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吕母》诗,悟英雄义,敬作者情
一一析评曹霞老师七律《吕母》
文/刘生库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层出不穷,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这些英雄之中,有一位女性尤为引人注目,她就是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吕母。吕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农民起义的女领袖,更是以其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曹霞老师于2025年1月3日创作的《吕母》一诗,以极其铿锵有力震撼心灵的词句书写了吕母的英雄形象,使人们得以在诗句的引领下,去深切感受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魄与不朽功绩。下面读诗:
吕母(新韵)
曹霞2025-1-3
家仇国恨聚于心,叱咤风云惊鬼神。尽散家财置兵器,大张士气号将军。
民间义众纷纷帜,刀下贪官瑟瑟魂。细数英雄千万个,揭竿红袖第一人!
注:吕母(?-18年),女,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吕是姓,古代有的地方女人没有名字,因为她是其子吕育的母亲,所以称她为吕母。她是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农民起义的女领袖。
诗的首句“家仇国恨聚于心,叱咤风云惊鬼神”,开篇便直入主题,将吕母心中深沉厚重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农民的生活日益困苦。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不切实际,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天凤元年(公元14年),由于灾荒频发,加上王莽政府的苛捐杂税,百姓生活更加苦不堪言。吕育在担任县游徽期间,因心生怜悯,没有惩罚那些缴纳不起捐税的百姓,结果被县宰定罪处死。
儿子的无辜被杀,对吕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既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儿子,又目睹了百姓在王莽暴政下的苦难生活。悲愤之余,吕母决定站出来,为儿子报仇,更为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寻求出路。
吕母本是琅琊郡海曲县一位平凡的妇人,儿子吕育在县中担任游徽,为人正直善良,却因不肯依傍县令的恶行,不肯去惩罚那些无辜的穷苦百姓,而被县令冤杀。这种飞来横祸,对于一位母亲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家仇自此深埋心底。吕母将家仇国恨汇聚一处,满腔的悲愤化作反抗的力量,她挺身而出,要在乱世中搅起风云,那气势之磅礴,竟能达到“惊鬼神”的程度。试想一介女流,在封建时代本应遵循三从四德,默默忍受命运的安排,可她却凭借着内心的坚毅,冲破世俗的枷锁,这般勇气,着实令人叹服。
“尽散家财置兵器,大张士气号将军”,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吕母起义的准备过程。吕母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成事,于是她开始秘密筹备起义。她散尽家财,开设暗堂,购买兵器,招兵买马。同时,还拿出部分钱财救济贫穷百姓,赢得了广泛的民心。这些受惠的百姓对吕母感激不尽,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反抗暴政。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吕母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起义队伍。他们开始在崮河两岸和大海之上神出鬼没地打击官兵,抗捐抗税。有时则避入海岛,四处招兵买马,扩大实力。随着起义军的声势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加入到了吕母的队伍中。天凤四年(公元17年),吕母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她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亲点兵将。随后,她亲率义军三千人围攻海曲城。经过一场激战,义军成功攻破海曲城,活捉了县宰。面对那些为县宰求情的官吏,吕母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我的儿子犯了小罪,本不该处死,但却被县宰所杀。杀人者应该偿命,又何必求情呢?”于是她当众斩杀了县宰,并拿他的首级到吕育坟前祭奠。
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吕母的声名也迅速传遍了周边地区。然而,王莽政府并未善罢甘休,他们派兵前来镇压起义军。吕母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起义军的英勇善战,多次击退官军的进攻。在海上和陆地上与官军打起了游击战,使得官军疲于奔命、损失惨重。
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吕母的队伍逐渐扩展到了一万多人。他们在海岛上开荒种地、下海捕鱼,自给自足地维持着生活。同时,他们还继续打击官军和土豪劣绅,为贫苦百姓争取生存的权利。
“民间义众纷纷帜,刀下贪官瑟瑟魂”,生动地描绘出了起义之时的宏大场面。吕母的义举得到了众多深受王莽暴政之苦的百姓的响应,大家纷纷举起旗帜,汇聚在她的麾下。这些平日里被压迫得抬不起头的百姓,在吕母的号召下,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他们团结一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面对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吕母带领着起义军毫不留情。曾经不可一世的贪官们,在吕母的刀下,吓得瑟瑟发抖,往日的嚣张气焰早已消失不见。吕母的起义军所到之处,贪官们闻风丧胆,百姓们则欢呼雀跃,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摆脱压迫的曙光。吕母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最终未能推翻王莽政权,但她的事迹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农民起义的女领袖,更是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树立了榜样。她的勇敢和坚定激发了无数贫苦百姓的反抗精神,使得反抗暴政的烽火在各地熊熊燃烧起来。在吕母起义之后不久,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以失败告终,但它们却为后来的绿林赤眉起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最终,在刘秀等人的领导下,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王莽政权,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可以说,吕母的起义为这一历史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吕母的事迹还激励着后世的无数女性勇敢地站出来反抗不公和压迫。她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拥有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诗的最后两句“细数英雄千万个,揭竿红袖第一人”,更是对吕母极高的赞誉。吕母去世后,她的部卒重返陆地,并分别参加了赤眉军等其他农民起义军。虽然吕母本人未能亲眼见证王莽政权的覆灭和汉朝的恢复,但她的精神和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女英雄,后人将吕母起义的点将台命名为“吕母崮”,并将其作为纪念地供人们缅怀和敬仰。每当人们站在吕母崮上眺望远方时,都会想起那位曾经为了正义和自由而奋斗不息的女英雄。在当今社会,吕母的事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她教会人们面对不公和压迫时要勇敢地站出来反抗;她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她还让人们看到了女性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无限可能。
总之,吕母作为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女英雄,她的生平和事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让人们铭记这位巾帼英雄的名字和她所代表的精神永远传承和发扬下去!
曹老师的整首诗从吕母的情感起始,到起义准备,再到起义场面以及最终对她历史地位的肯定,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诗人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吕母的英雄事迹融入其中,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吕母那叱咤风云的一生。吕母的故事,会因为这首诗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再次焕发光彩,让人们在感慨历史的同时,也对这位巾帼英雄肃然起敬,她的精神也必将激励世人。
值得称赞的是,创作这首《吕母》的曹霞老师,已至古稀之年,却依然怀揣着对历史、对英雄的深厚情感,旅居法国仍笔耕不辍。她以自己的满腔热忱投入到历史巾帼英雄和革命先烈系列诗的创作当中,几乎每日一首,这份坚持与执着,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曹霞老师用精湛的诗技,将吕母这样一位古代巾帼英雄的故事,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诗句娓娓道来,每一句诗都像是精心雕琢的美玉,既精准地捕捉到了吕母事迹的关键节点,又巧妙地营造出了磅礴的气势和深厚的情感氛围,足见其诗歌创作功底之深厚,文字驾驭能力之高超。
她还不辞辛劳地把这些饱含心血的诗作及时发到群里,与亲朋好友分享,这不仅仅是在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更是在传递一种对英雄的崇敬、对历史的铭记,希望通过这些诗篇,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些曾在岁月中熠熠生辉的英雄人物,让英雄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曹霞老师这般精神,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去探寻历史、感悟英雄的道路,也激励人们珍视当下,传承先辈精神火炬,奋勇向前。她的诗作与她的精神,都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相信在她的持续创作下,会有更多英雄的故事以诗意的方式走进我们的心中,成为滋养我们心灵、鼓舞前行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