肓门为经穴名(Huāngmén)。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和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第1腰背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第一腰动、静脉后支。
1.取穴方法
肓门穴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下,旁开3寸。
2.功能主治
理气和胃,清热消肿。主治胸、腹疾患:如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气攻两胁,痞块,便秘,腹痛,乳疾,现又多用肓门穴治疗胃炎,乳腺炎,脾肿大,胃痉挛,胃炎,腰肌劳损等。
3.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疾。
《循经考穴编》:心下满,气攻腰胁,肓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下痛,大(便)坚。
4.刺灸法与按摩
刺法: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注意:肓门穴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肾脏。
灸法: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腹痛、便秘,可用中指指腹揉按肓门穴,每次3~5分钟。
经常揉按肓门穴可预防消化不良。
5.穴名解
肓即盲膜,门即门户,三焦卫气“熏于肓膜”,此穴与三焦俞平,故名肓门。
肓,《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载“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此处指腹部之肓膜。门,指其有如诸肓门户之意。《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腴”,《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原者,三焦之所行。”《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熏于肓膜。”张隐庵曰:“络小肠之脂膜谓之肓。”本穴上有膏盲,下有胞肓,前有肓俞,与三焦俞平,在十三椎旁,是三焦之气出入之处,三焦为阳气之父。本穴由脊背透连脐腹,与膀胱经之肓俞相应,犹上下前后诸肓穴之门户,即全身脂膜之总纲也,意谓本穴连通广泛也。《黄帝内经素问》:“肓之原,根于背上,生于肝系。”意本穴内应肓原,犹肓原外达之门也。穴当其处,因名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