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曹霞老师七律黄富群:巾帼壮志破暗夜,先烈英风耀千秋
文/刘生库
巾帼英雄与革命先烈,是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星辰,是民族精神不朽的丰碑。他们在往昔的岁月里,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冲破黑暗的枷锁,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缅怀英雄与先烈,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敬重与铭记,其意义深远而厚重。于历史而言,他们的英勇事迹凝聚成伟大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勇向前的动力源泉,不断激励后人传承先辈遗志,砥砺前行。于现实来讲,在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与复杂社会环境下,缅怀巾帼英雄和革命先烈能让我们坚守民族之魂,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与信仰基石。
曹霞老师出生于河北平山,此地距革命圣地西柏坡近在咫尺。在这片被红色文化深深浸染的土地上成长,曹霞老师自幼便沐浴在革命先辈伟大事迹的光辉之中,耳濡目染间,对革命先烈产生了无限敬仰与深深怀念之情。这份情感犹如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伴随她成长,并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浓烈。这段时间,远居法国的她,以一种独特而执着的方式,用七律的形式缅怀历史巾帼英雄与革命先烈,几乎每日创作一首,这不仅是艺术创作上硕果,更是对波澜壮阔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与敬意的深沉表达。下面细读她的新作七律:
黄富群
曹霞2024-12-12
自幼刚强苦里熬,一经革命可称豪。双枪左右虎狼死,屡战东西贼匪逃。
施虐焉能灭星火,向贞何惧对屠刀。英魂始信千秋赞,且看丰碑耸耸高。
注:黄富群(1908-1935),福建省连城县莲峰镇西街人。父亲过早去世,家庭的重担,生活的艰难,造就了她勇敢坚强的性格。1929年随同丈夫沈邦翰参加革命。1931年任连城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部长。她多次随县游击大队出征,骁勇善战,惯用双枪,被群众誉为女中豪杰。她还是历史上唯一带着孩子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的女战士,由于条件艰苦,缺医少药,孩子不幸夭折。1935年5月因叛徒出卖,她与丈夫双双被捕,经受了长达两个月的非人折磨,敌人一无所获,恼羞成怒,在她面前砍下了丈夫的头颅。对她更是残忍的割去双乳,挖出心脏。她牺牲前大喊: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匪徒们又把夫妻俩的头颅挂在城墙上。
黄富群19岁那年,一位亲戚向她介绍了沈邦翰。沈邦翰的出现改变了黄富群人生的轨迹。沈邦翰也出生于连城县,比黄富群大七岁。他们两人的家庭情况相似。在沈邦翰八岁时,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了一年书,让他学会了一些文字。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后结为夫妻。婚后,黄富群生育了两个孩子。
沈邦翰非常崇敬红军,一直梦想着能够加入红军为国效力。1929年,沈邦翰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投身革命事业并成为苦力工会主席。在红四军的支持下,他成功组织了一支有战斗力的武装队伍。沈邦翰对士兵的军事训练非常重视,教授他们一些暗杀和射击技巧。 苦力工会是一支革命的武装组织,负责与红四军协同作战,并与国民党政府进行斗争。黄富群非常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积极参加各种军事训练,成为一名勇敢善良的女战士。为了更好地向当地群众宣传《妇女诉求纲要》的21条内容,黄富群主动向妇女部副部长杨艳玉请教,并请求她教自己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知识和军事知识。1931年,黄富群凭藉着努力和才华取得了上级的认可,被委任为连城县妇女部部长。1932年,敌军企图突袭县城,地方民兵鼎力相助。黄富群率领游击队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即使面对十余倍的敌人也毫不畏惧。然而,战线拉长,弹药不足,也没有增援部队,县委书记夫妇决定突围。黄富群毫不犹豫地率先出击,双手持枪,开路杀敌。
为了保护孩子,黄富群将一对儿女送到老百姓家,并告诉他们:“如果我们牺牲了,请务必告诉孩子,让他们继续完成我们未完成的革命事业!”1934年,敌人入侵连城县,百姓们陷入生命危险,只得将两个孩子送回黄富群处。黄富群背着孩子,手持枪支,穿行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孩子们也和黄富群一样经历着艰难的生活。缺衣少食、严寒饥渴,经常生病。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艰苦,经常栖身在山上,攀登陡峭的山岭,靠野草为生。有一次,黄富群在照看生病的孩子时,突然遭到了一群土匪的突袭。她迅速背起孩子,拿起武器和战友们一起抵御敌人。在观察敌军攻势后,黄富群主动建议她带领一小队人绕到敌人左侧以切断后路。
得到沈邦翰的同意后,黄富群率领十几个战友迅速赶往敌军左侧,并占领有利地形进行阻击,成功切断了后方敌军的支援,然后带领队友返回山顶并全力攻击前方的敌军。由于黄富群的奋勇作战,敌军感到困惑并不能了解游击队的真实情况,表现出些许慌张。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激战,这群土匪最终被黄富群所率领的游击队击败并逃跑。战斗结束后,她放下背上的孩子,发现孩子已经去世了。黄富群极度心痛,忍住泪水,紧紧抱着孩子的尸体,内心破碎不堪。
1935年5月,由于叛徒的出卖,沈邦翰和黄富群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不幸在清流县被捕。随后,他们被押回连城。敌方试图通过沈邦翰、黄富群夫妇了解地下党、苏维埃干部和红军游击队的信息,以摧毁他们。因此,对沈邦汉和黄富群进行了软硬兼施的手段。一开始,敌人勾引这对夫妻说话,向他们提供一笔钱和保证安全地带他们到想去的地方,前提条件是他们要提供信息。黄富群每天都在痛苦的酷刑中度过,遭受鞭打、夹手指、老虎凳、泼辣椒水、烙铁烫皮肤、电击等种种酷刑的折磨……两个多月过去了,黄富群遭受了严重的折磨,她的面容已经不可辨认,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同年7月26日上午,黄富群夫妻被带到夫子庙的墙下。二人手挽着手,英勇无畏地踏上了刑场,高喊“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
曹霞老师的七律,起笔“自幼刚强苦里熬,一经革命可称豪”,精准地勾勒出黄富群的成长轨迹与投身革命后的豪迈形象。黄富群自幼因父亲早逝,在生活的苦海中挣扎,然而这种艰难的环境却铸就了她刚强的性格。当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她毅然投身其中,这种从平凡苦难走向伟大革命征程的转变,是无数革命志士的共同路径。在旧时代,女性往往被家庭与社会的重重枷锁束缚,但黄富群却打破常规,她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在革命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双枪左右虎狼死,屡战东西贼匪逃”,此联生动地描绘出黄富群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手持双枪,纵横驰骋于战场之上。她的双枪仿佛是正义的利器,所到之处,敌人如虎狼般被击退。例如,在连城当地的多次战斗中,她随县游击大队深入山区围剿土匪势力。有一次,一股凶悍的土匪盘踞在深山老林的据点里,易守难攻。黄富群主动请缨,带领一支小分队趁着夜色突袭。她身先士卒,左右开弓,双枪齐发,那精准的枪法和无畏的气势让土匪们惊慌失措。在她的带领下,小分队成功攻破据点,土匪们四处逃窜。又如在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她毫不退缩,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坚守阵地。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不仅为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战机,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传奇女英雄。她与古代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相比,黄富群的战斗场景更加残酷和激烈,她所面对的是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但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战斗技能,在枪林弹雨中为革命开辟道路。
“施虐焉能灭星火,向贞何惧对屠刀”,这两句深刻地体现了黄富群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崇高的气节。敌人妄图通过残忍的手段来摧毁她的意志,然而他们错了。在狱中长达两个月的非人折磨,没有让黄富群有丝毫的屈服。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在敌人的暴行面前,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即使敌人在她面前砍下了丈夫的头颅,即使她遭受了割去双乳、挖出心脏的残忍迫害,她依然高呼“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这种为了革命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最高忠诚。她深知,革命的火种不会被敌人的残暴所熄灭,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有许多像黄富群这样的革命者,如江姐在渣滓洞监狱中,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她们共同构成了革命精神的坚强脊梁。
“英魂始信千秋赞,且看丰碑耸耸高”,结尾这一联,诗人将笔触从对黄富群事迹的叙述升华到对其英魂的敬仰和功绩的永恒铭记。黄富群的英魂,如同刘胡兰等革命先烈一样,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受到千秋万代的赞颂。那一座座为纪念革命先烈而矗立的丰碑,便是她们不朽功绩的见证。这些丰碑不仅仅是石头的堆砌,更是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与生命,凝聚着民族的精神与希望。
曹霞老师以诗咏史,以诗颂英雄,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在异国他乡,她依然心系祖国的革命历史,用传统的七律形式将这些英雄事迹传颂开来。她的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黄富群等巾帼英雄的伟大事迹,激发人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传承红色基因。她每日一首的坚持,犹如一场文化的马拉松,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奔跑,用诗歌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这种创作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鼓励,期待曹霞老师能继续创作更多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让更多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让更多的读者在她的诗歌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