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海巾帼的传奇画卷 一一略评曹霞老师七律李清照

文摘   2025-01-15 19:57   河北  


词海巾帼的传奇画卷

 一一略评曹霞老师七律李清照

文/刘生库


在华夏诗词星空里,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璀璨星辰。其词作造诣非凡,情感动人,为文学宝库留下无价瑰宝。李清照风格婉约细腻,早期描绘闺中生活与自然景致,灵动清新。如《如梦令》,寥寥数语就将少女的活泼天真展现得淋漓尽致。靖康之变后,她词风转向深沉。《声声慢》开篇十四叠字,将国破家亡后的孤寂愁苦倾泻而出,对情感的精准把握令人拍案叫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冲破传统束缚,以词抒怀,既有《一剪梅》中对爱情的细腻表达,又有《夏日绝句》里“生当作人杰”的豪迈,借古讽今,展现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李清照以绝世才情在词坛独树一帜,用坚韧灵魂绽放女性光芒。她的诗词经典永恒,精神激励后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这样一位诗词女神,要用一首诗写出她传奇的人生和诗作功绩,何等之难呀!但就有一位诗人仅用一首七律描绘出李清照跌宕起伏而又充满诗意的一生,她就是曹霞老师。下面就好好欣赏一下她的杰作:


李清照

曹霞2025-1-15

家氛自幼染身心,漱玉声清传到今。暮日争舟如梦令,东篱把酒醉花阴。

词携婉约柔情派,诗放铿锵爱国音。纵使一生多跌宕,不曾辍笔断鸣吟。


注: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苏轼的学生,自幼耳闻目染,受浓厚的文学氛围熏陶。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如梦令》《醉花阴》均为她的词牌名。     


诗的开篇“家氛自幼染身心,漱玉声清传到今”,短短两句便精准地勾勒出李清照的成长背景及其文学影响力的深远。“家氛自幼染身心”一句,展示了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家庭环境对李清照的深刻塑造。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作为苏轼的学生,家中必然弥漫着浓厚的文学气息。这种氛围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年幼的李清照,使她在文学的沃土里生根发芽。李清照前期的词作风格清新明丽,这与她优渥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欢快活泼的笔触,跳跃着少女出游时的无忧无虑,恰似春日繁花在微风轻拂下散发的清新甜美气息,正是她年少纯真岁月的生动写照 。而“漱玉声清传到今”中的“漱玉”一词,既指代李清照的《漱玉词》,又仿佛让人听到从历史深处传来的清脆悦耳的诗词之声。这声音穿越时空的界限,一直萦绕在人们耳畔,表明她的作品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暮日争舟如梦令,东篱把酒醉花阴”,这两句巧妙地嵌入了李清照的两首著名词牌名《如梦令》和《醉花阴》,并且描绘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暮日争舟”使人联想到《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快场景,也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的写照,充满了灵动与活力。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用文字记录下这些闺阁生活中的点滴情愫,将青春的俏皮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东篱把酒醉花阴”则勾勒出一幅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沉醉于秋意之中的画面,体现出李清照在诗词创作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在《醉花阴》里,她用“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的词句,将相思之苦、寂寞之情展现得入木三分。词人把自己在思念中的憔悴与菊花相比,尽显思念之深、痛苦之切,如最轻柔的笔触描绘出晨露滑落花瓣的瞬间,满是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珍惜。


 
“词携婉约柔情派,诗放铿锵爱国音”,这是对李清照作品风格的高度概括。李清照作为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词作以柔美、细腻、含蓄著称。除了前文所述,她在《点绛唇·蹴罢秋千》里,从少女“慵整纤纤手”的慵懒,到“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羞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精美的工笔画,细腻地勾勒出少女复杂而纯真的心理,展现出生活最本真、最美好的部分,充满了生活情趣。然而,她的诗却有着不同的风貌,在国破家亡之际,她也发出了铿锵的爱国之声。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豪迈的气概展现出她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担当与情怀,打破了人们对她只是一味婉约柔弱的刻板印象。

 


“纵使一生多跌宕,不曾辍笔断鸣吟”,这两句是对李清照一生的总结。命运的转折如同一场暴风雨,吹散了前期的阳光明媚,也改变了她词风的色调。后期的词仿佛秋夜的雨,带着浓重的哀愁和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夫死流寓的苦难如沉重的阴影笼罩着她的生活,也深深浸透在她的词作之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简单的一句话却像沉甸甸的石块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读者心中泛起无尽的悲哀。这悲哀不是直白的呼喊,而是如泣如诉的低吟,蕴含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离乱的悲苦。“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词人望着远去的征鸿,心中的思念和愁绪如同乱麻,难以梳理,却只能默默承受,孤寂和无助就像深秋的荒草,蔓延在字里行间。即便描写爱情,也多了几分沧桑。曾经的甜蜜化为刺痛心房的回忆,往昔爱情词中的美好,在经历生活磨难后,变成了对过往的深切缅怀与追忆,是一种带着伤痕的美。


 
曹霞老师的这首诗不仅在内容上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李清照的一生,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一方面,诗人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将李清照的词作巧妙地融入诗句之中,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在结构和用词上十分讲究。从整体结构上看,层层递进,由李清照的成长到家国情怀,最后到对其一生的总结,逻辑清晰。用词方面,如“染”“传”“争”“放”“辍”等字,生动而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来看,这首诗也反映出女性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清照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作品和她的经历为后世女性树立了榜样。作为女性的曹霞老师以诗赞美女词人李清照,也是在肯定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价值。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背景下,李清照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脱颖而出,并且创作出不朽的作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也是女性文化力量的彰显。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李清照这位伟大词人的一次致敬,更是一首融合了文学、历史、文化内涵的佳作。它让更多读者重新走进李清照的世界,感受她充满诗意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中国文学的宝库中,女性文学的光辉同样不可忽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