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志在驱狼寇,如梅精神耀九州——曹霞老师笔下许如梅的英雄长歌与浩气千秋

文摘   2024-12-16 20:05   河北  


女儿志在驱狼寇,如梅精神耀九州——曹霞老师笔下许如梅的英雄长歌与浩气千秋
文/刘生库

许如梅
曹霞2024-12-16
铁蹄踏碎女儿心,我岛岂容狼子侵。弃笔从戎宣党誓,别亲喋血战椰林。
几经生死梅含笑,屡受折磨钢度金。漫卷红旗九州烈,英灵堪慰舞云岑。

注:许如梅(1918—1943)海南文昌县(今文昌市)人。家庭富裕,父亲是当地知名律师,他给女儿取名如梅,希望女儿将来像梅花一样坚韧、漂亮。尽管家庭条件优渥,但是国家内忧外患,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怎能袖手旁观。1938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日寇入侵海南,她参加了琼崖抗日独立总队。1943年春,日军疯狂“扫荡”,对被围村民进行野蛮屠杀,许如梅被刺七刀,死里逃生。伤愈后,被分配到万宁县工作。后因汉奸告密被日军包围,不幸被捕,敌人把她绑在村边大榕树上,极尽酷刑,强迫她供出中共党组织的秘密,许如梅坚贞不屈,最后被残忍的折磨致死。当时,她还有个女儿,一直寄养在老乡家里。



曹霞老师这首七律,荡气回肠‌,吐韵铿锵。不仅是许如梅烈士生平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她崇高精神的深情赞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许如梅烈士的英雄事迹和不朽精神。

一、生动的叙事与深刻的抒情

诗的开头,“铁蹄踏碎女儿心”,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普通人的摧残。这里的“女儿心”不仅指女性的柔弱和温情,更象征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紧接着的“我岛岂容狼子侵”,则展现了许如梅烈士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表现出她在面对侵略时的无畏与坚强。

接下来的两句,“弃笔从戎宣党誓,别亲喋血战椰林”,通过具体的叙事,生动地描绘了许如梅烈士的英雄事迹。她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投身革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在战场上,她英勇无畏,不惧生死,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二、意象的象征与情感的渲染

诗中的意象运用得当,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常常代表着坚韧不拔和高洁的品质。许如梅烈士的名字中“如梅”,正是希望她能像梅花一样坚韧、漂亮。诗注中多次提到梅花,如“几经生死梅含笑”,不仅是对她坚韧精神的赞美,也象征她在面对生死时的从容与乐观。

“红旗”作为革命的象征,在诗中也有重要的地位。“漫卷红旗九州烈”,不仅描绘了革命的热烈景象,也象征着许如梅烈士的精神如同红旗一般,永远飘扬在后人的心中。

三、对比与夸张的艺术手法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铁蹄踏碎女儿心”与“我岛岂容狼子侵”,前者描绘了侵略者的暴行,后者则展现了民族的抵抗意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也彰显了许如梅烈士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夸张手法在诗中也得到了运用,如“屡受折磨钢度金”,形象地夸大了烈士承受折磨时的坚毅程度,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其内心的强大和对信念的坚守。

四、视角转换与情感共鸣

诗中通过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全面展现了许如梅烈士的经历和精神世界。这种视角转换,让读者能够客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沉重与英雄的光辉。同时,诗中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波动。

五、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

诗中利用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使得作品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增强了诗的历史厚重感。许如梅烈士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英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烈士的缩影。

总之,这首七律,通过对许如梅烈士生平的真实描绘和崇高精神的深情赞颂,展现了她在面对侵略时的无畏与坚强,以及在面对折磨时的坚韧与不屈。诗中运用的多种艺术手法,使得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形式上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许如梅烈士的故事,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她的精神,如同诗中所描绘的梅花,永远傲立在风霜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缅怀了烈士的英勇事迹,而且从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与勇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