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史河巾帼影,激昂韵里英魂情一一读曹霞老师七律《伍若兰》之感

文摘   2024-12-10 16:19   河北  

浩渺史河巾帼影,激昂韵里英魂情一一读曹霞老师七律《伍若兰》之感

文/刘生库

古往今来,巾帼英雄与革命先烈以热血和生命书写壮丽篇章,其意义重如泰山,影响深远而悠长。“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她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冲破重重枷锁,于家于国挺起不屈脊梁。或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或投身革命,救民水火;或在文化领域,播撒智慧火种。她们的事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激励后人砥砺前行,铭记历史,传承正义与勇气。曹霞老师以诗歌颂巾帼英烈,彰显正义的执着追求与深切的人文情怀,此乃值得嘉许之举。

 伍若兰(新韵)

曹霞2024-12-9

巾帼何止有才情,豪气堪如穆桂英。一脚踹开粮霸库,双枪打响女侠名。

解围弹尽陷狼爪,临虐头悬傲雪城。垂泪怜之怀六甲,我将兰蕊抚轻轻。


注:伍若兰,(1903年-1929年2月12日),湖南耒阳县(今耒阳市)城郊九眼塘村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嫉恶如仇,同情贫苦人,有着男儿的豪气。1927年春天,曾带领穷苦人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平粮”运动。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她还练就一副好枪法,人称"双枪女侠"。1928年2月底,她与朱德结为夫妻,只可惜为了掩护丈夫和首长撤退,不幸被俘,受尽酷刑,也绝不屈服,敌人只好将她残忍的杀害。她的头颅还被敌人割下,在城墙上挂了三天三夜。牺牲时还身怀六甲。伍若兰的牺牲,是朱老总心中永远的痛,从此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栽上一盆兰花。



曹霞老师的这首《伍若兰(新韵)》一诗,恰似一曲激昂而悲壮的英雄赞歌,深情地传颂着伍若兰烈士的不朽事迹与崇高精神,字字句句震撼人心,动人心弦。

首联“巾帼何止有才情,豪气堪如穆桂英”,此句如破晓曙光,瞬间点亮全诗主旨。用一种跨越时空的对比与类比,将伍若兰置于历史的英雄长卷之中。古有穆桂英挂帅,驰骋沙场,其英雄豪气传颂千古。而伍若兰,生于动荡之年代,所展现出的气魄丝毫不逊色。“岂止”二字,强调了她超越寻常女性才情的卓越特质。在那个封建礼教尚未彻底消散的时代,伍若兰以知识为剑,以豪情为盾,冲破传统束缚。正如秋瑾所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在革命的浪潮中奋勇前行,用行动诠释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壮志豪情,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敬仰尊崇的基调。

颔联“一脚踹开粮霸库,双枪打响女侠名”,此联仿若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回溯往昔,1927 年的春天,大地仍被黑暗笼罩,贫苦百姓在封建势力与剥削阶级的重压下苦苦挣扎。伍若兰心怀正义之火,目睹粮霸囤积居奇,百姓食不果腹,毅然挺身而出。“踹开”这一动词,如雷霆万钧之力,冲破了旧世界的腐朽与不公。这一脚,踢出了穷苦人民的心声与希望;这一脚,踏碎了封建万恶势力的贪婪与嚣张。她手持双枪,在枪林弹雨中穿梭,那矫健的身姿,无畏的眼神,令敌闻风丧胆。“双枪打响女侠名”,这不是虚名的宣扬,而是用热血与勇气铸就的赫赫威名。每一颗子弹的呼啸,都是她对正义的呐喊;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是她对光明的追逐。如同赵一曼烈士“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豪迈誓言,伍若兰以自己的方式,在革命的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颈联“解围弹尽陷狼爪,临虐头悬傲雪城”,笔锋陡然一转,从枪林弹雨的战场瞬间跌入黑暗残酷的深渊。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伍若兰为了解救战友,孤身奋战,直至弹尽粮绝。“弹尽”二字,写尽了战斗的惨烈与悲壮,她在绝境中依然坚守,毫不退缩。然而,不幸被俘的她,却遭遇了更为残忍的折磨。敌人如恶狼般扑向她,妄图从她口中获取机密。但伍若兰如同刘胡兰那般,“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临虐头悬傲雪城”,即便遭受着非人的虐待,她的头颅高悬于城墙之上,却如傲雪寒梅,凌霜而立。她的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敌人的无尽蔑视。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革命的尊严,成为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

尾联“垂泪怜之怀六甲,我将兰蕊抚轻轻”,诗人在此处将深沉的情感如潮水般宣泄而出。“垂泪”“怜”等字词,饱含着无尽的悲痛与惋惜。1928 年,伍若兰的人生迎来了又一重要篇章。当时朱德军长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转战至耒阳,伍若兰与之相识。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与交流协作中,彼此心生爱慕,终成伴侣。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归宿,更是革命情谊的升华。婚后,伍若兰与朱德相互扶持,并肩作战,即使身怀六甲也全然不顾,英勇杀敌,不幸被俘,惨遭严刑拷打,壮烈牺牲。想象那惨烈的场景,伍若兰牺牲之时,腹中怀孕。她本应是一位幸福的母亲,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她毅然决然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这是怎样一种无私的家国情怀?诗人以“抚兰蕊”这一细腻而深情的动作作结,兰者,伍若兰也。那轻轻的抚摸,仿佛是在与英雄的灵魂对话,是对她的缅怀,对她的追思,更是对她精神的传承与敬仰。这一动作,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让英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永远鲜活,永不凋零。


伍若兰牺牲的消息传到红军驻地时,朱德军长正在指挥部研究作战地图。听闻噩耗,他一言不发地走进了树林,手里紧握着伍若兰亲手为他缝制的最后一双草鞋。从那天起,朱德的作战室里多了一盆兰花,这成为了他日后对兰花情有独钟的开始。


整首诗结构严谨,如一座巍峨的大厦,起承转合间稳固坚实。用词精炼且新颖,生动的描写与真挚的抒情相得益彰。诗人巧妙地将伍若兰的英雄事迹融入诗句之中,又佐以革命先烈的名言警句,使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情感的深度与广度。每一句诗都似一颗璀璨的星辰,而众多星辰汇聚,便成了浩瀚无垠的英雄星河,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穿梭时,仿佛置身于那个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亲眼目睹伍若兰的传奇一生,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洗礼。伍若兰的英名与精神,也必将在这诗歌的传颂中,穿越历史的长河,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理想与信念奋勇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