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扎西:藏药,与自然环境保护 | 雪境云讲堂No.31回顾

文摘   社会   2024-02-18 22:43   北京  

本期内容来自:雪境云讲堂31期

分享主题:藏药,与自然环境保护

分享嘉宾:旦增扎西

编辑整理:雪境志愿者 郭思桦

排版:郭思桦


分享人:旦增扎西

1988年出生于西藏南木林镇白玛当,毕业于雪域利美医学院;现任湖南浏阳利美医院院长,从事藏医主治、藏药科研等工作。


今天我主要讲传统藏药与生态保护的内容,

主要分三大类:

第一:藏医藏药(是什么);

第二:藏医曼唐的相关常识;

第三:传统藏药材与生态保护。



藏医藏药


要想真正完整、系统地了解藏医藏药的文化,线上是很难深度学习分享的,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到西藏、青海的藏医院,或者藏医相关的博物馆,实地了解会相对更清楚。



1

传统藏医学


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藏医学是什么,藏医藏药的历史比较悠久,目前公认的起源能追溯到3800多年前,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居民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相处、斗争中累积起来的一些经验的记录(诸如什么东西对我们人类的健康有什么帮助等等),并由积累起来的经验慢慢组成的一种医学。在(经验)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又开始制造一些动物药材。



举个简单的例子,藏药中有一种药叫ཡུ་མོ་མདེའུ་འབྱིན།,(它的藏语名是“ཡུ་མོ་མདེའུ་འབྱིན།”,ཡུ་མོ།是母鹿,མདེའུ་是箭头,“镞”,འབྱིན།是剔除,所以ཡུ་མོ་མདེའུ་འབྱིན།的汉语直译就是“母鹿退簇草”)中文叫耧斗菜(lóu dǒu cài),为什么这么叫?来自发现它的过程,古时候人们都喜欢打猎,有时动物被弓箭击中后并不会立即丧命,而是负伤逃走。猎人在追踪途中发现它们会本能地去寻找一种植物,也就是中文里的耧斗菜,动物找到后吃掉,原本在皮下、体内的镞草或箭头很快就排了出来。这样一来,人们便发现这种植物还有这一作用,所以就把它命名为退镞草,“镞(zú)”是箭头的意思,意思是它可以退镞,这就是发现退镞草的过程。


类似的植物还有很多,有一种我忘记了中文名,一些蛋壳比较薄的鸟类,比如鸽子,如果蛋壳碎掉,鸟儿就会飞去很远的地方寻找这种植物,把它放在蛋壳上,上面的碎裂口全都会慢慢恢复如初。这种植物被发现后就用在了人类自身的健康上,比如外伤伤口的愈合、一些类似的疾病等等。所以,这些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并累积的经验,便被慢慢传了下来,这就是藏医藏药的文化传统。


相传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了药的哲理性话题——“有毒必有药”。藏王聂赤赞布在统治吐蕃王朝时期向臣民提出问题——如果人吃不饱怎么办?如果人中毒了又该怎么办?有一个人就回答——中毒了就有药。不光是药材,因为“药材”形成到“药”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就像现在做临床研究,医院或者医药公司一般需要5年到10年的时间去做药物研发,“有毒就有药”的说法表明,在公元前3世纪,藏医就已经研制出一些药,药材背后的功效也早在数年前被发现,这就是传统的藏医学。


2

藏药学


藏药学主要研究藏医藏药的基础知识、技能,包括药材本身的辨认、药材之间的配制、药理分析和临床使用等等。藏药目前的原料材产地除了西藏,还有印度、尼泊尔、不丹等等一些周边地区。


藏药非常注重药材原料的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尤其采集时间。因为医生最终还是得靠药来起效,就必须考虑到它的采集时间段。比如有些是冬天采集,有些是夏天、秋天,春天,在藏医的《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医典中,都提到采集时间很重要,因为时间决定了一些药材其本身的功效。


然后是炮制,炮制也很重要,藏医的药材炮制技术可能是整个传统医学界里最高超的,可以把金、银都炼成内服药,水平多高可想而知当。


然后是特殊加工,主要是金、银、水银以及一些别的矿物质。在整个传统医学界中,藏药材使用到的矿物质原料种类可能是数量最多的,高达50多种。矿物质的重金属含量高,就需要高水平的炮制方法去提炼。


再一个是藏医藏药的历史及现状,经历了萌芽——奠基——发展——争鸣——繁荣,到目前20世纪以来的振兴,尤其改革开放后,藏医藏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8世纪左右的奠基时期,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编著了《四部医典》,8至13世纪,是整个藏医历史上意义重大的关键时期。据有关资料表明,藏医藏药有近3800多年前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藏族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哲理性论据。到了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并邀请周边其他民族的医学专家和译师专家,配合西藏的医学专家,吸收了古印度医学和古中医学、西方医学的精华,整理和编著了哲学、佛学、医学等各学科的经典著作,建立了完善的藏医药学理论体系。此后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发展,就形成了现在我们面前独具特色的藏医药。



目前整个藏医界里最权威的书就是《四部医典》,不管医学还是药学,几乎所有理论依据都归根于此,聚集了藏医药理论实践的精华,被誉为藏医药的百科全书,是藏医药学中最系统、完整和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8世纪末,目前公认的藏医鼻祖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编著了《四部医典》,藏语简称“居悉”,四部分别是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后续医典。



根本医典


概括了《四部医典》的所有的精华,是全书的浓缩版。一些比较厉害的活佛、高僧或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便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四部医典》的后3部,基本只看根本医典,便可以完全掌握医典的所有内容。


论述医典


1.主要讲述人生老病死的最终过程,并清楚解释了什么时候会得疾病、怎么会得疾病、以及最后的治疗方案。


2.介绍每一种药材的药性、功能等等。


3.医生的医德等。


秘诀医典


1.因为藏医与西藏的传统宗教文化关系密切,两者在很多内容上相互挂钩,所以秘诀医典里不光记载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疾病,还有病魔类疾病,它就需要一些宗教的仪式活动去祛除。


2.所有的疾病的病因、分类、症状、治疗方案。


后续医典


1.第一章节:介绍藏医里的特色诊断方案——脉诊,虽然中医里也有脉诊,但是藏医跟中医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是有所区别。


2.第二章节:介绍另一种特色诊断方案——尿诊。如果大家有去过西藏或者了解藏医,可能就知道,假如一个病人明天要去看医生,那他就会自觉地留意今天的饮食起居,将次日凌晨产生的第一批尿液存放进瓶子,拿去就医;医生会按照尿液的颜色、气味、沉淀物、漂浮物、油脂物来诊断他得了什么疾病。有些难以亲自就医的病危病人,也可以托别人把自己的尿液带给医生检验。


3.外治疗法:针灸、搽涂、药浴等。


全书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各科临床实践,包括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临床各科、方剂药物、诊断疗械和疾病预防等,非常权威。


《四部医典》曾获多项较大荣誉,2015年5月以文物文献名义入选第四批《中国文档文献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23年5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以上就是藏医《四部医典》的简单历史背景。


藏医曼唐简解



然后简单讲一下曼唐。图中像树一样的东西,就是藏医的曼唐。“曼”是藏语发音,即医、药,或者“利他”,“唐”即唐卡,总而言之就是一种绘制医学内容的唐卡挂画



上图中椭圆形画像里的人物是第五世达赖喇嘛桑结嘉措(1653~1705),他重视藏医,也学习了很多藏医知识,他召集起很多技术高超的藏医和唐卡画师,两者结合,以绘画的艺术形式呈现藏医知识,一共85幅,每个部位、每个细节都描绘得非常清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PPT”,这就是曼唐,距今已拥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世界医学界中最早的医学介绍导图。


1

药王城图



85幅藏医系列唐卡的第1幅是药王及药王城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坛城(སྨན་ལྷའི་དཀྱིལ་འཁོར།)”,描绘了药王城的全景、藏医的起源以及药师佛向神、仙人、外道和佛教徒四众教授医学知识的场景。同时这也是《四部医典》的起源场景,即将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向药师佛请教“疾病从何而来、药有何种功效、疾病如何治疗”,对方回答“用以尿诊、把脉、外治疗法”这类药佛师与四众间一问一答的互动,用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再具体一点,便是每当药师佛提出一个问题,对方都会根据角色,都会给出相应的答案:你是神的话,你就用神的智慧理解,如果你是仙人,就用仙人的思维理解……诸如此类的对话,最终被编著成了《四部医典》。


唐卡的中央是药师佛,四角是四众,外围一圈分布着诸如动物、矿物之类的药材,并有东南西北、阴阳之分。比如治阳的药材生长在背阴的地方,治阴的药生长向阳的地方,对药材的生长区域有清楚的阐释。 


2

树喻图



第二幅唐卡叫做“树喻图”它用一棵树来比喻人体部位、疾病病因、分类,症状治疗等信息,一目了然,所以我才说它跟“PPT”很相似。上图中这一棵树,有两根大分枝、很多小分枝,还有叶子、花朵,通过这些图像来阐释人的生理与病理的关系。这幅画主要讲了12个内容:


1.三因:隆(气、风)、赤巴(火)、培根(土水)


2.七大物质:食物精华、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卵子


3.三种排泄物:小便、大便、汗


4.两花三果:健康之花、长寿之花、真理之果、财富之果、安乐之果


5.疾病的根源


6.发病的原因


7.发病的途径


8.发病的部位


9.发病的规律与年龄、地区、季节的关系


10.致死原因


11.疾病的转化


12.疾病的归类


藏医三大因素



藏医三大因素即隆(气、风)、赤巴(火)、培根(土水)。在藏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断里,所有问题都回归到三因,三因往后推,就是三毒——贪、嗔、痴。三毒又归因于无明(无法感知到自我本性的一种状态)。


从疾病的根源到疾病的归类,最终都归根于热与寒,这不管在藏医、中医或者西医中都是一致的。藏医认为,无论矿物质还是动植物药材,所有药材都能被划分为寒性、温性,所以疾病也是如此。


树喻图中蓝色的枝叶是“隆”,长有5片叶子,蓝色回归到五行中,代表气和风,甚至空。如果大家了解西藏文化,应该就知道经幡的颜色也是按照五行的颜色排列组合的。黄色枝叶是“赤巴”,即五行里的“火”,身体、病理中带有热性属性的、都属于赤巴。而颜色稍淡的枝叶是“培根”,即五行中的“水”和“土”,即湿性属性。


藏医七大物质



食物精华、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卵子。在藏医理论中,代表了一套为期7天的消化流程,从最开始食物吃进胃里消化吸收、营养入血液、继而形成肌肉、脂肪,到吸收完毕后又相继进入骨骼、骨髓,最终形成精液/卵子,藏医公认包括药物在内的所有食物都需要经过七天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也出现了一些药,比如男性使用的的激素药物,一般服用后会立马见效。


三种排泄物



尿液、粪便、汗液,是藏医在诊断时针对病理和生理上的一些区分。


两花三果



两花,即健康之花、长寿之花。代表着健康与长寿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或者也是一种奢求。


上图中,下面那朵是健康之花,右下角是人在赶羊,右上角是人在耕地,它不单表现了一种健康状态,也传达了一种人生在世,就要多活动、多做有意义的事的态度。我们藏族有一句谚语“མི་ཤ་རློན་པ་འགུ”就讲的这个意思,在健康的时候多做事,不光要赶羊,要多做事,多做有益之事才会健康。


上面那朵是长寿之花,这朵花中央有一尊蓝色佛像,下面有一个睡着的人,你看看他的姿势,不光是在休息,他的脸托在手掌上,看起来很享受的样子。


真理之果


这张图的左下角有两位僧人在辩经。它之所以叫真理之果,是由于辩经发生于考试现场,而在全世界所有考试中,只有佛教文化中的辩经是不会特地留出任何时间、空间去思考问题的,它需要瞬间、很短的时间作答,不像学校或任何类型的考试,老师会给你时间准备,答错还可以重新写。比如一个经典问题——རྟ་དཀར་པོ་ཆོས་ཅན། དཀར་པོ་ཡིན་པ་ཐལ། ཁ་དོག་ཡིན་པའི་ཕྱིར།,即问你:白马是否白?你要回答是或不是,如果你回答是,他就会说不是,因为白马身体里的鲜血都是红色,如果你回答不是,他又会问你,那为什么叫做白马?类似这样一种蕴含着智慧结晶、需要随机应变的辩经过程,就是在讲其中的真理。


财富之果


在赶羊图的上方坐着一位僧人,他的背后堆了很多东西,这就是财富。意思是人生在世,如果在真理上做得好,知识学得好,即正如医生在医德上做得好,你的财富自然会随之而来。


安乐之果


安乐之果位于花朵的最上方,通常我们人类信佛的目的、归宿,都是解脱,所以安乐之果就是终将会解脱的意思。


疾病的根源



刚讲到藏医的三大因素是贪、嗔、痴,即所有疾病的根源,再推一步是无明、无常。右图有一男一女睡在同一个被窝里,这个就代表贪,就像我们形容贪官,就会说他们贪婪,内心的欲望比较强。


而右侧是两个举着刀打架的人,这代表嗔,是仇恨的象征,会产生有损害他人的想法、产生疾病。


最上方平躺着的人,代表痴,即无明、愚昧无知,像猪一样躺着。


左侧的同心圆图中央有三种动物:猪、蛇、鸟,蛇和鸟都是从猪的嘴、屁股里出来的。刚我们说到一男一女睡在一起是贪,而此处的鸟也代表着贪,在所有动物中鸟类的欲望是很强烈的。而蛇代表着嗔,如果你惊动它就会被攻击,被记仇,蛇代表着一种损害他人利益的心态。猪则代表痴、愚昧无知。贪和嗔为什么从猪的屁股里出来呢?因为贪婪强烈的欲望、仇视怨恨的原因都出自于“痴”,人没有智慧、愚昧无知,就会产生了贪和嗔。


发病的原因



1.起居不当

指饮食生活的起居,比如熬夜、久坐、久卧等。


2.饮食不当

比如吃冰生冷的食物、饮酒。


3.季节因素

指人要顺应自然规律,比如冬天固然冷,但现在的人会开空调、暖气,以至于体会不到真实的低温,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同理夏天开空调,去感受自然的气候温度其实对身体很有帮助。


4.其他因素

上图中叶子右侧坐着一位病人,他身边围着一个魔鬼、病魔,像是在给他输送邪气一样,这里的病魔就是其他因素。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源于起居不当、饮食不当、季节因素,这需要用佛教文化来解释。病人下方有一位出家人,出家人是佛教的象征,如果人被一些不干净的东西缠上,就需要交给站在病人下方的出家人,通过佛教仪式等宗教活动驱逐病魔。


3

藏医胚胎发育过程图



这同样是藏医曼唐中比较经典的一幅,也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最详细的胚胎发育过程图,它精准地将人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38周,时间和过程都把握得很准确,与现代科学的B超/彩照的相似度能高达95%,数千年前水平就已如此高超。


图上刻画了三种动物:鱼、龟、猪,这三种动物分别代表着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并揭示了生物进化的一个缩影: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陆生动物,其中很多细节内容都跟佛教息息相关。之前汉代马王堆遗址出土了一本中医书籍《胎产书》,以月份为单位描述胚胎发育。17世纪出现了一种“先成论”,认为胎儿的形态在发育之初就已决定,在发育过程中才逐渐展开,虽然这两者先于藏医的胚胎图出现,但都不比藏医来得细致准确。


图中第4排,描绘的是男女发生关系后,男性的精液进入到女性的卵巢中,此后每过去一个星期,女性子宫里的精液和血液会怎样变化的过程,跟B超的相似度能高达95%。按照前文提到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第一阶段是鱼期,第二阶段是龟期,第三阶段是猪期,这仅是概括性的讲解,其实在佛教里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鱼期(2月,5~9周)


孕期的第1个月,发育4周的胚胎还只能以基础形态呈现,没有任何具体的动物。孕期的第2个月、第5到第9周就是鱼期,称作鱼期的原因有二,一是此时胎儿的形状与鱼很相似,这一点现代医学里的B超技术能佐证,二是胚胎是从肚脐开始发育的,然后从肚脐开始慢慢长出经络神,形成了头、五官,加上还未长出手脚四肢,形状也跟鱼很相似,并且周围都是父亲的精液和母亲的卵子,被包裹在液体里,就像水中的鱼,长得像,生存环境也像,所以叫鱼期。


龟期(3~4月,10~16周)


跟鱼期同理,一是3~4月龄的胚胎形状跟乌龟相似,此时大部分内脏已成形,四肢、指甲也逐渐生成,但暂且只是初具雏形,不及完全发育那样,特别像乌龟。二是生活习性,乌龟是水陆都能生存的两栖动物,鱼期结束后,胚胎周围的部分液体逐渐变为固体,开始“陆生”。


猪期(5~6月,21~26周)


猪期并非胎儿形状像猪,而是其生存环境跟猪类似。5~6月时,胎儿出现自我意识,开始对所处环境有所感知,面对密闭的空间、混浊的羊水、液体,它觉得很脏,动了想要出去的念头,而猪又是大家都公认的愚昧无知、脏乱的代表,便因此得名。


图中最后这一排是分娩、坐月子的阶段,与传统的文化有关,因为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区,女性分娩后很容易留下后遗症,所以西藏人很注重坐月子这一阶段,图中有很细致的展现。


以上就是藏医曼唐的冰山一角,我只讲了其中0.01%。


传统药材采摘与生态保护



党的二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有草原、森林,沙漠、雪山等自然景观,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是45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广大的高原地带,也是人口密度、开发程度最低的地带。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56.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73.4%,属于生态环境水平总体保持优良的地区。



我个人觉得,人类的环保观念可能最早就诞生于西藏,自古以来,面对自然,西藏人的保护都是主动的、自觉的,对藏族人而言,保护环境是一种义务,深入骨髓。这与本土的传统文化有关,比如西藏有很多神山、神虎、神树,西藏的山也不能随便挖。水也是一样,很多水泉是某某神仙的灵泉,是神仙的眼泪,所以西藏人不会弄脏任何泉水。树也是如此,在西藏人们通常不会乱砍树,树是神仙的灵魂之树。此外西藏还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在藏族人的观念里,很多野生动物是神仙的牲畜、坐骑,所以不会伤害,还有就像是湖,它又是神湖、灵湖,便都不会去主动触碰。


1

藏药材的优势



藏药有很多优势。最突出的优势大致分为以下6类:


1.面积:约占全国八分之一。

因为海拔等各种原因,目前就是没有大规模的开发、污染,所以药材多属于野生,成分很干净。

2.高度:平均海拔4500米。

因为海拔高,空气中含氧量低,植物为了生存,会吸收大量氧气来维持生命,所以植物本身的含氧量就高,红景天能缓解高原反应就是因为它吸收了很多氧气,能释放、补充氧气。

3.寒冷,辐射强烈。

尤其是西藏阿里的无人区,温差尤其大,所以那些地方长的植物药性非常猛。

4.极强的抗寒、抗旱性。

西藏很多地方晚上会铺很厚的雪,但第二天一出太阳雪就没了,植物要生长必须抗寒抗旱。

5.光合作用和有效物质积累高。

光照足,紫外线强。

6.天然药物,绿色、纯净、无污染。

除了温室大棚,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纯原生态环境里进行种植、采摘都是很困难的,不说药材,目前西藏60%的蔬菜都需要从周边省市运输。


目前藏药中植物药材约2584种,动物药材约214种,矿物类约50种。其中89%的植物药材产自我国本土藏区(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剩下的植物药材诸如三果、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可以从印度、尼泊尔进口。




动物药材也是这样,藏区的野生动物种类比较齐全,理论上基本能做到应有尽有,但是因为人类贪婪的欲望,杀死了很多动物,导致一些动物被列入国家濒危保护动物,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些植物药材来替代动物药材。


每个藏药处方中,矿物质含量都能占比20%到40%,高矿物质含量与生态环境有关,西藏跟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样,不像内地植被覆盖率这么高,想种什么都可以,但西藏不行,所以藏族的祖先们就想出用矿物质代替植物的办法。因为矿物质属于重金属类,有毒性,制药过程中就面临着炮制,于是炮制工艺也一并发展起来,所以自然环境是矿物质入药的主要原因。


2

藏药的药用分类



植物药材通常分为果实(花心)、花瓣、叶子、茎部、根部5个部分,这样分类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药材,在很多藏医本草里有注明,因为他们知道,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药材都会面临着濒危,甚至消失。为了物尽其用,有些植物类药材就只取用果实,不动叶子、茎部、根部。一些根部会被留下来作种子用,播种后明年可以再长出来,所以按照这种结构划分全株非常有智慧。


3

采集藏药的六道工序


采集的过程分6或7道工序,《四部医典》中分7道,我把炮制、去毒合在一起,就是6道。


1、适地采集

不仅疾病有阴阳之分,采集地、药物功效也有。我们平常总说道地药材很厉害,这里的道地就是适地,该去哪里找就去哪找,不能用其他植物、长在其他地方的同类代替,否则会影响功效。


2、适时采集

春天植物刚萌芽的时候是采集药材的好时期,尤其催吐药,必须在萌芽的时候采摘,因为吐需要往上涌,需要药材具备助推的作用、向上冲的力度。泻药同理,秋季植物的功效会下降,下泻的功效就很厉害。


采集时也有传统讲究,尤其是每年第一次采集时,不会让成年人进行,通常让8~10岁年龄段的小朋友去采,穿着打扮也要干净。采集时动作也不能随便地弯着腰捡来捡去,第一有方向要求,比如乌奴龙胆天第一次抬头的方向是东,那采集的人也要面朝东方。采集工具的材质也不是常见的铁质,必须用羊角、牛角、干净的木头去挖。


3、干燥选拣

有些药材在山上采集完后必须在山上处理,要清洗的话也必须用这座山上的水,这样功效才会齐全。如果你拿去其他地方清洗、初步加工,能量便会损失,功效就会消失。


4、分清陈旧

藏药有时间之分,尤其治疗“隆病”的药,必须用储存2~3年、甚至9年以上的旧药,这样效果会更好。


5、炮制祛毒

前面讲到矿物质入药需要炮制,有剧毒的植物制药同样需要。炮制的主要作用就是祛除药中的杂质、毒性,以增强它的功效。


6、适当配制

采集完药材后要进行配制,药材之间不能相克。中医讲究“十八反十九畏”,比如人参最怕五灵脂等,在成份、功能上相克,那就不能配在一起,藏药也有类似要求。


4

濒危的野生药材


之前藏药还未被大规模采集时,一般依靠医生、个人、信众来保护。比如医生会客观判断每年的药材用量、采集数量,而不是现在的商业化采集,把所有药材都采完后集中储存,明年再卖。现在的人想法都比较复杂,导致藏药材面临濒危的处境。


2000年,在瑞士红十字会的帮助下,拉萨举行了一次“关于保护和开发处于濒危野生藏药药材资源研讨会”。很多藏医、中医界的权威专家、相关部门领导、相关工作工作人员都参与其中,对藏区内已处于濒危的动物、植物、矿物类药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列出65种濒危药材,濒危药材分为三级,一级25种,二级22种,三级22种。65种还是2000年的数据,二十三年过去,很多药材基本上都灭绝了,比如一级中的“黄商陆”,原产于拉萨附近的林周、林芝,我听说现在基本上消失了,“伞梗虎耳草”的数量也很少很少了。



传统藏医保护法里有一个神奇的故事,说观音菩萨赐予了人类一种动物,这个动物又形成了一种植物,这种植物能给人类疾病提供的帮助,尤其治疗胆囊疾病的功效非常好。在老藏医中流传着一种说法,不管医生还是其他人,如果你采摘了一朵虎耳草,就当于杀死了一只山羊,是很大的罪,所以人们一般都不会采。


三级濒危药材中的“手掌参”也是一样,在传统的保护法里不能用钢铁质地的工具去挖它,如果下半截形似手掌的种子部分接触了钢铁,其功效会立即消失,所以必须用牛角挖,甚至必须是白色牛角,这其实也是一种保护濒危药材的智慧。


为了保护藏药材,2007年在青海玉树阿贡仁波切活佛的资助下开展了保护濒危药材的研讨会,同年9月,类似的研讨会又在西藏藏医药大学举行,那个时期开会比较频繁,虽然现在也有,但参与者大都是老一辈的医生、相关负责人,他们非常担心藏药材面临的危险。


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药材贩卖,市场也很混乱。比如雪莲花,虽然它入药不多,但它作为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保健美容养颜药材,遭到了大量采摘。虽然它是花,但通常入药的是叶子、茎部,根不能入药。古人因为要保护它,不用它的根,现在采的如果集根拔下,就无法再次生长,这就是雪莲成为濒危的原因。



每年产量高达几百吨的红景天,也在2000年被列入一级濒危名单,2007年仍是濒危。西藏藏医药大学的嘎务教授写过一篇探讨野生藏药材保护的论文,文中着重点名红景天,现在西藏旅游发展很好,很多旅游单位、药厂开始生产类似红景天口服液、红景天胶囊、红景天颗粒的保健品。


但我们要知道它的做法,如果打成粉都还可以,比如说四味红景点汤就很厉害,对高原反应也有效果,但没有人去大力推广,因为其中红景天的含量少,商业型产品一般都不会在乎量少的产品。而红景天口服液是提取,先把药材煮在液体里,用酒精醇提,或者水提。之前我在医院的药厂里做过很多这类药材的提取实验,红景天的提取得率是35%,想想看,我提了1吨,只得到了35%的净高,也就是350公斤,剩下的650公斤都是无用的药渣。所以这样提取的话,不过十年百年,红景天这类很珍贵的西藏药材就会没了。



棘豆也是一样,它生长在西藏的山南、那曲、阿里的沙丘地带,沙漠里比较多。大部分是全草药用。但是它也是采摘过一次,第二年就基本没了。当时我做棘豆提取,提取得率只有3.5%。棘豆在传统藏医处方里用得比较多,但是传统藏医中需要提取的很少。我前几天也问了几位药厂的专家老师,他们说目前需要提取用的很少,大部分都是直接用全草。现在很多止痛膏药会用到棘豆,100千克只提得出3.5千克的药,那需要多少量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羌活在藏药里用得比较多,尤其是一些外治消炎。羌活大多根部入药,所以也是今年采摘完了,明年基本就没了。西藏、青海、四川的年产总共有上千万吨,但它的取得率只有25%,所以也是面临着濒危。



毛球莸是一种比较神奇的药材,在传统藏医处方中用量不多,但是它药效显著,尤其是莲花生大师著作的《甘露宝瓶》,《甘露宝瓶》分为《大甘露宝瓶》和《小甘露宝瓶》,主要用于治疗现代的“末日疾病”,即瘟疫性疾病,比如艾滋、前三年的新冠病毒等。现在毛球莸入药多是颗粒剂,但它的提取得率只有5%,只有保护好药材,才能满足需求。



然后就是鼎鼎有名的冬虫夏草。虽然国家在2013~2015年之间已经将冬虫夏草剔出了医保,但在西藏昌都、那曲,以及四川、青海的藏区,它是非常直接的经济来源。关于我国冬虫夏草资源逐年缩减的程度统计表显示,20世纪50年代,五大藏区的冬虫夏草年产量约10吨,60年代比较高,约50~80吨,90年代约5~15吨,2001年至今的数据暂时没有查到,但期间这20年是冬虫夏草在市面上流通最火的时期,所以它的产量肯定会下降了很多,2001年的年产量是90年代的12分之一,也就是不到1吨,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之前我也去过林芝、昌都、那曲挖虫草,现在听之前挖虫草的那些人说冬虫夏草的数量越来越少,以前一天能找到三、四十个,现在一天能找得到三四个都很不错了,所以是明显的缩减。虽然它在价格上有点波动,但最重要的不是价格,而是这个东西本身。根据数据显示,在不久后的将来,冬虫夏草肯定也会消失。



4

地球医生生态保护队



照片中是我们利美医院的药材保护队,利美医院也被称为地球医生,在西藏昌都的内乌齐、林芝都有种植基地,但我们的种植基地跟其他的种植基地完全不一样,尤其像内乌齐,我们都是直接去海拔四五千米的山上种植乌奴龙胆、水拨枝、红景天这些药材。而且我们也请了很多植物专家,比如来自云南农业大学、北京医药大学的教授。也在当地的山上做了很多实验,在红景天这一块得到了很好的成就。我们每年都需要不少药材,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同时也要想出对策方法去保护、种植西藏藏药材。


我们的保护方法分为以下8类:


1.药材资源保护须知

开设教育培训班、进行教育宣传活动。

2.宣传法律常识

现在很多植物面临濒危时,国家会出台法律保护,把很多药材列入国家一级植物。

3.科学采集

最好用传统的采集方法。

4.种植栽培药材

5.研究代替品种运用


前文中我们说到《甘露宝瓶》,它里面就有一些代替药。藏药里很多动植物药材,比如牛黄、麝香,肯定总有一天会在地球上消失。拿麝香举例,真正入药的麝香用不到多少,因为獐本身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虽然有很多养殖场,但是养殖场解决不了这么庞大的国家的药用资源,所以要想办法代替。比如说将植物进行酝酿、炮制后,代替麝香,功能与麝香一模一样。我的师父是非遗传承者,他也完全能够制作。所以为了保护濒危的动植物,我们要研究做出一些代替品药材。

6.建立自然保护区

7.应用传统保护法

比如宗教信仰的力量。

8.探讨其他保护



5

藏药的加持仪式


最后我介绍一下“门珠”,这是藏医里一个很特殊的“加持仪式”,步骤分别是辨认药材、采集药材、宗教加持仪式。甘露藏药加持藏语称“门珠”,“甘露”藏语称“堆孜”,“堆”是致人疾病,伤害人命的因素,即病魔的魔,“孜”是能消除这些病痛,带来福泽的东西,甘露的寓意就是“治病的神药”,加持即开光。



甘露藏药加持仪式是指藏药药品制成后,为了使效果有明显增加,更好地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将藏医药学界有名望的大师聚集在一起,按传统藏药加持仪轨,以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师,颂药师佛经,发菩提之心,而举行的一次盛大隆重承修药物仪式。


甘露藏药加持仪式是藏医药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藏医药里不可缺少的步骤。咒语还一个名称叫“不可思议的能量”,它的能量是百分百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它的出处。


其实也很简单,现在科学逐渐发达,很多研究“咒语”的人员认为咒语之所以有神奇功效,是因为声波作用。因为念咒语的语气与我们平常说话、念经的语气完全不一样,它的声波便不一样,每一个咒语的声波也不同,起效的原理有三,一是声波能清除制药过程中因脚踩、手沾等一系列不干净行为带来的污点;二来它确实可以提高药效;三来很多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不信神佛的人,他们无法请宗教人物来驱除病魔,但做过甘露藏药加持仪式的药,它自身就自带驱除病魔的功能。


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今天讲得比较简单,我的讲解就结束了。



互动问答


雪境:感谢扎西老师!我们都听得挺入神的,我看看有没有小伙伴提问题。


A:老师讲得特别好,感谢!已经下单买了《四部医典》。请问老师,在当下流感大爆发的情况下,藏医有什么建议吗?


旦增扎西:其实在藏医的整体理论中,即使是季节性流感,也属于一种瘟疫,只是程度不一样。所以藏医用“静、净”来处理,即清净自身,首先需要自我防护,然后点一些熏香、藏香,或者中医里的艾灸,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家或办公室点一点的话,一定程度上能预防病毒。


B:刚刚讲到的药材有适时适地的讲究,那种植药材与野生药材有差异吗?


旦增扎西:差异肯定是有的,但我们都是在概率、程度上去讨论。比如我之前去安徽亳州,毫州有亚洲最大的药材市场,周边地区也有很多药材种植基地。而我们是在了解周边地理环境、研究药材具体怎样生长、药的整体性状后,直接去西藏海拔4500米的山上种植,如果那里长得出来的话,我个人觉得它的药效成分应该不会有很大差异。但如果将生长在海拔4000多米的野生药材拿到低海拔地区、科技温室大棚去种植,那估计没有很大的效果。就像冬虫夏草,现在市面上除了野生的,还有很多人工种植的,两者不光在价格上有差异,在功能上更是。实验检测表明,两者能发挥功效的成分含量完全就不一样,但人工种植的总归还是有效果的。


C:藏药材的汉语命名遵循了什么原则?

旦增扎西:我们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期,尤其西藏解放初期,中国中医协会联合尼泊尔、印度等国家的专业人员,在西藏拉萨设立一个科室,专门翻译藏医医书,比如《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等等等,当时翻译了近三四十本医书。在内地出现过的藏药材,自然不存在汉语名称,所以就先将所有中药药材的名称、性状了解一遍,再逐一与藏医藏药对比,对比了后就直译成中文,没有任何的误差。


如果中医里没有可对比的药材,就按照它的发现过程来命名。比如说我前面讲的那个退镞草(耧斗菜),它的藏语名是“ཡུ་མོ་མདེའུ་འབྱིན།”,ཡུ་མོ།是母鹿,མདེའུ་是箭头,“镞”,འབྱིན།是剔除,所以”ཡུ་མོ་མདེའུ་འབྱིན།的汉语名就是“母鹿退簇草”,即当母鹿被猎人的弓箭击中后,未死的母鹿会跑去吃一种草,吃掉后身体里的“镞”箭头就会慢慢退出去,所以该药材被命名为退簇草,它既包含了故事意义,也保留了药材本身的功效。


又比方说五灵脂,藏医的五灵脂和中医的五灵脂不是同一个东西,后面才慢慢发现这种翻译不对。因为中医的五灵脂一般指高山中的老鼠的粪便结成的块状物,但是藏医里面的五灵脂是岩精,是西藏高山上的岩石,在晒过太阳后慢慢挤出的精华。之后卫生局颁布的藏药名录里就纠正这个错误,直接更正为音译“渣驯”。


目前绝大多数名称的依据都是参考《晶珠本草》,可以在“药智网”里查询中药的标准名称。藏药跟中药也是一样,很多药材有别名,有的甚至有十几个,但如果你要通过书找依据,《晶珠本草》是最可靠、最详细的。


D:藏族对植物的识别和命名是否很大部分来源于药用方面的认识?


旦增扎西:是的,西藏是个很神秘的地方,比如སྤྱན་གཟིགས་རྟག་ཏུ། 、འཇམས་དབྱངས་རྟག་ཏུ། 这些药材都是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名字来命名的,所以不光来源于药用认识,还有很多都来源于宗教。


成为月捐人

共同守护雪山圣境

GangriNeichog雪境
雪境生态宣传教育与研究中心,2014年在青海省注册成为一家民间的自然保护机构。我们这群年轻人不止于热情并脚踏实地。在中国西部山区丰富多彩的自然圣境中,“雪境”希望为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公平持续地共享自然所带来的福祉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