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丨胞肓

文摘   2024-11-11 21:29   山东  


胞肓为经穴名(Bāohuāng)。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浅层有臀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上神经、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并有臀上动、静脉通过。

1.取穴方法

胞肓穴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2.功能主治

通肠腑、调二阴、利腰膝。

主治前阴,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坚满,小便淋沥,大便秘结,肠鸣,腹胀,腹痛,腰脊痛,大小便不利,腰痛,小便不利,阴肿,便秘。

现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疗尿潴留,睾丸炎,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等。    

3.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少腹满坚。

《针灸大成》:主腰脊急痛,食不消,腹坚急,肠鸣,淋沥,不得大小便,癃闭下肿。

《备急千金要方》:秩边胞肓主癃闭下重,不得小便。

《针灸聚英》:肠鸣淋沥。

4.刺灸法与按摩

刺法:一般直刺1.0~1.5寸。

注意:胞肓穴深部正当臀上动、静脉处,故针刺时应避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中指揉按胞肓穴1~3分钟,可改善腰膝寒冷。

腰脊强痛时可从上向下刮拭胞肓穴。

5.穴名解

胞指膀胱,肓即肓膜,此穴与膀胱俞平列,故名胞肓。

胞,同包。《说文》:“胞,儿生裹也。”段注:“胞,谓胞衣。”又膀胱亦谓之胞。张介宾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又云:“膀胱之脬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肠外脂膜之肓,古人亦称为膜原。《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肠胃之间,膜原之下。”故胞肓,亦即胞与胞外之脂膜。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腴。”《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肓之原在脐下。”注:“即气海穴也。”本穴在第19椎下两旁各3寸,膀胱俞之侧,适当膀胱与脂膜之间,主治膀胱之疾,故名。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