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来自:2023年9月玉树缓解人熊冲突研讨会
分享主题:行远自迩——缓解人熊冲突与中国案例评估报告及本地案例简述
分享嘉宾:郭慧
编辑整理:邱思鱼
什么是人熊冲突?
人与棕熊的关系,本应是人与棕熊等野生动物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存的关系。然而,近些年在青藏高原由于人类及棕熊的行为,对彼此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与伤害。人与棕熊的关系在环境与社会的变迁下,发生了微妙且持续的变化。当代社会采用了“人熊冲突”这个词语描述这种负面影响,我们在这里及报告中,也姑且采用这个主流的称谓方式进行下面的分享。
现在不乏有人将动物当作有意识与人类对抗的个体,然而这种看法只会加剧人和野生动物之间仇恨感和负面影响。在雪境看来,人熊冲突问题的根本是关于野生动物的保护目标与牧民的生计目标之间的矛盾,也涉及牧民人身健康安全的防护问题。
长远而言,雪境试图从社区协作、技术、经济和传统生态文化等多层面入手,贡献于现有问题的缓解。在对国内现有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的设计、社区动员、使用材质、后期维护、环境与人居影响等方面进行多视角评估介绍前,先向大家介绍雪境在近年开展的关于缓解人熊冲突工作的行动逻辑。
缓解人熊冲突的行动逻辑
境早在2020年便开展了针对青海省海西州与海北州区域内祁连山-青海湖景观区的人兽冲突调查。走访门源、祁连、天峻、刚察、德令哈等县市,进行了不仅关于人与藏棕熊,还包括狼、雪豹等更广泛的人兽冲突调查。
从2021年起,雪境与囊谦东坝乡阿宝协会一同完成社区的防汛设施设计和实践,并且在今年完善了防熊手册的更新和防熊工具包的发布。
▲图为“行远自迩——缓解人熊冲突与中国案例评估报告”目录
评估报告内容介绍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雪境与2022年初步完成,并在这次研讨会上发布的《行远自迩——缓解人熊冲突与中国案例评估报告》的具体内容。首先,要介绍的是人们在近距离接触到棕熊的时候,如何做好人身防护。
预防熊最好的武器不是枪,不是各种围栏,而是你的大脑。只有对熊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遇到熊的时候有经验应对。北美动物学家史蒂芬·赫雷罗曾说:“抵御熊的最好武器是你的大脑——你对熊的认识和了解。一旦充分地了解熊,除那些最凶猛的熊外,你将对周围的环境更加安然自在。”基于这点,人熊冲突缓解措施中最重要的、最首要的,就是如何通过已有的传统经验、智慧,降低熊伤害人的可能性。
所以雪境在此次调查中收集了很多地方性传统智慧与经验,尤其在玉树州的治多县索加乡、海北州的祁连县一带。比如我们收集到牧民如果遇熊应跑着下山,因为熊额头有一块肉可以遮挡它的眼睛,阻碍它的视线,下山奔跑时腿脚也无法迈开从而绊倒,这样便有逃脱的可能。这些具体的传统经验也可以在《防熊手册》中查看。
▲雪境开发的防熊工具包
针对如何做好人身防护,雪境在调查之余,实践设计了“防熊工具包”,并且今年(2023年)在囊谦东坝乡做了一次“人身防护培训”。防熊工具包中包含灭火器,口哨(高分贝声音,在野外吹响口哨,熊便能够知道有人靠近从而自己离开,减少类似近距离的接触),还包含报警器,手电筒等。
▲国内外已经采取的各种主动防护措施
接下来将介绍报告中重点调查的,在国内外关于房屋如何防熊的措施介绍。
首先是主动防护,包括:德令哈林草局为哈拉湖周边的牧民们安装的防熊围栏以及在围栏里安装的狐灯(爆闪灯,图3)、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治多县索加乡安装的铁板围栏(图4)、雪境在囊谦县东坝乡安装的刺绳围栏(图5)、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在玉树甘达村建立的防熊屋(图6),以及在北美比较常见的防熊电网和封闭式垃圾桶(图7)。
作为防护的缓解措施之一,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学者与政府部门认为熊的行为改变对缓解人熊冲突也非常重要。这是利用补饲的方式吸引棕熊,为棕熊提供食物,以改变它们的觅食行为习惯。
▲辣椒喷雾,辣椒弹,熊犬(猎犬),以此对熊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除了主动、直接、前端的防护以外,国内外还有中后端缓解人熊冲突的措施。比如棕熊的种群管理,包括致命性的管理和非致命性的管理。致命性管理在欧美、日本都有所应用,即给一些猎人发放专门的许可证进行一定数量的管控。非致命管理从伦理层面来考虑,在全世界采用更加的广泛,比如生育控制——减少熊幼崽的繁殖率、存活率等。
另外对人熊冲突问题缓解很关键的一点,也是国内还有所欠缺的,即现在对整个西藏棕熊的种群数量监测情况、西藏棕熊行为学研究还非常不足,然而欧美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了。
还有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不够,国内存在对棕熊的偏见问题,慢慢认为熊是“问题熊”。而在藏区传统文化中,对棕熊始终是抱有敬畏的心理的,认为“棕熊就是土地主”。如何利用传统的智慧与观点,缓解公众当下因环境与社会变化造成的对于棕熊恐惧和憎恶的情绪也是非常关键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人熊冲突矛盾突显,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根源,在于人类的食物以及青藏高原草场上越来越多的垃圾让棕熊越来越习惯人类食物的味道,越来越亲近人类,所以也应该从核心问题垃圾管理方面寻找缓解措施,并加以实践。
▲国内防熊案例评估主要针对上述图示的八种措施(门前可移动的梯子发现于囊谦东坝)
▲防熊措施的效果无法直接判定,因此对评估维度进行了分层
这两张图是我们针对国内已有的防熊案例进行的评估,评估的措施共计8种,调研的地区与访谈的时间与人数都有记录。
根据国外的研究文献,我们理解理想的防御措施特征应该包括:持久的功效,对环境造成最小的意外影响,投入成本低于损失量,以及社会的可接受程度。基于这些理解,我们将简单的“防护措施是否有效”,分层呈现为不同的评估维度。
首先是投入的成本,比较需要花费多少钱来做防护措施。以及如何获得的建材,是否容易在当地找到防护材料。
其次是防护效果的比较,效果我们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为:刚启用,启用一年后和启用三年后。熊很聪明,有时会学习到如何防护,所以需要检验启用一年和三年后的效果如何,分别进行比较。
最后是比较牧民主观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比如牧民认为短期是否解决问题,长期对棕熊的恐惧,对房屋的保护和信心是否建立,外界是否重视牧民的这些需求,以及一些其他没有预见的影响。
▲图为详细评估的情况(短横线表示刚启用,故而启用一/三年后效果未知)
▲本篇报告对国内八个防护措施做了技术细节的探讨,包括每个防护措施的关键技术细节、亮点,以及防护失效的可能原因和可完善的技术建议。
上图简单介绍了最常见的防熊围栏的设计细节(摄于西藏那曲班戈县)。曾经在那曲班戈工作过的伙伴介绍到,在做完围栏后发现,熊还是会抓握着普通的铁丝围栏翻过去。所以他们将拧花网和立柱直接用弹簧连接后,熊的抓握力降低就无法再借力翻越进到牧民家里了,这些我们都记录在技术细节部分。
▲适应性防熊设施的设计方案
我们在进行防熊设施评估后,提出了针对已有的防熊设施进行适应性调整后的两项设计方案,比如屏障围栏如何从拧花网变为刺绳围栏;还有更具适应性的电围栏,因为夏季草场生长快,导致围栏漏电,所以在围栏底部添加不会导电、漏电的解决方案。现在也慢慢出现了熊进入帐篷伤人的情况,应对这种情况的便携式围栏也给到一些建议。
▲关于防熊垃圾桶的设计
从源头控制的防熊垃圾桶,也是更需要主要推动的。因为熊喜爱淘捡垃圾,寻找食物。其实在欧美已经有非常多关于防熊垃圾桶的设计(如上图左一,左二)。上图右一是家庭使用的较小垃圾桶,可以上锁。
那么,如何缓解青藏高原的人熊冲突呢?我们在报告最后的讨论与建议部分提出了以下的一些观点。
从政策方面看,比如事后补偿完善部分,现在青海、西藏与其他省份的事后补偿政策均有一些差异。雪境在做调查的时候发现,青海省所有的定损仍在县级主管单位进行,而居住在高原上的牧民们往返县城办理相关手续的交通与时间挑战,是阻碍这项政策有效落地的主要原因。如果可以将定损与补偿机制下沉到乡镇,政策将更加有效的被执行。此外,难于进行的房屋及室内财产定损也是需要完善的政策重点。
针对如何威慑熊,比如辣椒喷雾这类人身防护设备的使用,可以建立特别许可机制,政府主管部门为辣椒喷雾、气枪等进行编号,发给牧民进行定期管理并回收,让牧民进山可以随身携带作为防护设备。
关于补偿机制如何更加高效的落实,雪境的统计显示,按照《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的整个程序运作大概需要五个月时间。但雪境在做海西州和海北州的人兽冲突调查时,发现实际可能需要一年牧民才能拿到补偿费用。所以希望能够在政策方面缩短补偿程序的实际执行周期。
关于学术机构可发挥的作用,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科研投入及支持。比如前面提到的种群监测,以及这些监测数据如何开放共享给政府或者其他的社会组织使用。此外,关于西藏棕熊的生物行为学上也希望能够有更深入的研究。还有类似高煜芳老师从藏区传统文化及社会的视角研究野生动物及棕熊,也非常需要更多学术机构的加入。
关于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的作用,就如同雪境,现在所能及的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利用很小的资金,在一些小的社区做试点工作,以此调查、测试这些防护的效果和后期管理等。如此,政府便能据此测试数据渐渐来进行大范围的采购或者推广。民间社会组织也比较擅长此类多利益相关方的协作,聚集大家的想法,共同完成共创。
对于当地的社区力量,首先不管是做何种防护措施,都需要尊重当地牧民的文化信仰和想法,在设计细节上也可以进行更加细致与开放的讨论与决策。另外,需要持续收集社区牧民的防护措施后期使用反馈。雪境经调查发现,原在治多做的一些防护措施在后期难以发挥作用,很有可能归因于后期管理失效,因此如何激发牧民们承担起后期管护的主要责任与热情非常关键。
最后的话
对于如何缓解人熊冲突做好防护,其实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直接进行推广与照搬,这其中还需要结合不同的地域、不同牧区环境特点、当地牧民不同的生计与生活特征来细化确定。
在做防护时,更多的是需要探知人和动物关系表向的所谓“冲突、问题”之下,人类的发展、生活,以及习惯是否正在发生变化。人类需要更多地以自然的视角来看待和解决这类问题。
雪境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100多年前美国一位博物学家,也是国家公园的创建者——艾诺斯·米尔斯所留下的。他非常喜欢棕熊,把棕熊比作人一样。他说到,“它(熊)仍在进化,它喜欢玩耍,它具有显著的个性,它是没有噪音的最伟大的动物,这种像人-样行走的动物的故事始终吸引人。它是这片大陆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动物,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有优势的、最卓越的动物。”
其实不论是棕熊亦或是其他野生动物,都是一条条生命,藏区的牧民们也许比其他地区的人们更能理解这一点。希望大家不再以憎恶或者害怕的态度去看待棕熊,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
雪境《行远自迩—缓解人熊冲突与中国案例评估报告》
扫码查看报告详情
致谢:
感谢梁旭昶老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加贡扎拉、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拉周加与多杰加对本报告调研及撰写分别提供的帮助。
本报告内容不代表各位老师及项目资助方的立场与观点。
成为月捐人
共同守护雪山圣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