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丨“痛”之病机

文摘   2024-11-18 16:55   山东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黄帝内经》在《素问》的《举痛论》、《刺腰痛》与《灵枢·论痛》等篇专门进行了论述。痛证的病机后世常概括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个方面。

从《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来看,疼痛所涉之病因虽十分广泛,如六淫外邪侵袭、瘀血、虫积、跌仆等,然考察条文却可发现,其主要因素,《内经》主要归于寒邪。

《素问·举痛论》言: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以上《举痛论》所举十四种痛证中,仅“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一条属热,其余诸条均为寒邪所致。正如《素问·痹论》所言,“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均说明痛证的病因,寒邪为主。

《内经》之所以有如此认识,源于对血气及寒邪的认识,《素问·调经论》认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所以寒邪一旦入经,则易使经脉拘急,气血滞涩,从而产生疼痛。

关于疼痛的病机,正如《素问·举痛论》言“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此两句原文相互补充,即邪气侵犯经脉内外,既可导致气血不通,亦可导致气血虚少,两者均可引发疼痛。换言之,疼痛的病机无外乎虚实两端。故后世概括痛证的病机,常归于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不通作痛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又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就《黄帝内经》所论内容来看,不通则痛,还可包括多种情况:气机不通、气血不通、腑气不通等,其原因有寒邪凝滞所致,也可因燥屎内结、食积、结石等实物堵塞所为,亦可因于脉络拘急收引,或痰浊停聚肌肉,或气逆作痛。

脉络拘急收引作痛

《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故“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此种疼痛亦常表现出牵引疼痛,如寒客厥阴之脉,“血泣脉急”,可致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

不荣作痛

气虚、血虚、阴精亏少或因血脉不畅,脏腑组织不能得到充足的气血濡养,而致不荣作痛。

如: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

《灵枢·五癃津液别》则指出:“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灵枢·本脏》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

此所需注意者,所谓“不荣则痛”,也其常伴有不通的一面,即所谓“脉泣”则血虚,温煦滋养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疏通。

气逆作痛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稽留,炅气从上(之),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素问·骨空论》则指出:“督脉者……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它如肝气上逆、肝气横逆、冲脉气逆等,均可致痛。

此外,《灵枢·周痹》还提出肌肉分裂作痛,其文:“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

意义

《黄帝内经》所述痛证的病因病机,对痛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病因而言,以寒为多,故治疗当重视温通,同时也要审因施治。

从病位而言,总不离经脉气血,故治当重视调理经脉气血,以恢复其“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生理状态。

从病机而言,不外虚实两端,治宜分别予以通、补,并注意虚中不通的情况,补中兼通,以补致通。

推荐阅读

河图医学
立表测影、移光定位与三阴三阳
《黄帝内经》“五十营”解读
营(荣)卫与气血
脉丨血脉与经脉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黄帝内经丨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丨太少阴阳五态人
黄帝内经丨“泻方补员”与“泻员补方”
黄帝内经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与藏象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九宫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八风
黄帝内经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根溜注入”与“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六经血气多少
黄帝内经丨九针
黄帝内经丨“十二原”与“十二原穴”
黄帝内经丨五脏太少阴阳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河图医学丨“脾为孤脏”释疑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天癸、胞宫、月经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奇恒之腑
黄帝内经丨聚沫则为痛
黄帝内经丨五体,皮、脉、肉、筋、骨
黄帝内经丨合治内府
黄帝内经丨卫气行——周期与模式
黄帝内经丨“治痿独取阳明”、“脾病而四肢不用”
黄帝内经丨胃不和则卧不安
黄帝内经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黄帝内经丨阳明何谓,两阳合明。厥阴何谓,两阴交尽。
黄帝内经丨魄门亦为五脏使
黄帝内经丨三部九侯脉法
黄帝内经丨“四时五脏”平人脉、真脏脉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