愠怒,拼命搅混镜面

我从不承认已经流淌过的枯叶

那本就不是我

当溪水的情绪趋于稳定

我恍然,面对着

那个残缺却又复原的溪镜

里面的一切都还是我


简评:这是一首以自我为中心的诗其中有很强的情绪表达这种表达的强度之高使它需要获得某种解释即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的情绪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解释的要求下诗歌最后表现出了观念化的特征。“溪镜”是个强力的隐喻,也颇有新意,因为其中内在着一种矛盾,但似乎这种矛盾又是可能的存在。以水为镜要求波平,但溪流却是一种细浪,这是它们的矛盾,但无论是溪流还是临水之镜,都是由水构成,这是它们的统一。在这首诗中,“我”具有一个十分强悍的形象——正是在这一点上,诗歌展示出了一种自我中心的特质,这种强悍必然要求“我”是实在的,在此,镜子的作用不是启示虚无,相反,它的映照功能使“我”看见了“我”,满足了一种自我期待,矛盾的地方在它是一面“溪水之镜”,即从中映照的“我”不仅是破碎之“我”,并且掺杂了枯叶与沙尘,这折损了“我”的强悍形象,在这种形象中,“我”应该是纯粹而完整的,因此“我愠怒”,但在无计可施的情况又期待着溪水成潭,清洁而完整地映照出更好的“我”。这首诗是高度自我中心的,其中观念的呈现由情绪推动,而不是通过沉思来获得,因此其中的观念是十分主观的,并且具有为“我”所用的工具化特征。


22.秋光


□ 铁柔



你说的都有道理

而道理,有什么用?

我家征占的玉米地十年后仍然荒着

既没有长出玉米林,也没有长出楼群

眼下,人们为大地预设的丰饶感并未到来

反而多出了一条

骨感得近乎干涸的小溪

 

树丛间蹿跃着变幻之鸟

一只和另一只

一只和众多只

像我们灵魂的碎片在秋风中飞旋

不同心境和语境

临时组成一段交响旋律

 

此刻,有用的是秋光

伟大的指挥家

站在萧瑟的柿树枝头

无形之手,傍晚时分

为旅人扭亮柿子的灯晕

简评:在我看来这首诗同样表现出了控制力不足的缺点第一节和随后的两节是脱离的如果将第一节去掉我们会发现它更是一首相对完整的关于“秋光”的这种一般性主题的诗。从作品与作者的情感距离上来说,第一节的距离显然更近,它容纳了更加具体的感情,拥有更加充足的情感表达的冲动,但诗人却放弃了对它的充分表达,回转到了对秋天的一般化感悟之中。我认为这种转换主要原因仍然是种能力问题。对秋天的一般化感悟背后有一个成熟的样板,因此这种表现其实是借力的、依赖性的,而在第一节中,我们会发现“征用”“荒芜”等关键词向我们提出了一种问题,需要通过思考进行解答,显然具有更高的难度。因此,我认为这种转换、脱节实际上是对能力的逃避。

23.一个女人路过车间


□ 丁洪飞



干涸的大地偶遇一朵乌云

身体裂开,冒出火苗,燃烧着

从鼻孔处蒸腾起两道热浪

肉眼可见的渴望,祈求降雨

乌云游走,远去又回来

距离最近的时候,仿佛间

嗅到了不远处一片绿意盎然

有花骨朵的青涩,也有玫瑰的热烈

魂魄跟着酥麻起来,大地翻腾

似乎有一株绿芽顽强地冒头

可是她走了,没带来一滴雨水

也没有带走一粒尘土


简评:“一个女人路过车间”是个很好的诗歌主题,它不但具体,而且很有现代风貌;把车间比喻为“干涸的大地”也是很好的想象,奇崛而又与事实相符。但在这里,“干涸的大地”之所以能够充当车间的喻体而不是一个事实的描述,其条件在于诗歌接下来的内容将证明它是关于车间的。显然,这首诗没有任何关于车间的描述,于是这个主题便完全成了一种偶然性的并且与内容无关的主题,在标题与内容之间只有一种基于可能性的微弱相关:真的有一个乡村女人这时路过了一座车间,脑子里冒出了关于“干涸的大地”的诸多想象和期待。也就是说,“车间”在这里的作用只是说出了有个女人偶然路过了它,仅此而已,它连作为背景的价值都不具备,这会让我们质疑这个标题的意义,因为它是完全可以被替换的。我认为诗人也许可以这样设计他的作品,将工厂车间与“干涸的大地”真正联系在一起,既可以挖掘车间与大地的同与不同,又可以思考走进车间作为一种现代性的必然趋势对于在大地上的劳作者将带来何种影响。


24.三重白


□ 赵永超



带着家人和春风去李子园里走了一趟

一首诗跳上了李树的枝头

横生枝节

在一坡的李花中

找着春天的属性

李树用花开的技法

在春天里酿出一坡的雪

这是第一重白

母亲头顶一坡更小的雪

在李林中与一朵朵花互相辨认

这是第二重白

犹豫、踌躇

举棋不定的词迟迟未走上洁白的纸

这是第三重白


简评:这首诗有着不错的立意但写得太过显露。其中的修辞技术像是由一本诗歌教科书训练出来的,使得诗的全部重心都投入在技艺的表现上,包括其中的立意。诗的内容因此停留在形式上,无法着落。如果作者加强作品叙述的实在性,去除不必要的修辞,并把自己的立意——“三重白”——设计到某种秩序之中,比如递进的秩序,我认为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说,第一句“带着家人和春风去李子园里走了一趟”中的“和春风”就是为了刻意表现某种修辞手法而生出的累赘,完全可以去掉。当作品中有太多这种技术时,诗的主题就会被打乱。很明显,作者设计的第二重白才是有实在内容的部分,如果以它为中心,取消那些多余的表现,作品的主题就会得到聚焦。在写作中应该有种虔诚是,不要把它变成表现个人能力的工具,因此,对语言的尊重很大程度上是对作品主题的尊重,这种尊重对写作构成了限制,但只有在限制中显示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有力的。



25.秘密


□ 吉相



从阳光间隙处,我们仰视天空

蔚蓝是今日的底色,秘密善于隐藏

一切都从无所依托处开始

山峦绵延,几千里的山河之上

有数以万计的秘密。烟波还在飘荡

也从无所依托之处,去窥探一些秘密

恶无处遁形之前

我们都应该保持着善意

站在高处,我们能感受到寒意

人间所存在的,都值得我们去爱

爱繁华,爱喧闹

也爱秘密公开之前的一切不圆满


简评:这首诗有很明显的道德属性,它是劝慰性的,既有安慰人的表示,但一定程度上也有说教的意味。说教是个贬义词,表明其中的结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论证,因此整个结论具有强制性,没有实现以理服人的目的。诗歌借助一种“可不可知论”(这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种共识)的前提,推导出人应该是爱和善的结论,但这种不可知其实是中立的,它并不能约束人的行恶,因此诗歌的劝慰功能在“劝”的一面是软弱的,也因此,诗歌最终的意味发生了转换,变得更像一种安慰之诗。尽管诗人在理据上有贫乏之处,但我认为这样一种论述的意识在“一小撮人”里是比较稀有的,它的失控来自于它的难度。关于“秘密”之不可知所蕴含的对人的要求的理解,实际上构成了这首诗唯一的新意。作者使用的意象,诸如“阳光”“山峦”“山河”“人间”,等等,基本上是缺乏实际内涵的虚词和陈词。


26.黑夜


□ 赵耘



马拴在外面的枯树桩上

我在屋里和另外三个人玩纸牌

一直到深夜

马乖乖立在那儿

缰绳困住了它

它没有吵闹,也没有踢打木桩

 

已经是老马了

它经常与黑夜对峙

这是冬天

寒冷在加剧

我们玩得正欢快

 

天快亮时

我把它牵入厩中

丢给它一捆谷草

它比听话的孩子还乖

 

我关上厩门

上了锁

黑夜更黑了

整个村庄

没有一匹马是自由的

 

甲辰年·春


简评:这首诗尽管技艺上还不够精严,但我认为是首气质上非常好的作品,它有种弗罗斯特式的“骗人的朴素”,它叙述的故事,使用的语言,都是朴素的——当然也是弗罗斯特式的,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它表达了超出这些朴素的内涵。我想尝试给这首诗做三点细微的调整。①第一节的第三行后另起一节。②把原来的第二节的第三行和第四行合并为一行:“这是冬天,寒冷在加剧”。③诗歌的标题改为“冬夜里的马”,即“马”应该明确为这首诗的主题。


27.问亦是答


□ 刘常德



母亲,关于我出生的那天傍晚

尽管你们描述过很多遍

但我还是不清楚

你是如何把一袋八十斤的稻谷

从三公里以外的法戛背回家

在完成一天的收割以后

这放在如今是多么不可想象

但它发生得真真切切

母亲,还有我三岁那年

小命几乎被一场重感冒带走

我着实没法想象

被县人民医院和人民币

劝回家以后,面对反反复复

发烧,仍旧昏迷不醒的我

你是如何在清晨

才合眼突然就梦到草药医生

他简简单单的几句话

便把我从死神那里拽回来

这事即便是放在当下

科学也还是没法解释

母亲,还记得吗

在父亲关节炎最重的时日

二姐上中专三姐读初中

你一个人去小桥沟林场

扛杉树,两公里路全为上坡

很多人用竖起的大拇指问你

作为一个瘦弱的中年女性

凭什么能把每一天坚持

母亲,还从没敢向你透露

我也曾差点就被淹死

那是一个午后,六岁的我

独自在菜园旁的水井边

捉蜻蜓,一不小心

直接一跟头就翻了进去

庆幸啊,还好熟悉井梯位置

还好当时也不是丰水期

母亲,可还记得那些日子

假期或周末你和父亲下地

留我在家中读书,出发以前

你们总会踩着木质楼梯

嘎吱嘎吱地上到二楼来看我

看看我的课本看看我的作业

又因为看不懂什么都帮不上

最后也什么都没说

你们知道吗

一次次就在你们离开以后

我多么喜欢躲在窗户后面

偷偷地看着你们

慢慢离去,轻轻地久久地

抚摸你们空空的背影

青春期的泪水啊,默默地

都因此而流尽


简评:这首抒情诗的情感是外向的,一定程度上是被放大的。由于“母亲”这个关键词的重复出现,诗的节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和平衡感,因此作品的完整度是不错的。我提出的一点意见是,在我们处理情感时,外向的表现方式往往会显得比较粗浅,适用于更加宏伟的主题,如西方浪漫主义时代诗人们的那些关于人类整体的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个人化的,因此我倾向于认为作者应该降低语调,以压缩的方式来处理情感,因为压缩的处理会让情感显得更加充盈,包括压缩这首诗的篇幅。很明显,这首诗关于母亲不同侧面的形象描述有分散和重复的嫌疑,比如对于母亲的艰苦和勤劳,背稻谷和扛杉树择其一即可。当然,如果作者立志把它写成一首长诗,那将另当别论,但它在结构上就需要重新规划。


28.云的故乡有雨(系列之三)


□ 梅云金



再后来,青春变成了南来北往的车票

在考场的酒店,我梦见打仗

在即将炸跨的桥梁上,我举目四望

伸出双手,身边已无一人愿意拉我

我疯狂逃跑,生命已接近贫乏

炮弹声响,瘦骨嶙峋的身躯在惊悚中醒来

我摸了双眼,好像有哭过的痕迹

 

我时常凝望蓝天,蓝天又不说话

这几年,考试成功的次数赶不上列车停开的速度

购票窗口,昭通已无直达的列车

我从遥远的城市,几经周折

才找到生命起点的路

南归的时候,我多想

梦见雨后闷热的泥土

冒一句

云的故乡有雨


简评:很明显作者对自己挫败的人生经历是有深刻体验的它可能希望这首诗能够对自己的这种挫败感有所抚慰因而在诗歌的最后部分出现了“云的故乡有雨”,这显然是把“家”的功能安置在“故乡”这个场域上以实现自我安慰的目的。但这是一首有问题的诗,显得简单粗暴,诗人把全部的重心投入在自己受挫的感受上,对语言缺乏经营,诗的语调、节奏、意象失去了平衡,诗的主题也没有得到控制,如果诗的落脚点是个人的抚慰的话,第一节是要大幅删减、弱化的。整首诗的最大亮点是最后一句“云的故乡有雨”,它既是一个美的意境,同时也是一个隐喻。不过对于更加成熟的诗人来说,这种表现方式实际上也是套路化的。



29.给图图的河


□ 路人丁



儿子,如果你愿意

我想开凿一条新渠

趁着夜色尚无动静

引来一条久远的河流

 

这条河流

装得下每一次落日褪色

任月光破碎,又凝聚成

一条鱼的骨肉

它背对我,随着一些石头

颠沛流离

流水无情,应该不是疼

 

儿子

沿着这条河流

世人可以回到,最初的身体


简评:这首诗清新自然,对于很多读到它的人来说,一定是不错的体验。但它不属于同样作为诗人的专业读者眼界中的好作品。作为主题的“河”究竟是什么,是含糊不清的,内容中的大多数意象也是不实在的,没有对应,因此这首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情绪性上,这种情绪主要通过诗的语调、节奏和意象共同编织的美感来实现。在观念上,这首诗没有实质的内涵。

30.猎水记


□ 温泉



雾雨从天上下来

最先潮湿的,必定是人间二月

 

风在森林头上滚动

我们于峡谷深处的一棵树下,垒石捕水

 

这该死的干燥

昨夜,我们的心又失火了

 

山泉细瘦,在灌木丛中跳跃,奔突

有时也深入地下

 

只是草木葳蕤,鸟影幢幢

一再暴露了它的行踪


简评:如果我遗忘了“干燥”这个关键词提示的云南春季的干旱印象,我或许应该说这是一首好诗。但假如“干燥”这个旧词表明了“猎水”这个新词其实是种艰难的生活,那么我会认为这首诗违背它内在要求的真实性,即“猎水”的艰难规范了这首诗应该内含一种痛苦,而诗人却把它写得充满了美感,甚至带着愉悦。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美感是容易实现的,因为“雾雨”“森林”“山泉”“鸟影”很自然地赋予了它这种美,但当作者的目标停留于此,他就没有实现诗的内在要求,也没有被这种内在要求逼迫出特殊的感受,展示出新意。换言之,即使不关心这首诗的内在要求,它的好依然显得有些平庸,因为它的写法没有展示出诗人的个性,而是依附在一个已经完全成熟了的审美意见里。

31.解冻


□ 杨昭



白雪覆盖着现实主义

钉子冷得逃出木头

没有什么能带来抚慰

故乡显然回不去了

我们已用沉默给自己垒好了空坟

要是再不开口说点什么

双唇就会被冻得粘在一起

 

那几个女孩突然唱了起来

天空赶紧往远处舒展

雪人微微颤栗,开始发热

开始流泪。法老一脸愕然

 

原来悲伤、疼痛、羞愧和悔恨

都是可以唱的,但要轻轻地唱

唱给一直想哭的你自己

 

你唱出的每一个乐句

都会流淌成初春的一条小溪


简评:在我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完整自足的作品,其中突然出现的突兀的词句是应该在内部得到解释的。我们不能要求文学创作使用科学论文一样的规范,有时我们需要轻松一点,甚至随意一点,但其中仍然要受到中庸之道的约束。在这首诗里,“法老”就是一个突兀的词,但作者没有在接下来的书写中给予解释。我认为,这反映了我们写作中过度的随意性,它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也降低了诗的观念化。在这里,并不是说诗歌必须是观念化的,或者观念化一定是好的,只是说,观念化有助于作品内在逻辑的自洽。对于作品,自洽才是必要的。这是首情绪性的、感觉性的诗,尽管使用了“现实主义”这种抽象的词,但并没有走向观念化,诗歌越到后面,越被情绪牵引。我认为“解冻”这个标题是后拟的,是在诗人的情绪逐渐流淌到了初春化雪的意象之后跳脱出来的,因此不是一个有规范化力量的主题,我们在第一节其实看不到对“解冻”的任何暗示。


32.风继续吹


□ 朱倩



风继续吹,芒果继续落

天气干旱得忘记降水

树叶收缩着自己,已是盛夏

没有发芽的草继续枯黄着

干涸的树桩将新叶交给高温

然后静静死去

开到一半的花枯萎在枝头

鸟在树枝上瞌睡

多么浓密的夏天,鸟们不再求偶

雨越来越成为稀缺的事物

挖机剥开裹着耕地的枯草和高温

没有雨也没有水

因为蝴蝶飞过,因为但是

因为风继续吹

再没有什么因为的土地

长满设置涨幅的玉米



简评:这本来是首清晰的诗,它的大部分内容都被作者控制住了,密切都配合了“干旱”这个主题。但诗歌的最后四行却是失控的,我愿意给这个失控分析一个善意的原因是,它源于作者对“诗化”的理解和需求。与前部分句子的老实诚恳的印象不同,这四个句子的句式进行了特殊化的处理。这种处理也许带来了一定的新意,但由于牺牲了与主题的联系,牺牲了自身的清晰性,这种新意几乎是失效的。诗的内在主题显然是关于干旱的,因此标题“风继续吹”应该表现出它与干旱的关系,第一个句子做到了这一点,但最后一个却没有做到——即使它有相关的意思,也显得太过曲折了。作为一个标题性的重复词,我认为“风继续吹”至少应该出现三次。假如作者是个新人,我会有这样的感觉:最后这失控的四行反而代表了作者的潜力。我在这里尝试为作者的这四行做这样的修改:“因为风继续吹着,因为……,但是——/风继续吹,似乎吹到了永恒。土地,/再没有什么原因的土地,/长满了长不大的玉米。”“蝴蝶飞”是个自动化的想象,但在这里没有对应性的实在内容,因此没有必要使用,而“风继续吹着”可以作为“没有雨也没有水的解释”。“没有什么原因”显然比“没有什么因为”是更加规范的表述。

33.上坡下坡


王玮



每天清晨爬上山坡

挪动着步伐往下走

沾满一身砂浆在傍晚离开

 

在森林和雨雾包围中,以及

阻隔着群山和无数乡村公路

看不见你的脸,听不见你的声音

梦如雨雾般游荡在群山

找寻不到路标

 

你看,杉树林在山间

裹满一身针刺迎接寒风

水珠在针尖,透露着柔软。


简评:诗的第一节预设了一个艰难的自我形象,这一自我形象与诗歌标题暗示的生命困境是一致的,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我们会设想这是一首关于生存感悟的诗,感悟人生的艰难。但当我们通读完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这一设想与作品的呈现几乎完全偏离,它变成了一首倾述性的情诗,最后进入了情感的温柔与意境的优美之中。在我看来,这种完成方式可能同样偏离了作者最初的意图,因为标题“上坡下坡”与诗的第一节是一致的,意味着在落笔之时,“上坡下坡”所内在的个人生活体验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这一主题具有特殊性。但现实中,这首诗最终的主题却转移为“我爱你”“我呼唤你”“我需要你”等一般化的主题。我认为这种偏离很可能也超出了作者的预料。造成这种偏离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对于表达自身细节化的生活体验,并对其进行自洽的解释,比书写一个常规化的主题更加困难,作者的写作训练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34.失眠


□ 洪发金



凌晨三点半,持续失眠

我困得睡不着觉

于是起床,像往常早起那样

穿戴整齐,洗漱,喝一杯白开水

然后坐到书桌前看一些考试书

重复的日子令人厌倦

前途未卜,未来多年的光阴

犹如书桌前那块方正的镜子

昨天我将它擦干净

今天又蒙上一层灰尘

墙上的彩绘变成灰色

短暂的生命变得漫长

许多的比喻已开始失效

悲观者的春天,热泪盈眶


简评:这首诗出现了初学者常犯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形式上无法与散文区分,它的写作方式是平铺直叙的,严密地配合着标题,语言没有节奏和韵律,也缺乏想象力的跳跃和中断;二是在内容上不做隐喻化的处理,诗歌的观念也因此显得过于直白,没有解释的歧义能力。作者对于诗歌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他有一种表达的需要,而在所有的文体中,诗的表达是最简便的,是所有人需要热切表达时心目中的第一个选择。

35.留影


□ 彭然


许多人堆积在我的墓地上

他们需要被不再存在的人保佑。

他们仅是一种病毒

寄居我精神世界。活着时

我曾向他们索取过廉价的情感。

现在我索然无趣侧过身去

清净明朗的天空,飘荡着

我真正喜欢的悼亡曲。我见到

真理的星空,可以形容给别人听。

我喜欢他们的表情,永远

对深渊不屑一顾。我为何做不到纯真

谁在诅咒我一生奔波劳碌。

我想起有一次我们躺在草地看云

起身后,至今所经历的一切

真是对生命的浪费。我确信

在这片荆棘密布的土地上

我什么都不需要懂。我光荣地

出生在一个虚拟的家庭

每天重复为人处世。当他们

感慨年华虚度,我就在

回想前世,捉一只蹁跹的蝴蝶。

简评:这首诗是自我中心的,也是反思性的。诗人设想了自己死后的情景,以此获得一个新颖的角度观察自己的生命。它包括对生命的体验,也包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而这两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在诗歌里,“我”与“他们”是两个对立的群体,表面上,两者的区别被作者描述为生死之异,但其中的情绪却透露出了价值判断,表明两者的对立更来自于价值,以及趣味。正是在价值以及趣味这两点上,“我”构建出了一个不无爱情属性的“我们”。这个“我们”只在诗歌中出现了一次,并且没有成为“他们”的对应形象,容易被错过,但很明显,“我们躺在草地看云”中的“我们”是亲密的,它很有可能是由“我”与单数的“你”构建的。这个“我们”的实现为“我”注入了更大的勇气,这种勇气也是对深渊与虚无的兴趣,“深渊”促成了“我”对本体世界的信仰,而“虚无”则表明我对现实世界的鄙弃,“一只翩跹的蝴蝶”实际上就是“我”遗世独立的形象。


36.刮风


□ 青嬨 


六七级的大风

即刮不走恒古不变的群峰

也带不回声东击西的时间

它们夹杂在风中

撼动窗棂门楣

撼动停留在原地的悲凉

 

它们都迎来了春天

只有风陪着冬天

掀起最后的寒

 

有一些声嘶力竭卡在喉咙

需要一吐为快,需要和回忆过招

风来了又走,来了又走的不只是风

这金沙江流水潺潺

我望了又望


简评:我相信作者写这首诗时,是有饱满的感情的,但诗人的控制能力没有实现这种情感的表达需要。在我看来,这首诗所显现的最有价值的对象是“金沙江”而不是风,作者在这里对风的描述是一般性的,风与“我”的关系同样缺乏特殊性,与之相反的是,作者对金沙江采用了“望了又望”的表述说明两者非同一般的关系。因此作者更应该把金沙江而非风设置为诗歌的主题,写一首“金沙江的风”这样的诗。即使作者保留现有的大部分内容,角度的变化也会让这首诗变得更加实在。


37.乌鸦(二)


□ 梁广 


三五成群

在操场里闲庭信步

脖颈间的一圈白

与浑身的黑

那么多年了,仍然是我

对你永不褪色的记忆

 

站在落了叶的枝丫上

双趾抓紧

一段冬天的时光

随意眺望

从哪看,都是一幅画

我却不再配上黄昏

不再说悲伤

 

各度各的劫

各享各的时光

有时,我们彼此成为过客

这群鸟不是那群乌鸦

这个人不是那时的我


简评:对于这首诗,我最诚恳的建议是,作者可以就近学艺,读读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也许作者对此已经有所学习了,诗的前两节里各自都有很大部分是客观性的白描,但这两节却都结束在极其情绪化的陈言中:“永不褪色的记忆”“不再说悲伤”。这些表述一方面是陈旧的,而在另一方面,这些情绪是夸大的,与前述的客观性白描不能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尤其到了第三节,作品就成了一种感叹了。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有一个十分常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什么是诗有一种比较严重的刻板印象,认为诗歌必须是情感化的,必须是美的,并且片面地理解了情感与美的表达形式。因此我同时建议作者接触一些后现代艺术作品,进一步打破常规。


38.开学即景


□罗方 


正月的山间林野深处还覆着未融的雪

那些高矮不一,胖瘦不同的山包

冰凌染白了丛生的灌木、枯蕨和显眼的松树

天色灰蒙,鸟雀掠过长空

留下零散的啼鸣随远处靠拢过来的雾气

在不经意间包裹了校园的白墙,青瓦

 

孩子们走出年后突然寂静下来的村庄

对于已经远走他乡的父母,已失去慌张的必要

——一切早已习以为常

他们不得不回到熟悉又陌生的视频通话里

回到祖父母、外祖父母满是药水味的关怀里

 

山间曲折的小路还不能寓意生活

实用主义的脚印里,落满了童年的尘灰

多年以后,他们或许会如梦初醒

——曾经那背不完书,做不完题的校园

居然存储了记忆里,为数不多的欢乐


简评:这首诗拥有一个乡村教师的视角,书写的是留守儿童这个主题,这一主题具有很明显的社会学内涵,是重大的,可以折射出这个时代诸多方面的难题。我认为中间的第二节是最好的,因为真实是这部分内容的准则。与之相比,第一节内容的准则是美,尽管这种美有种贫穷的底色,但依然显得宁静而幸福;而第三节内容的准则是善,它试图将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解释出一种美好的感觉来,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作者技术上的基本功是很好的,一些标点的使用尤其证明了这点。我觉得他可能是个语文老师。

39.冬日的杜鹃


芒原 


凛冬已经带走最后的叶子

冷像斧口,匍匐在树干上

风,画出一只空洞洞的白骨顶①

摇曳而虚空,凌空一飞

伸给我的翅膀无法抓到一心获救的缆绳

这多少有点令人沮丧

让我想起马尔克斯先生的《枯枝败叶》

上校、他的女儿和他的外孙

在一个三条平行线滑动的葬礼上

三粒心灵微光的源头

三种向世界延伸的爬山虎

攀爬的触须从马孔多平移而来

移到一棵具象的植物

——冬日的杜鹃

它光秃秃的

“像没头苍蝇般乱撞、目空一切的‘枯枝败叶’

在浑浑噩噩的泥塘里滚来滚去的‘枯枝败叶’

憧憬着挥霍无度的生活的‘枯枝败叶’”②

……

如此一来,灰暗如铁爪的枝干

枯枝败叶;命运的胎记

枯枝败叶;像红头发的新枝

枯枝败叶;在冬日的最后时刻

天空下所有半途而废的凝望

误解、偏见、火焰

枯枝败叶

 

①白骨顶鸡,是秧鸡科骨顶属动物。

②出自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


简评:作者对自己的这首诗显然有很高的企图,对马尔克斯的引用甚至可以说表明了他的雄心。尽管我认为作者表现出了某些方面很高的能力,但我认为他把这首诗写乱了,证明他核心的控制能力仍然不足。“杜鹃”在诗歌内容里的出现是很微弱的,最为强烈的实际上“枯枝败叶”,因此作者对主题的拟定并不合理。另外,作者采用连续、不分节的书写方式完成这件作品,但其中有些句子之间明显存在了间隔。作品里有很多好句子,比如“凌空一飞/伸给我的翅膀无法抓到一心获救的缆绳”;比如“上校、他的女儿和他的外孙/在一个三条平行线滑动的葬礼上”。都是妙句。另外,诗歌的节奏感还有所欠缺,尤其是中间的一些部分。




40.春遛羊


王正全


房梁上,旧年的粮草已消耗殆尽

羊倌、牛郎会遛着羊群、牛群,走向坝子洼处

羊群在吃草牛群在吃草

 

阴凉处,羊倌数着掉落在时间里的尘埃

预谋耕种的时间,牛郎在垂柳树下,折下柳条制作帽子

送给内心飞翔的小燕子

可春天没有边疆,它飞不出去

 

羊群在咩咩咩,牛儿在哞哞哞

整个下午这拟声词都在他脑海里回荡

 

是啊,又是一年春好处,该放出内心的牛群、羊群

这样嘴巴里的正义之词,才不会生锈


简评:这首诗有着很好的语言品质,这种品质不仅表现在它很生动地采用了民间歌谣的形态描绘了春天的图景——这符合它标题的预设,更在于它一直很危险地在具有节奏与失去节奏之间平衡。在我看来,这首诗有点像在走钢丝,它总是在几乎丧失了节奏的时候用很朴素的叠句和复沓的字词挽救回来。比如“牛郎在垂柳树下,折下柳条制作帽子/送给内心飞翔的小燕子”,这里用“子”字的重复提升了韵律;比如“羊群在咩咩咩,牛儿在哞哞哞”,便是用叠句的形式挽救了上一句“可春天没有边疆,它飞不出去”的微弱节奏。不够,就我个人的偏好来说,这首诗整体的节奏感还是偏弱了。


41.登鸡公山抒怀


李顺星


淡雾堆山,奔涌着高原苍茫的美

秋风中流动如十万匹马奔跑

我们站在山顶

用呐喊与天空碰撞

飞溅的火星,氧化成一群群乌鸦

在旷野上盘旋

蝴蝶,悬停在崖壁的枯木上

翅膀轻微的拂动也有着

浩荡之意

来一次合影吧,以身融入这千里的辽阔

登鸡公山,我们放弃了澎湃的抒情

选择怀念海子

初秋的诗句,正掺在声音中凋零

落日下,野花繁盛

我们无比哀伤

旷野里流泪


简评:看得出来,作者写得很用心,但尽管他做了许多炼字的努力,却仍然没有避免陈言。比如说,“淡雾堆山”这一句明显是锤炼过的,但“苍茫的美”却属于陈旧的审美系统。“秋风中流动如十万匹马奔跑”显然也是锤炼后的句子,但这个锤炼本身不无陈旧之感,并因为锤炼而显得刻意。在我看来,这首诗的问题一是作者的审美系统没有更新,因此尽管他努力锤炼,依然无法突破陈旧的印象;二是在结束的部分无法控制,显得混乱,比如说,“海子”这个词在诗歌所有的字词里都是过于显眼的强力之词,具有抢占诗歌主题的危险,需要用许多句子予以消纳。而最后的结束动作——“落日下,野花繁盛/我们无比哀伤/旷野里流泪”——就完全是套路性的结束方式了。对于作者,我认为把诗歌写得具体起来会是个有益的训练。


42.我在春天等你


尹富刚


我在春天等你

等你的歌声

忘却烦恼

等你的笑容

如靥

传来花的讯息

 

我在春天等你

你来或不来

我的情就在那里

你来

忧愁远去

你走

一季就没有了欢喜

 

我在春天等你

因为有你

枯燥的日子有了惦记

不管南北

不问东西

柳絮飘起的时候

希望是你

 

我在春天等你

杨花落尽

杨柳依依

淡茶一杯

拂去晕黄的酒意

你笑或不笑

暖阳都在心里

 

我在春天等你

起风的季节

你不能缺席

没有你的日子

空落无依

夜深人静

总是情难自已

 

我在春天等你

卑微的岁月

不要孤独了自己

有花开

有雨意

一程山水

欣逢知己

 

我在春天等你

等你的来

等你的款款诗意

等你的盛世红颜

等你的巧笑倩兮

等你

余生一生等你


简评:实际上,我觉得这首诗更应该作为歌词来看待。与当代诗相比,歌词具有更加规整的形式感,以及更加直白的情感或观念表达。这首诗符合我对歌词的这种判断,它的每一节都很平均,节与节之间也没有太多的思想上的变化;它押韵,从始至终都在押韵,并且韵脚也没有变化;它的情感是直白的,尽管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但并没有像一般的诗歌一样构成一个隐喻系统,形成表面与内在两种主题。我觉得它作为歌词可能很好。

本期简评楼河1979年生于江西南城,诗人,批评家,兼事小说创作。现居昆明呈贡。

书法雷平阳,1966年生,诗人,现居云南昆明。著有诗集《雷平阳诗选》《云南记》《基诺山》,散文集《我的云南血统》《乌蒙山记》等多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诗人奖、《钟山》文学奖等。

本期编辑:王焱

一小撮人
一小撮写诗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