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丨胃不和则卧不安

文摘   2024-11-12 17:32   山东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自《素问·逆调论》。

《素问·逆调论》曰: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胃不和则卧不安”原文,为《素问·逆调论》中岐伯引上古经论《下经》之语,旨在说明阳明经气逆而上,不从其道,致胃气不能下行,迫使肺气受迫,宣降失常,而致喘息有音不得卧。后世医家对此有诸多发挥,将多种因胃不和而致不能安卧,以致影响睡眠的病证都归于“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不和之“胃”

“胃不和”之“胃”,不是单指现代解剖的胃,可概指整个胃肠系统及其机能集合。

由于小肠、大肠在位置上与胃紧密相连,在机能上与胃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功能。因此,古代胃肠常统称作胃。如《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在《内经》的诸多篇章,可看出《内经》把脾胃看做“一脏”,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内经》之所以产生这种认识,有诸多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古人认为二者联系密切,需紧密配合才能完善受纳运化的功能。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也就是说,胃与脾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经胃受纳腐熟后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必须要经过脾的升清这一重要环节才能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输布全身供各脏腑组织机能活动需要没有了脾运化作用的配合胃的受纳腐熟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了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必然乏源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

胃不和之“和”

“和”的本义是相应、和谐、相融洽。《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征性思想。中医学在理、法、方、药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都追求“和”,以“和”为度。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和”,就是阴阳和合,是脏腑功能的最佳状态。反之,阴阳失调,脏腑机能运行失常,即为“不和”。

所谓“胃不和”,就是指整个胃肠系统阴阳失调,机能失和,可以是胃腑本身阴阳失和,机能受损,也可以是脾胃之间阴阳失和,升降失调,纳运不和。结合胃主通降的生理特性,阳明胃经气逆,失其通降之性即为“胃不和”。

卧不安

《说文解字》对“卧”的解释是:“卧,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可见卧,一是休止,提示“卧”与作息有关,即睡眠;二是伏着,提示“卧”是一种体位。

“卧”字在《内经》的不同篇章中出现多次,如

《灵枢·营卫生会》曰:“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

《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灵枢·大惑论》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卧不安”或“不得卧”,在《内经》中多指因疾病所苦,不能平躺,此时“卧”多是指体位而言。这些篇章中均指体位卧不安不得卧系因疾病因素使人不能平躺

《素问·热论》曰:“阳明受之,阳明主肉,……不得卧也。”

《素问·评热病论》曰:“不能正偃者,此胃中不和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

《素问·水热穴论》曰:“肺为喘呼,……肺为逆不得卧。”

《灵枢·胀论》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脾胀者,善哕,……卧不安。”

从《内经》多篇相关经文来看,“卧不安”多指不能平躺安卧。所以“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所指,应是胃失于和降,则人不能平躺安卧,甚至于影响失眠。

《内经·逆调论》原文旨在说明阳明经气逆而上,不从其道,致胃气不能下行,迫使肺气受迫,宣降失常,而致喘息有音不得卧。

而后世医家对此有诸多发挥,将多种因胃不和而致不能安卧,以致影响睡眠的病证都归于“胃不和则卧不安”。

有遵经文原旨,从“喘促”论述的。

如《伤寒论》第242条曰:“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阳明受邪,胃脉气逆,胃失和降,不从其道,而致喘息不得安卧。此恰如《素问·逆调论》所言:“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明代孙一奎把“胃不和则卧不安”作为论述喘证的经言之一,并把此种原因引起的喘证称为“胃喘”,提出用白虎汤类方治疗。

张锡纯在滋培汤下曾谓:“论喘者,恒责之于肺、肾二脏,未有责之于脾胃者,不知胃气宜息息下行,有时不下行而转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即可作喘。”

有从失眠病机出发,广义发明而论者。

《内经》对失眠病机的认识

卫气不从其道,夜不入阴,是不能安寐的根本病机。

《灵枢·营卫生会》曰:“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灵枢·邪客》曰:“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阳明胃经气逆,卫气不从其道,致不得安寐。寐本乎阴,入夜阴盛,阳入于阴,阴阳相交,神安而成寐也。

卫气的循行,平旦(寅时)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循行于阳经,至日西(酉时)从足手阳明经入阴。卫阳在傍晚必须要经过阳明经后入阴,这样人的精神活动随着阳气敛藏而安静,逐渐进入夜间的睡眠休息状态。足阳明胃经在卫气于阴阳出入之中所担当的正是阳尽阴生的重要时机。

因此,任何原因导致的阳明胃经气逆,脾胃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卫气不能按时入阴,阳明经脉引阳入阴失职,致使卫气不从其道,浮越于外,阳不交阴,故不得安寐。

因此有大量的医家,从临床出发,并未将“胃不和”的症状局限于《内经》原旨,而是有所发挥广义,不论饮食积滞、胃脘胀满所致的实证,还将因饮食饥饱失常所致的胃气受损,运化无权,或胃之阴液受损所致的胃部隐痛、蠕动乏力等虚证,亦以胃不和论之。

如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所述:“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清代医家薛雪认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推荐阅读

河图医学
《黄帝内经》“五十营”解读
营(荣)卫与气血
脉丨血脉与经脉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黄帝内经丨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丨太少阴阳五态人
黄帝内经丨“泻方补员”与“泻员补方”
黄帝内经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与藏象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九宫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八风
黄帝内经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根溜注入”与“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六经血气多少
黄帝内经丨九针
黄帝内经丨“十二原”与“十二原穴”
黄帝内经丨五脏太少阴阳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河图医学丨“脾为孤脏”释疑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天癸、胞宫、月经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奇恒之腑
黄帝内经丨聚沫则为痛
黄帝内经丨五体,皮、脉、肉、筋、骨
黄帝内经丨合治内府
黄帝内经丨卫气行——周期与模式
黄帝内经丨“治痿独取阳明”、“脾病而四肢不用”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