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丨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文摘   2024-11-19 20:08   山东  


痹者,闭也。痹病,是以病机命名的病证名称,就《黄帝内经》所论而言,痹证是是指感受风寒湿等邪气,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沉重以及脏腑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出入阻滞不畅为特点的一类病证。

症状多表现为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如《素问·痹论篇》描述痹证的症状:“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又说“痹在骨则重……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黄帝内经》对痹的论述颇为丰富,除《素问·痹论》及《灵枢·周痹》予以专论外,另有四十余篇涉及痹的内容,以痹命名的病证有五十余种。

从分类与辨证而言,除上述内容外,尚有根据症状特征命名的周痹、众痹,根据病程长短命名的远痹、久痹,以十二经筋分布区域并结合受病时间命名的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等十二种类型的筋痹等。

《黄帝内经》痹病的范围十分广泛,除肌肉、关节的风湿性疾病外,还包括了其他系统的多种病变。

痹字本义

《说文解字·疒部》:“痹,湿病也”。《内经》中“痹”字多用作名词、动词而以名词居多,且多为病名。

《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指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引起关节肌肉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为主的病证。亦有因气机升降出入受阻导致的“食痹”和“水瘕痹”。《内经》动词之痹,多表示闭塞,阻塞之义。《内经》中痹还有名词动用,义为罹患痹证,如《灵枢·经脉》云:“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痹症病机

《素问·痹论篇》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张介宾云:“痹者,闭也。”为闭塞之义。可见痹证的发病机制为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脉,气血不行所致。

《内经》亦阐述了五体痹病久不愈,复感于邪,内传入脏,导致五脏痹,《素问·痹论篇》云:“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经脉痹阻、气血不通畅日久,则脏腑失荣;正气亏虚若明显,邪实入里,可成脏腑痹,因此正气亏虚是痹发生及病情演变的根本因素。痹证发病机制以外感为主,亦有内伤,致全身或局部经脉闭阻,气血失和,导致痹证。

病因分类

《黄帝内经》对痹病的分类,有病因、病位、病状特点及其病程等多种分类方法。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一是行痹,又称风痹,即风邪偏胜侵袭于形体而形成的痹病。因风性善行数变,善动不居,故以行痹疼痛以游走无定处为特点。

二是痛痹,又名寒痹,即寒邪偏胜侵袭于形体形成的痹病。《灵枢·贼风》认为寒痹乃素有湿滞血瘀,复感风寒邪气,新邪与宿邪搏结,血气不通乃成。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闭塞气血,经脉不通,故以疼痛部位固定,遇寒冷痛重,疼痛剧烈为特点,如本篇言:“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三是着痛,又名湿痹,即湿邪偏胜侵袭形体形成的痹病。因湿性重浊黏滞,着而难去,故以肢体重着麻木,酸痛不移,缠绵难愈为其特点。

四是热痹,《素问·痹论》:“其为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云:“厥阴……不足,病生热痹。”认为素体阳盛阴虚,感受风寒湿邪,邪从阳化则为热痹。后世进一步认识到,感受风湿热邪,热郁湿阻,气血不通而成热痹。其临床表现以关节或肌肉灼热、红肿、疼痛,甚则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点。

病位分类

一是根据风寒湿邪侵袭的形体部位不同,将痹病分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等,亦合称为五体痹。

筋痹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张志聪注:“诸筋皆属于节,故筋挛节痛;病在筋者,屈而不伸,故不可行也。”筋痹以筋脉挛急,屈伸不利,关节疼痛。

肌痹

《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日肌痹,伤于寒湿。”寒湿侵于肌肉之间,寒则脉凝,湿则阻滞气血,使肌肉间脉络不通,气血凝滞,故肌肤尽痛;若寒湿阻滞营卫气血,肌肤失养,则顽麻不知痛痒,故《素问·痹论》言:“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在于肉则不仁。”以肌肉顽麻不仁、酸痛为其特点。

皮痹

乃风寒湿邪乘肺虚表卫不固而侵袭皮肤,留而不去,营卫受阻。卫阳不温肌肤则皮寒,营卫不养皮肤则不仁。

脉痹

《素问·痹论》曰:“以夏遇此者为脉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乃心气不足,风寒湿侵袭于血脉,使血脉凝滞而发,临床表现可见肢体疼痛,痛位固定,遇寒痛甚;或见局部冷痛青紫,或脉显露成索条状。若见寒湿邪郁而化热,脉有瘀热,则可见身热,肌肤灼热、疼痛,局部色赤紫等,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所言:“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

骨痹

骨痹以骨重不可举,骨酸痛,身寒为其症状特点。《素问·长刺节论》日:“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日骨痹。”本证《灵枢·五邪》称为阴痹,证见骨痛,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等。张志聪注:“阴痹者,病在骨,按之而不得者,邪在骨髓也。腹胀者,脏寒生满病也。腰者肾之府,肾开于二阴,大便难者,肾气不化也。肩背颈项痛,时眩者,脏病而及于腑也。”

《内经》中对骨痹的记载较多,如

《素问·逆调论》说:“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素问·痹论》云:“以冬遇此者为骨痹.....痹在于骨,则重。”

《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素问气穴论》云:“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州,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日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灵枢·寒热病》则云“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

骨痹乃外感寒湿之邪内因肾之精气不足,寒湿外侵,留着于骨,临床以骨节沉重、酸痛拘挛,全身尤其是骨节寒冷为其主要表现。《素问·逆调论》指出骨痹寒冷具有汤火不能使之热,厚衣不能使之温,身虽寒冷,但不冻栗的特点。

关于骨痹的治法,《素问·长刺节论》曾指出针刺法则:“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是说应当深刺,以不伤脉和肌肉为原则,针刺的通道要选择大小分肉中间,待骨部感到发热,病即痊愈,可以停针。《灵枢·寒热病》又指出“取三阳之经(一本作三阴之经)补之”,三阳者,太阳也,由于“太阳气衰”,故当补“三阳之经”,马莳说:“当取足太阳膀胱之经穴昆仑以补之,盖膀胱与肾为表里也。”推之方药,治法亦当温肾阳,祛寒湿。

脏腑病位分类

根据脏腑病位分为五脏痹、六腑痹等。

心痹是由心气不足,风寒湿邪内侵,心脉被阻所致。主要表现为“脉不通,暴上气而喘”,即心脉瘀滞,心悸不宁,突然作喘,甚则胸痛引背。

肝痹为风寒湿邪内舍闭阻于肝之证。其形成的途径,一是筋痹日久不愈,肝之气血耗损,复感风寒湿邪,邪气内传而为肝痹;一为肺受风寒之邪,肺病不愈,传之于所胜之脏,肝木受邪而成肝痹。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言:“今风寒客于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日肝痹。”肝痹患者的症状有“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以及“乏竭”,“胁痛出食”,色青脉弦等。因肝被邪气痹阻,失其调节血液之职,血运失常,魂不守舍,故夜卧则惊;肝失疏泄,水液代谢紊乱,故多饮而数小便;气机不畅,水液内聚则腹部胀满;肝之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则易倦乏力;肝之经气不畅,故胁痛;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故吐食。

肺痹乃风寒湿邪内舍于肺,肺气闭郁,宣降失职而成。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言:“今风寒客于人.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日肺痹,发咳上气。”由于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为邪气痹阻,则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表现为喘息、咳嗽、胸闷;肺气上逆,致胃气上逆,则发呕吐。故《素问·痹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脾痹乃风寒湿邪闭阻于脾之证。其主要表现如《素问·痹论》所述:“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由于脾主四肢,职司运化,脾与胃相表里。脾失健运,四肢失养,故倦怠乏力;脾气失运,水液不化,水湿痰饮内生,上阻于肺则咳,停滞于胃则呕吐清水;脾胃气滞,故胸脘痞塞。

肾痹由骨痹不愈,复感于邪,风寒湿邪内舍于肾,或“沐浴清水而卧”,寒湿内侵于肾而成。其症状特点为“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遗尿。由于肾头胃之关,肾被邪气痹阻,关门不利则胃气不得下通,气机阻滞,故善胀,或因寒湿内客于肾,肾居下焦,寒湿阻滞则气滞,“积气在小腹’而见小腹胀。肾藏精,主骨,经脉起于足下,上贯脊,邪气痹阻于肾,精气不能濡养脊骨,故身伛偻不能直,骨萎不能行,而“尻以代踵”。

肠痹系大小肠为风寒湿邪气阻闭所致的病证。邪人于肠,其受盛及化物的功能失常,以致水停气胀而肠鸣飧泄。张介宾注:“肠痹者,兼大小肠而言,肠间病痹,则下焦之气不化,故虽数饮而水不得出.盖其清油不分,故时发飧泄。”

胞痹乃风寒湿邪痹阻于膀胱所致的病证。其主要症状为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小便短涩。

推荐阅读

河图医学

立表测影、移光定位与三阴三阳

《黄帝内经》“五十营”解读

营(荣)卫与气血

脉丨血脉与经脉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黄帝内经丨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丨太少阴阳五态人

黄帝内经丨“泻方补员”与“泻员补方”

黄帝内经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与藏象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九宫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八风

黄帝内经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根溜注入”与“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六经血气多少

黄帝内经丨九针

黄帝内经丨“十二原”与“十二原穴”

黄帝内经丨五脏太少阴阳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河图医学丨“脾为孤脏”释疑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天癸、胞宫、月经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奇恒之腑

黄帝内经丨聚沫则为痛

黄帝内经丨五体,皮、脉、肉、筋、骨

黄帝内经丨合治内府

黄帝内经丨卫气行——周期与模式

黄帝内经丨“治痿独取阳明”、“脾病而四肢不用”

黄帝内经丨胃不和则卧不安

黄帝内经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黄帝内经丨阳明何谓,两阳合明。厥阴何谓,两阴交尽。

黄帝内经丨魄门亦为五脏使

黄帝内经丨三部九侯脉法

黄帝内经丨“四时五脏”平人脉、真脏脉

黄帝内经丨“痛”之病机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