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红亮:世界各地人熊冲突状况及共存方案丨人兽冲突研讨会回顾II

文摘   社会   2024-02-23 18:04   北京  




预祝大家“元宵喜乐”




本期内容来自:2023年9月玉树人熊冲突研讨会

分享主题:世界各地人熊冲突状况及共存方案

分享嘉宾:卜红亮

编辑整理:雪境志愿者 锤锤、熊苏


何为人熊冲突

我叫卜红亮,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我跟青海、玉树的渊源有十多年了,也在进行人熊冲突议题的研究工作。在2010年,我跟一些学生一起开展了关于雪豹和棕熊的相关调查研究。2011年,我们曾在玉树的治多县对棕熊的行为进行调研。



那时在当地常常听人说起人熊冲突事件。有一年年初,天峻县一个牧民向我们反映,有一头棕熊带着两只小熊跑到他的羊圈里,杀死了100多只羊,他一共只有180只羊。其他地区的牧民也表示,几乎每一家的房子都有熊进去。今年我们去了贡泽县、格尔木,几乎每一个地方熊的“问题”都很严重。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熊的风险活动有很多,各种各样类型的情况都有存在。



现在全世界一共有八种熊,也就是上面图片的这八只。其中参与人兽冲突最少的可能就是大熊猫了。大熊猫出现人兽冲突的状况似乎很少见,其实不然,虽然大熊猫多数情况下喜欢吃竹子,并且它们的食性非常专一,但毕竟它们是熊,一部分的大熊猫也会跑进居民的羊圈去吃羊。

 
其余七种熊熊,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棕熊,亚洲黑熊、大熊猫,都在中国存在。马来熊在我国区域的存在仍然存疑。眼镜熊、美洲黑熊、懒熊、北极熊不在我国地区分布。


以上这几种熊,他们都会涉及到人熊冲突的问题,但其中最多的是黑熊和棕熊。

 
熊肇事的案例主要有哪些类别呢?最多的冲突情况有以下四项:一是吃牛羊,或毁坏庄稼。黑熊可以跑到庄稼地里去掰玉米等。二是破坏居民财产。熊很多时候都表现得像机会主义的食肉动物,它们见到什么东西都可能会吃。接近居民区去破坏财产的情况是最多的。三是去找蜂箱,四是可能会吃宠物狗。


人熊冲突的影响因素

其实人熊冲突跟熊的取食行为有很大关系。我们注意到熊的肇事行为变多往往出现在它冬眠前后的那段时间。

有一次我们在治多县索加乡抓熊,但不知道去哪抓。当地的合作伙伴告诉我们,这一家有熊进去了。但是我们观察了一周什么也没看到,也没发现有什么痕迹。后来他指点了一下,我们才发现熊从底下钻进去拿走了一袋青稞面。

熊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吃我们的青稞面或者酥油或者肉的?

首先我们知道熊其实是有自然食物的。在自然情况下,棕熊会吃旱獭和鼠兔,可能也会有植物的根。从活动范围上来说,如果人和熊活动的范围没有重叠,我们和熊其实也不会有冲突。

但我们既然和它有冲突,显然是因为我们的活动跟它们的在空间或时间上有所重叠,这种重叠的幅度越高,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产生的后果也就越严重。而这些冲突的发生包括了一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首先是外在因素。首先,我们设想野外的食物不够多,这种不够多可能不是鼠兔或是旱獭变少,也可能是因为棕熊的种群变多了,或者是藏狐的种群变多之后捕食了更多鼠兔,导致熊觉得自己能吃的东西变少。所以,如果野外的食物可获得性降低了,熊就需要找到更多的食物。也许这个时候它就发现人类的家里有食物,而且能量都很高,让它能在冬眠之前积累很多的脂肪。


第二,有时候人类改变了外在景观,熊的栖息地变少之后就不得不跟人生活在一起。当然也有可能气候变化导致旱獭和棕熊冬眠的时间不匹配,也许旱獭冬眠开始的时间很早,或者是棕熊冬眠醒来的时候旱獭还没有醒来,棕熊没有吃的,只好向我们人类求助,这就是一些外在因素。

但是要注意的是,内在的驱动因素更为重要。首先,它在人类活动区域的时候,我们容忍了它的存在。于是它开始变得不怕人类,或者我们失去了特别强有力的威胁它的因素,比如说枪支。它开始变得不害怕和我们站在一起。

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类会产生很多生活垃圾。而这些垃圾是熊可获得的食物资源之一,或者它偶尔进入到人类的房子里去吃这些食物。这个时候这只熊就变成了人类食物依赖的熊当它形成了这种习惯,你就很难让它改变。这些熊就是问题熊,是我们特别需要重视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家里的生活垃圾或者食物的残羹剩饭是怎么处理的?这些垃圾都可能会成为让熊变成人类食物依赖熊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有一种说法叫:你喂了一头熊,那这头熊就变成了一头死熊。因为你喂它,慢慢地驯化它习惯于吃人类食物,它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麻烦的个体,最后导致人熊冲突激化。

猎杀还是保护

既然这些熊给我们带来了麻烦,那我们就要考虑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在我们的文化中不会主动地去猎杀熊,但就算我们把熊除掉,把我们的生活区域切分开,当我们跟它们没有重叠的时候,也代表着这一块没有熊了,这样行不行呢?这样恐怕不合适。因为你可以把熊除掉,如果雪豹猎杀牛羊也要把雪豹除掉,如果鼠兔影响草场、影响牛羊吃草或者害怕传播鼠疫也要把鼠兔除掉,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引导,因为每一个物种都在它的生态系统里创造了作用。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在美国的黄石公园里,那个地方的狼曾经真的都被杀死了。那个地方没有了狼,在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于是鹿的数量以及种群越来越多,然后鹿就开始吃杨树。所以在狼消失之后,这个地方杨树的幼苗很难存活。于是在1995年,狼消失了七十多年之后,人们又从加拿大抓了很多狼放回了这个地方。

狼回来了,鹿自然而然变少了,这里的植物变得比原来茂盛了很多。其实这些规律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态系统里面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没有了熊,那它们喜欢吃的像旱獭、鼠兔的种群可能也会面临改变。失去一个物种,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改变,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想看到的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致命与非致命的种群控制

如果我们不把这个物种完全清除掉,那我们能不能采用一些非致命性的方式除掉它?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事情。

这个案例发生在澳大利亚,这种物种叫澳洲野狗。可能3、4年前才到这个地方,但它现在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食肉动物。但是澳大利亚是一个牧业非常重要的地方,他们养了很多羊,不会喜欢澳洲野狗,很多农场主会下毒或者是直接把它们打死,甚至政府也会鼓励农场主,这是他们曾经的一种管理方式。

但也有人觉得这样不是一个合理的方式,所以做了一个研究,采用一些非致命性的管理措施,比如说放牧的时候采用猎狗,或者用一些其他的驱赶方式,并做了一个对比,看看前后这些家畜的损失有没有变得更多,结果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当采用一些非致命性的方式之后,根本就没有让羊的损失增多,甚至可能是减少。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美国爱达荷州的狼,有关部门也是比较了好几个区域,有些地方采用见狼就打的方式,有些区域采用了一些非致死性的管理方法。最后发现在采用致死性管理方法的区域,羊的损失是采用非致死性管理区域的3.5倍。也就是说采用致命性的方法去对待食肉动物,损失可能会更多。


于是2006年的时候有相关研究者查看了很多类似的研究,像在以下地图上的区域,关于狼、黑熊棕熊、猞猁、山狮等食肉动物带给人的损失,总的结论就是非致致死性的管理方法是更有效的。致死性的管理方法作用不大,反而还消灭了很多野生动物,而且捕食家畜的案例还有可能增加。
为什么越捕杀,家畜损失越多
那为什么我们越捕杀狼、熊之类的,我们家畜的损失可能会越多呢?

首先我们把一个地方的熊捕杀之后,比如说在甘达村附近的熊来了,我们把它们捕杀了。但原来的熊也有自己的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是稳定的,但现在被我们打破了,它变得不稳定,所以会有一头新的熊加入进来,它可能对我们这个地方完全不熟。也许这个地方原来的熊已经发现这地方没有食物了,家家盖的房子都很高,它也爬不上去,而且食物都存在一个铁箱子里,也打不开,所以熊就懒得花时间精力去村子里,但是新来的这头熊它不知道这些情况。它就要重新开始“碰壁”了,开始翻遍这个地方寻找吃的,从而带给我们更多麻烦。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在熊的社群组织里面,很多时候人类活动区域可能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庇护所。而到庇护所来活动的这些熊的个体都属于老幼病残。最好的栖息地都被那些最强壮最有竞争的个体霸占了,那些哺育孩子的母熊或者是被赶出原来活动范围的一些未成年个体就会跑到人类区域这里来,这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管理好人类的食物

人熊冲突的内在驱动因素非常重要。我们不想让熊变成依赖人类食物的那些个体,就要管理好自己的食物。我分享一个发生在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案例。这是美国在1890年就建立了的一个国家公园,也是举世闻名的攀岩圣地,有很多非常壮丽的风景,在美国西海岸加州的山谷里。


公园在建立之后获得一些特许经营权。这时候美洲黑熊的种群数量并不高,但是它们会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周边,会跑到旅馆周围从垃圾中找吃的,这是问题的开端。管理人员认为熊在附近觅食对人类有危险,于是他们就在稍微远一点儿的地方做了一些投喂。熊就跑到那些地方找吃的,后来这里的管理人员觉得这些熊有点干扰到经营活动,并给他们带来了麻烦,就把那些熊打死了。这种情况发生在1890年到1922年间。


之后进入下一个阶段,在第二阶段,一些管理人员觉得熊的存在可以吸引旅游人员或是户外徒步人员,于是喂熊变成了一个经营策略。所以在50年的时间里,他们的管理方式就是建立了一个人工投喂的区域,这成为了一种增加旅游收入的方式。

 
这个时候熊就变成了人类食物依赖的个体,它们开始去帐篷里找食物资源或者是人类留下的东西,甚至跑到人家车里面去。这种事情变得越来越多。

到了第三阶段,管理人员发现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就关闭了人工投喂的区域。但这个时候熊已经依赖于人类食物,使得它们四处寻找食物,于是在1998年,他们记录了将近1600次熊的肇事行为,这些行为对人的生命安全或者财产造成破坏。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做了研究,给了一些管理建议。但是因为资金的问题没有办法实现。一直到1999年之后,美国内政部才给国家公园拨了50万美元让他们去采取措施。


在1998年的时候,公园接触到1594黑熊肇事的事件。在这个时候,他们特别强调游客在户外徒步或要怎么储存自己的食物不能让熊接触到,或者牧民去放牧的时候,怎么来看管自己的食物,还有包括一些科普宣传措施。这些措施实行七八年后,黑熊肇事的行为变少了很多。



还有一个事情特别有意思,就是我们知道这些行为某种意义上是我们培养起来的,而当母熊变成这样的时候,它会把这种行为教给它的孩子。也就是说母熊如果依赖人类的食物,那小熊可能也会依赖人类食物。且是被研究所证实的。

另外一个研究是在加拿大的国家公园中,研究人员跟踪了熊和它的孩子的行为,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雄性熊不依赖人类食物,不会给我们造成麻烦,它的孩子也不会。当然,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雄性不会抚养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是一个雌性的母熊,并且它本身发生过很多肇事行为,它的孩子也就会发生更多的肇事行为。这种行为会传递下去。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得切断这种链条。于是现在有一些尝试把问题熊抓起来移到很远的地方去,看看它能不能重新适应原来的环境,变成一个不会依赖人类食物的熊。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熊给人们造成的麻烦主要是冬眠的时候。如果它吃了很多额外的人类食物,冬眠的时间可能往后推,它冬眠的时间也会变动。意味着它可能有更多的时间跟我们发生冲突。

总结

我想强调的是,应对人熊冲突,我们需要的是人类生活方式上的改变,我们需要减少把熊培养成给我们造成危害的个体的机会。这一点也许花的时间会比较久,但是这可能是在未来,我们能够跟熊和谐共处的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月捐人
共同守护雪山圣境

GangriNeichog雪境
雪境生态宣传教育与研究中心,2014年在青海省注册成为一家民间的自然保护机构。我们这群年轻人不止于热情并脚踏实地。在中国西部山区丰富多彩的自然圣境中,“雪境”希望为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公平持续地共享自然所带来的福祉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