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才女的跌宕悲歌一一赏析曹霞老师新作《蔡文姬》

文摘   2025-01-16 22:27   河北  


乱世才女的跌宕悲歌

一一赏析曹霞老师新作《蔡文姬》

文/刘生库



蔡文姬

曹霞2025-1-16

可叹人生太落差,匈奴十二困韶华。风沙迷漫别乡土,骨肉分离归汉家。

四百文章伴灯火,一腔悲愤泣胡笳。至今故事动心彻,更为才情代代夸。

注:蔡文姬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她也自幼聪慧,原本应该是有着幸福生活的,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生儿育女,尝尽了思乡之苦。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从此又跟留在匈奴的一双儿女天各一方,尝尽骨肉分离之苦。 归来后,她凭着记忆把父亲在战乱中遗失的四千多卷古书,写出来四百多篇。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代表作还有《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蔡文姬一生命运跌宕起伏,令人唏嘘不已。她原本生于书香门第,却因东汉末年的乱世,被掳至匈奴长达十二年,大好青春在塞外荒芜中消磨。归汉途中,风沙弥漫,气候恶劣,心情悲痛万分。归汉后虽然重归故土,却不得不与骨肉分离,这种生离之痛锥心刺骨。于是,在孤灯相伴下,凭借超凡记忆力默写父亲失传的古书,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同时,将一腔悲愤融入《胡笳十八拍》与《悲愤诗》,借文字抒发对乱世的控诉。直到如今,蔡文姬的故事依旧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她的绝世才情更是跨越时空,被后人代代传颂,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传奇 。作者通过描绘蔡文姬的坎坷经历,意图唤起读者对乱世中个体命运无常的深切同情,让人们看到在时代洪流冲击下,个人的无力与挣扎。同时,借蔡文姬在困境中坚守文化传承、以才情抒发内心悲愤之举,歌颂她坚韧不拔的精神与非凡的文学造诣,激励后世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也要保持对文化的敬重与传承,用才华与智慧书写生命的华章。



“可叹人生太落差,匈奴十二困韶华”,起笔,一声沉重的叹息,叹出蔡文姬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落差。她出生于声名远扬的书香门第,父亲蔡邕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书法家,家中藏书万卷,文化氛围浓厚。蔡文姬自幼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聪慧过人,小小年纪便能诵读经典,对音律也有着极高的天赋。相传年幼时,父亲在庭院中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她立刻便能准确说出断的是哪一根,其聪慧可见一斑。本该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中,如温室中的花朵,顺遂地绽放自己的人生。然而,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匈奴趁机南下侵扰,烧杀抢掠。在一次混乱中,蔡文姬不幸被匈奴掳走,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异域生活。这就如同一只原本在繁华都市中自在飞翔的金丝雀,突然被抛入了荒蛮之地。在匈奴的日子里,她远离家乡,语言不通,生活习惯截然不同。草原上虽有广袤无垠的风光,但在她眼中,只有无尽的荒芜与孤寂,每日都在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在这茫茫草原上,无奈地消磨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困于思乡与命运的牢笼之中。如同李清照,早年生活富足安逸,与丈夫赵明诚吟诗作对、收集金石,生活充满了情趣。但金兵入侵后,丈夫病逝,自己漂泊南方,生活陷入困境,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蔡文姬的遭遇与之相似,却又有着独属于她的苦难。

“风沙迷漫别乡土,骨肉分离归汉家”,此联生动地描绘出蔡文姬归汉时令人心碎的场景。归汉之路,漫长而艰辛,沙漠中狂风呼啸,漫天风沙遮蔽了天空,仿佛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混沌之中。蔡文姬坐在马车上,回首望向自己生活了十二年的匈奴方向,那里有她的丈夫左贤王,更有她年幼的一双儿女。想到即将与他们分离,从此天各一方,她的心如同被千万根针扎着。这一别,与王昭君出塞有着相似的痛苦,却又有着更为深沉的哀伤。王昭君为了汉匈和平,远嫁塞外,从此与故土分离。而蔡文姬是在经历了十二年的异域生活后,好不容易有机会归汉,却要面临与亲生骨肉分离的绝境。她在《胡笳十八拍》中,以饱含血泪的笔触写道:“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孩子们紧紧抱住她的脖颈,天真地询问她要去哪里,听闻母亲要离去,一声声稚嫩的追问,让蔡文姬肝肠寸断。这画面如同一把尖锐的刀,直直地刺进读者的心里,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剧痛。她多想带着孩子们一起走,可在那个时代,这是无法实现的奢望。最终,只能咬着牙,含着泪,在漫天风沙中,一步三回头地踏上归汉之路,每一步都重重得踩在自己的心上。


“四百文章伴灯火,一腔悲愤泣胡笳”,说的是归汉后的蔡文姬,虽然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但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家中亲人大多离世,曾经的繁华不复存在。然而,她并没有被命运的苦难打倒,而是在孤灯之下,凭借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将父亲在战乱中遗失的四千多卷古书重新默写出来。这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着重建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每一个夜晚,她都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微弱的灯光在风中摇曳,她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中,努力从脑海里搜寻那些书籍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就如同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辛,才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蔡文姬同样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最终写出了四百多篇珍贵的文献,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她把自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内心的悲愤不平,都倾注在了《胡笳十八拍》与《悲愤诗》之中。在《悲愤诗》里,她写道:“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这短短几句诗,将战乱时期的残酷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战场上尸横遍野,百姓惨遭屠戮,男人的头颅被悬挂在马边,妇女被掳掠在马后。通过这些描写,仿佛看到了弥漫的硝烟,听到了百姓的哭喊声,深刻地感受到她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百姓遭遇的同情,也抒发了她内心深处无尽的悲愤。

尾联“至今故事动心彻,更为才情代代夸”,言意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蔡文姬的故事却如同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星辰,始终散发着动人的光芒,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个听闻者的心灵。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女子的传奇经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的无奈与苦难。她的才情,更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赞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像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精妙比喻展现出非凡的才情,被后人铭记。而蔡文姬凭借着《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映照出她坚韧不拔的灵魂。她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才女典范,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追求卓越。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堪称精妙绝伦。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风沙迷漫”营造出归汉途中的艰难与迷茫氛围,“灯火”则烘托出蔡文姬在孤灯下默写古书的坚韧与执着。通过对比,将蔡文姬前后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展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将自己对蔡文姬的同情、敬佩之情融入到每一句诗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蔡文姬命运的跌宕起伏。整首诗构建出了一种深沉、悲壮的意境,仿佛带着读者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蔡文姬的一生。无论是对历史的再现,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让人不得不为诗人的才华与用心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