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豪情,科技丰碑一一读曹霞老师新作七律王承书感述
文/刘生库
王承书
曹霞2025-1-24
才高直使五洲惊,七载阻留难断行。为国分忧苦修业,临虚摘月不图名。
有怀执手亲人意,无愧遗痕大漠情。一片丹心满头雪,丰功堪与泰山平!
注:王承书,女,出生于1912年6月26日。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6年获该校研究院硕士学位。1941年留学美国,1944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院物理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员。1956年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受控核聚变、等离体物理、铀同位素分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994年6月18日在北京逝世。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以他们卓越的才华和无私的奉献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王承书,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她的一生犹如一首激昂的壮丽史诗。曹霞老师的这首诗便是对她光辉人生的精彩写照,让人们得以窥探她那非凡的精神世界。
王承书,这位科学巨匠,她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奋斗。1934年,从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坚韧的毅力,毅然踏上了探索科学的征程。1936年,获得了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41年,王承书留学美国。留学期间,她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当时,女性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许多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对女性存在偏见和限制。然而,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倒,相反,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勇气,在激烈的学术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1944年,获得了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院物理博士学位,并曾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员,为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王承书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报国之志。她要继续在美国做研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但她知道祖国需要她,在美国的七年的挽留阻止后毅然回国。回国后,应国家的需要,她三改专业,抛夫弃子,隐姓埋名直到终身,对我国的核能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科研工作中,王承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气体动力学领域,她深入研究了气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铀同位素分离技术方面,她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铀同位素分离是核武器研发和核能利用的关键技术,对于国家的国家安全和能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时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资金,但王承书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在铀同位素分离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发和核能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在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领域的杰出贡献,王承书在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她在科研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曹霞老师经过深入学习研究,查阅大量资料,创作了这首卓绝千古,声凌浮云的七律,让人读了遐思不已,心生敬意。
“才高直使五洲惊,七载阻留难断行”,这句诗精准地描绘了王承书在科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她的才情如同一颗耀眼的钻石,闪耀在世界的科学舞台上,令五洲为之惊叹。而“七载阻留”暗示了她留美期间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阻碍,然而,即便有重重阻拦,也“难断行”她追寻知识与真理的脚步。这充分展现了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为国分忧苦修业,临虚摘月不图名”,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王承书深沉的爱国情怀。她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甘愿放下个人的一切,苦心钻研。在国家一穷二白、科研条件艰苦的年代,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临虚摘月”形象地描绘了王承书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勇攀高峰的精神,如同嫦娥奔月般,勇敢地挑战未知的领域。而“不图名”则体现了她那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一心只为国家的利益和荣誉,从不追求个人的名利和荣誉。
“有怀执手亲人意,无愧遗痕大漠情”,这两句诗进一步展现了王承书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作为一名妻子和母亲,她有着对亲人深深的眷恋和牵挂。然而,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她不得不与亲人分离,投身到艰苦的科研工作中。但她的内心是坦然的,她无愧于自己对亲人那份深深的眷恋,也无愧于自己在大漠中留下的汗水与痕迹。在大漠中,她与科研相伴,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默默付出。她的情感世界是如此的丰富,既有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牵挂,又有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
“一片丹心满头雪,丰功堪与泰山平”,这是对王承书一生的高度赞美和总结。她的一片丹心,始终坚守着对国家和科研事业的忠诚,从未变过。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如同满头白雪,但她的内心却始终年轻,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她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丰功伟绩应当与泰山相比高。
读完这首诗,让王承书的精神和贡献更加深刻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她是科学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她是新时代女性的楷模,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回顾她的一生,不禁为之敬佩和感动。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多像王承书这样的科学家,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