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文摘   2024-11-13 22:05   山东  


今之所谓“徐疾补泻”,多以进(入)、退(初)针的速度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关于徐疾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而关于此句之意,在《内经》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并由此引发了近两千年的争论,几乎成了一个“千古疑案”。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若《灵枢·小针解》“疾出”指的是“疾出针”,那么《小针解》出针时补泻操作则与《针解》正好相反。

其实关于“疾徐补泻”这一概念,类似古汉语“互文”这一修辞,不能简单地认为补法就是疾,泻法就是徐。古代典籍的记载,不同典籍和医家,甚至同一本著作会有不同的观点。单就《黄帝内经》一书而言,其作者和具体成书时间不能确定,故可能出自不同医家观点。

那么《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可作何解?

疾徐补泻与脉象

对徐疾脉象与补泻的描述散见于《内经》各篇:

《灵枢·终始》“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

经文大概意思是说:脉动“疾”者属实,需马上泻实;脉动“徐”者属虚,需以补法。

所以有学者认为“疾”与“徐”是最基本的脉象,通过脉之徐疾来判断人体虚实是当时常用的诊断方法。故“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是对脉象的描述而非针法。

然而脉“疾”者属实,需马上泻实等,这与脉学理论和临床实际相违背,中医整体观念相违背,故以脉象论疾徐补泻实有不妥。

疾徐出针与补泻

《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

“候其方呼而徐引针”,参照呼吸补泻方法,“引针”是指出针,“徐引针”即慢出针。此段泻法需慢出针。

《素问·调经论》则提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针对“血不足”的补法,需待脉动变大,迅速出针,以防出血。可见补法出针宜快,泻法则宜慢。

素问·调经论》“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日: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牙俘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方实而疾出针”可以有两种句读方式。若作“方实,而疾出针”断,意思是待气实,而快出针。若作“方实而疾,出针”,意思就是在脉由虚、缓变为实、疾时出针。

《灵枢·根结》篇有“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便是以脉疾为实,脉徐为虚。因此第二种句读于理也通。

《内经》描写补泻操作的段落中,’“徐疾”与出针,其方法是补则疾出,泻则徐出。其立意可以理解为泻法是为促使邪气外泄,补法为了防止伤及正气。

以出针速度论疾徐补泻一直是历代针灸家重视的环节。《内经》提及针刺补泻的原文,针刺补法操作均为快出针,泻法为慢出针。所谓补法用于虚证快速出针,可防止体内正气随针耗散,有利于机体恢复功能;而泻法用于实证缓慢出针,可导邪外出,泻其邪气。故以出针速度论徐疾补泻的确符合理论和临床实际。

徐疾补泻与留针

针刺补泻关于留针时间的论述亦多见。

《灵枢·根结》:“……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曰: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滑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

可以看出,“气滑即出疾”的“疾”与“气涩则出迟”的“迟”相对应而意思相反,是指气出的快慢,“浅则欲疾”的“疾”与“深则欲留”的“留”相对应而意思相反,是指留针时间的长短。因此“刺之徐疾”所指,为针刺时留针时间的长短。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其中“疾”与“留”相对,也能够说明“疾”的意思有可能是短留针,故疾徐补泻也可能指留针时间的长短。

《素问·针解》则提出“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以强调留针时间长短及出针时按闭针孔快慢解释“徐疾”。

从针灸临床来看,留针是为了守气并维持一定强度的针感而获得更好的疗效,留针时间与针刺补泻有关,且徐疾补泻也符合这一基本原则。

疾徐补泻与行针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徐疾补泻应明白“内”“出”的含义。“内”指由皮外刺人,“出”指退出皮外,徐与疾指进针(由皮外刺人)或出针(退出皮外)过程的操作速度。说明疾徐补泻着眼于针刺的整个过程,而提插补泻主要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提插手法轻重来区别补泻,具体操作在进针得气后进行

现代诸多主流针灸教材也沿用了这一观点,明确指出:疾徐补泻体现于整个针刺补泻操作过程中的速度与时间,不单指进、出针时的操作。因此,疾徐补泻强调的是整个针刺过程,从这一角度看,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不仅不矛盾,反而有相辅相成之意。

以出针速度论:疾徐补泻认为快速出针可防止正气外泄,利于补虚;缓慢出针可导邪外出,利于泻实。补法缓慢进针快速出针,泻法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以留针时间论:疾指短留针为补法,徐指长留针为泻法。

推荐阅读

河图医学
《黄帝内经》“五十营”解读
营(荣)卫与气血
脉丨血脉与经脉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黄帝内经丨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丨太少阴阳五态人
黄帝内经丨“泻方补员”与“泻员补方”
黄帝内经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与藏象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九宫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八风
黄帝内经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根溜注入”与“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六经血气多少
黄帝内经丨九针
黄帝内经丨“十二原”与“十二原穴”
黄帝内经丨五脏太少阴阳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河图医学丨“脾为孤脏”释疑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天癸、胞宫、月经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奇恒之腑
黄帝内经丨聚沫则为痛
黄帝内经丨五体,皮、脉、肉、筋、骨
黄帝内经丨合治内府
黄帝内经丨卫气行——周期与模式
黄帝内经丨“治痿独取阳明”、“脾病而四肢不用”
黄帝内经丨胃不和则卧不安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