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与历史交织的绚烂华章一一悉读曹霞老师《七律.班昭》
文/刘生库
班昭
曹霞2025-1-12
读古谁能不识君,才华十斗聚其身。皇门解惑为师表,汉史撰文堪女神。
参政当称一朝相,留芳可馥万年春。长河漫漫东流去,如此精英鲜有人。
注:班昭(约49年—120年)字惠班,东汉著名才女,史称“班大家”,在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中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女”。汉和帝赏识其才华,令其续写《汉书》,她是中国第一位修撰正史的女史学家;又担任皇后和妃嫔们的教师,被尊称为“大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收徒授业的女教师;宫中各国进贡的珍稀物品都由她作赋纪念;邓太后临政,曾受邀参政,位同丞相。她的作品《女戒》也是经典之作。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熠熠生辉的人物,跨越千年的时光,依旧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就震撼着后世之人,班昭便是其中璀璨夺目的一位。著名律诗大家曹霞老师对巾帼奇才班昭作了糸统细致地研究后,写出了卓绝千古,声凌浮云的新作。这首七言律诗,像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班昭传奇世界的大门,引领着广大读者重新审视、品味这位古代传奇女人的一生。诗作本身有着值得深入剖析的艺术价值与情感内蕴。
开篇“读古谁能不识君,才华十斗聚其身”,起笔便以一种大气磅礴且带有强烈肯定意味的口吻,奠定了整首诗对班昭高度赞誉的基调。“读古”二字,瞬间将读者的思绪拉拽到悠悠的历史长卷之中,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而“谁能不识君”的反问,更是强调了班昭在历史上那广为人知、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说其“才华十斗聚其身”,巧妙化用了“才高八斗”的典故,却又更进一层,仿佛世间所有的才情都汇聚到了班昭一人身上,让人们还未深入了解她的事迹,已对她的才华有了一种仰望之感。
“皇门解惑为师表,汉史撰文堪女神”,这一联可谓是精准地点出了班昭人生中两大极具分量的成就。她进入皇宫,为皇后和妃嫔们解惑授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收徒授业的女教师,“为师表”三个字,庄重而神圣,彰显出她在教育领域开先河的不凡意义。而续写《汉书》一事,更是让她在史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史撰文”短短四个字,背后却是无数个日夜的笔耕不辍,是对历史严谨的考究与记录,“堪女神”是作者毫不吝啬地给予她的至高赞誉,将她在文化、史学层面的形象升华到了近乎神化的高度,却又不让人觉得突兀,因为班昭的贡献确实担得起这样的称赞。
“参政当称一朝相,留芳可馥万年春”,继续深入挖掘班昭的影响力。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女性参政本就是极为罕见之事,可班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在邓太后临政时受邀参政,并且“位同丞相”,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成就啊。“一朝相”的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她在当时政治舞台上所拥有的重要权势和发挥的关键作用。而“留芳可馥万年春”,则从时间的维度,展望了她的美名与功绩将会永世流传,那芬芳就如同春日里永不凋谢的繁花,永远在历史的花园中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长河漫漫东流去,如此精英鲜有人”作为结尾,有着一种悠远的韵味和深沉的感慨。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无数的人和事都被淹没其中,可即便如此,像班昭这般全面发展、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建树的精英人物,依旧是少之又少。这一句既回扣了开头所营造的历史大背景,又再次强调了班昭的独特与珍贵,让读者在读完诗作后,不禁对班昭生出一种深深的叹服与惋惜之情,叹服于她的惊世才华,惋惜如此奇女子在漫漫历史中太过稀少。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整首诗对仗工整,“皇门解惑为师表,汉史撰文堪女神”“参政当称一朝相,留芳可馥万年春”等联,无论是词性的对应还是意境的营造,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展现出作者扎实的诗词功底。同时,用典自然,如前文提到的化用“才高八斗”,既让诗句显得文雅,又能让熟悉典故的读者迅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再看情感表达,作者对班昭的钦佩、赞赏之情贯穿始终,却不是那种直白的、空洞的夸赞,而是通过对班昭具体事迹的提炼与诗意化表达,让这份情感有了坚实的依托,显得真挚而深沉。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极易被这种情感所感染,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了班昭的世界,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去见证她的辉煌成就。
而对于班昭这个人物本身,这首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与解读作用。在当今这个时代,虽然很多人知晓古代四大才女,但对于她们具体的贡献和生平细节或许了解并不深入。此诗以一种精炼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班昭最为突出的几个闪光点一一呈现,让更多的人能够对班昭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也让班昭所代表的那种古代女性积极进取、在困境中绽放光彩的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总之,曹霞老的这首诗,无论是从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与传播方面,都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现代读者与古代才女班昭,让那千年前的才情与风华,在当下依旧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值得反反复复品味与欣赏。
读完此诗和写完读后感,我想了许久许久。为什么曹霞老师能写出如此好的作品,是因为她是从河北平山的大山里走出来,从小受到了红色文化基因的熏陶;为什么她的诗铿锵有力,底蕴深厚,是因为她在油田教师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什么她的诗属对精工、措辞严谨,既有盛唐诗歌的意蕴,又有现代文字的质丽,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是因为近二十年铢积寸累孜孜不倦学习研究笔耕不辍的结果;为什么她的诗内容丰富、构思新颖,不事雕琢、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情感真切,是因为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把写诗当作一件公益来作,不图任何回报,不是为名利而写诗,而是为学习交流而写诗,凡此种种,不一列举。这也就是我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原本不大懂诗的人,还要研读她的诗,为诗写评跟诗而作的的原因。当然还因敬佩她的人品。她这个人格局大,心胸宽,虽然我们是网上认识的,素昧平生,迄今也未见过面,但这并未影响我对她的好感和钦佩。我不是文化人,标准的产业工人出身,说话办事都是粗犷型的,但什么事到她哪儿都不算事,你敬她一尺,她回你一丈。这也是她最可贵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