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浩气,诗韵流芳:感评曹霞老师的七律一一李林

文摘   2024-12-06 20:07   河北  

巾帼浩气,诗韵流芳:感评曹霞老师的七律一一李林

文/刘生库

在华夏大地的史册上,无数英雄豪杰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书写了一部部壮丽的史诗。李林,这位年轻而英勇的女战士,以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成为令人敬仰的巾帼英雄。

李林出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幼年曾侨居印度尼西亚。1929 年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之中。那时的她,或许已在心中种下了为民族而战的种子,在街头巷尾,用自己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向民众呼喊着抗日的口号,散发着宣传抗日的传单,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无尽的爱国热情。

曹霞老师的七律李林,恰似一把灵动的钥匙,开启了通往李林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世界的大门,以凝练而深情的笔触,为英雄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下面就来赏读这首优秀七律:

李林

曹霞2024-12-6

为使炎黄享太平,红装飒爽请长缨。双枪抡处豺狼死,战马飞时虎豹惊。

笑对群魔饮余弹,抚将身孕寄来生。感天动地泪盈目,写罢诗文敬一觥。


注:李林(1915/1916-1940)福建省龙溪县人,中共党员。幼年曾侨居印度尼西亚。1929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考入北平民国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坚决要求到前方杀敌,被派往大同任职。1938年春,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1940年4月,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被敌人包围后,她宁死不屈,将最后一发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4岁。周总理临终前还提起;请转告雁北地区的同志们,一定要写一部《李林传》。



“为使炎黄享太平,红装飒爽请长缨”,开篇便展现了李林烈士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概。她身着红装,飒爽英姿,以请缨杀敌的壮举,表达了为国家和民族太平而战的决心。这种信念和气概,不仅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更是对民族精神的颂扬。此联以宏大的使命感切入,点明李林投身抗日的初衷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太平。李林在 1936 年考入北平民国大学后,更是积极地在校园中组织各种抗日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探讨救国之路。“红装飒爽”四字,生动地勾勒出李林虽身为女子,却有着不输男儿的豪迈气概与英姿。“请长缨”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巧妙地化用古人的报国之志,彰显李林主动请缨、奔赴抗日前线的决心与勇气。当抗战爆发的消息传来,李林毫不犹豫地告别校园,踏上了充满硝烟的征程,如同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战火纷飞却英雄辈出的年代,让人不禁对这位巾帼英雄肃然起敬。

 
颔联“双枪抡处豺狼死,战马飞时虎豹惊”,以极为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李林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李林在大同任职期间,刻苦训练军事技能,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士。“双枪抡处”“战马飞时”,短短两句,仿佛将激烈的战斗场景呈现在眼前。在一次战斗中,李林所在的部队遭遇数倍于己的日伪军包围。她骑上战马,如一道闪电冲入敌阵,双枪在手中不停地喷射着火舌,左右开弓,日伪军被她打得措手不及。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每一颗子弹都带着对侵略者的仇恨。“豺狼”“虎豹”在这里喻指日伪军,生动地刻画出敌人的凶残与丑恶,而李林的英勇形象则在这种对比中愈发高大。她的战斗,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正义与邪恶的对决,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仿佛能听到战场上的厮杀声和枪炮声,感受到李林那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颈联“笑对群魔饮余弹,抚将身孕寄来生”,情感陡然一转,从战场上的英勇厮杀过渡到李林面对绝境时的从容与壮烈。在 1940 年 4 月的那场惨烈战斗中,李林不顾自己怀有 3 个月的身孕,毅然率领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以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当她被敌人重重包围在小山坡上时,她看着周围张牙舞爪的敌人,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她冷静地检查着手中的枪支,子弹已经所剩无几,但她的身姿依旧挺拔。“笑对群魔”,一个“笑”字,力透纸背,将李林视死如归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敌人的步步紧逼下,她从容地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那子弹带着她不屈的灵魂,冲向敌人。而“抚将身孕寄来生”更是将悲剧色彩渲染到了极致,怀有身孕的她,本应憧憬着新生命的降临,享受家庭的温馨,但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一切,将未出世的孩子托付给未知的来生。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母爱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她的牺牲,不仅仅是个人生命的消逝,更是一个家庭希望的破灭,然而,正是在这种破灭中,我们看到了李林对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无限忠诚,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尾联“感天动地泪盈目,写罢诗文敬一觥”,诗人以抒情作结,表达了对李林英雄事迹的深深感动。“感天动地”四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李林的壮举所引发的情感共鸣。她的故事,足以让天地为之动容,让每一个听闻者潸然泪下。诗人在这种强烈的情感触动下,写下此诗,并以“敬一觥”的方式,向李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一杯酒,饱含着对英雄的缅怀、敬仰与追思,也让读者在读完全诗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与诗人一同沉浸在对李林的崇敬之中,思绪万千。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曹霞老师这首七律对仗工整,韵律和谐。颔联与颈联的对仗,无论是词性还是句式,都极为精妙。如“双枪”对“战马”,“抡处”对“飞时”,“豺狼死”对“虎豹惊”,“笑对”对“抚将”,“群魔”对“身孕”,“饮余弹”对“寄来生”,在严谨的对仗中,又不失灵动与自然,使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整齐美与韵律美。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典故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前文提到的“豺狼”“虎豹”的比喻,“请长缨”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李林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地跃然纸上。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始终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将对李林的赞美之情贯穿全诗。从开篇的敬仰,到颔联、颈联的歌颂与惋惜,再到尾联的缅怀与追思,情感层层递进,如波澜起伏,却又一气呵成。这种情感的真挚性,使读者极易被感染,仿佛与诗人一同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深刻体会到李林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曹霞老师的七律,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塑造了李林这位巾帼英雄的光辉形象。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让李林的事迹和精神得以在文字中传承与弘扬。通过这首诗,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那个时代无数英雄儿女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身影,也激励着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反复诵读这首诗,如同与英雄进行一次次地心灵对话,在缅怀中汲取力量,在敬仰中坚定信念。愿李林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文章的结尾,我不得不提及诗人曹霞老师。曹老师以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选择了七律这一古典诗歌形式,作为载体来创作历史巾帼英雄和革命先烈系列。她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讴歌了革命先烈的历史功绩,让这些英勇事迹在文字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样的创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启迪。


曹霞老师的坚持和毅力尤其令人钦佩。尽管她目前暂居法国,承担着繁忙的家务,还要悉心照料孙子和孙女,但她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坚持写作,用诗歌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每创作一首诗,都会及时分享给读者和网友,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对历史的感悟和对英雄的缅怀。


曹霞老师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更体现在她对生活的态度上。作为古稀老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和坚持,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和发挥余热。她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对生活热爱的体现,也是对革命先烈精神的传承。她的坚持和付出,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和钦佩。读曹老师类似这样题材的创作,每次我都要流下心酸的泪水,因为我对历史了解的太多了,我的大伯父也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今天的太平日子和国家的强大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换来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