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勇赴烽火路,诗人妙笔铸史歌——英雄与诗意的不朽交响
文/刘生库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事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英雄,是时代的脊梁,他们以热血和生命谱写壮丽篇章,其精神跨越时空,成为不朽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正义、为理想奋勇拼搏。当我们翻开历史的厚重书页,孙兰英这位巾帼英雄的故事便如同一束耀眼的光,夺目而震撼。她以柔弱之躯,扛起了革命的重任,在那个动荡不安、风雨如晦的年代,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坚定不移地屹立于革命的前沿阵地。面对反动势力的威压,毫无惧色,在学生运动的汹涌浪潮里,以无畏的呐喊和果敢的行动,冲破黑暗的枷锁。易门的土地上,即便敌强我弱,她毅然决然地领导起义,组建游击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被俘之后,残酷的刑罚、诱人的劝降,都无法动摇她钢铁般的信念。她以二十岁的青春芳华,诠释了英勇无畏的真谛,用热血铸就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其伟大的精神力量,足以穿越时空,震撼每一个后来者的心灵。诗人曹霞老以其生花妙笔,将孙兰英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凝练于七言八句之中,宛如奏响了一曲激昂的英雄赞歌,让我们得以在诗歌的世界里,深切感受那段波澜壮阔岁月中英雄的风采与魅力,领略诗人对英雄的崇敬与追思,以及所蕴含的深邃情感与高超艺术造诣。
孙兰英
曹霞2024-12-22
春城有女胜儿郎,花绽花消总是香。革命从来打前阵,读书自幼爱丹娘。
何堪国土几多破,不惧人生二十殇。感慨英雄欲参拜,比肩接踵小街乡。
注:孙兰英(1927—1948)女,原名施佩英,云南省昆明市人。孙兰英自幼好学上进,以优良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附中后,阅读了许多革命书刊,她最喜欢读的是《丹娘》这本书,投身于革命,参加学生运动,她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1948年她被地下党派到易门工作,为易门地下党负责人。11月,尚定乡发生了马帮事件,被迫起义,她主动带领起义队伍,成立了一支游击队,但因力量悬殊,不幸被俘,后慷慨就义,年仅20岁。解放后,她的纪念馆建在滇中腹地小街乡。
下面谈谈自己几点学习体会:
一、起笔不凡,人物凸显
首联“春城有女胜儿郎,花绽花消总是香”,起势豪迈且意象生动。“春城”明确了地域,“有女胜儿郎”直白而有力地塑造出孙兰英非凡的形象,超越了传统女性的柔弱定位,一个英姿飒爽、果敢坚毅的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把她的一生喻为花的开谢,“花绽”描绘出她在青春岁月里积极投身革命,于学生运动中崭露头角,在传播进步思想时活力四溢的状态,仿佛一朵盛开的鲜花,绚烂而夺目;“花消总是香”则表明即使她英勇牺牲,生命之火熄灭,但她的精神如同花香,持久地弥漫在世间,永不消散。这种以花喻人的手法,既展现了她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又巧妙地暗示了其精神的不朽,为全诗奠定了悲壮而崇敬的基调。
二、承转自然,事迹铺陈
颔联“革命从来打前阵,读书自幼爱丹娘”,承接首联,进一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革命从来打前阵”生动地展现了孙兰英在革命浪潮中的勇猛姿态。例如,在昆明的学生运动中,面对反动军警的威胁,她总是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端,高呼口号,散发传单,以无畏的勇气与反动势力对峙。她积极组织同学罢课,为争取民主权利不懈努力,成为学生运动中的核心人物。“读书自幼爱丹娘”则揭示了她革命思想的启蒙源泉。《丹娘》书中所描述的苏联女英雄丹娘在卫国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深深触动了孙兰英。她从丹娘身上汲取了力量,渴望像丹娘一样为正义和自由而战。这使得她在面对革命困境时,更具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颈联“何堪国土几多破,不惧人生二十殇”,情感由对人物事迹的叙述转为对国家命运的悲叹和对英雄牺牲的痛惜。“何堪国土几多破”一句,如洪钟大吕,敲响了对那个国土沦陷、山河破碎时代的深沉哀号。当时的中国,遭受着外敌侵略,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孙兰英目睹这一切,内心的悲愤转化为革命的动力。“不惧人生二十殇”则将视角聚焦于她年仅二十岁便慷慨赴死的壮烈。在易门的革命斗争中,她所领导的游击队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顽强抵抗。当被俘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坚守革命秘密,毫不畏惧死亡的威胁。她在狱中高呼革命口号,以坚定的信念蔑视敌人的残暴,最终英勇就义,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
三、收束有力,余韵悠长
尾联“感慨英雄欲参拜,比肩接踵小街乡”,诗人在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之情时,也侧面反映出孙兰英的影响力。“感慨英雄欲参拜”直白地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孙兰英的敬重、钦佩与追思。她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吸引着后人去敬仰。“比肩接踵小街乡”描绘出孙兰英纪念馆所在的小街乡人流如织的参拜场景。这里不仅有当地百姓,还有来自各地的人们,他们怀着崇敬之心前来缅怀英雄。这一场景暗示着孙兰英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她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她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承和弘扬英雄主义精神。
四、艺术特色,相得益彰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颔联和颈联的对仗,“革命”对“读书”,“何堪”对“不惧”等,词性相对,结构严谨,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优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同时,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以花开花落比喻孙兰英的生命历程是比喻手法的精妙运用;而将孙兰英的女子身份与她的英雄壮举对比,以及个人短暂生命与国家大义对比,都更加鲜明地突出了人物形象和诗歌主题。此外,诗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内涵,每一个字词都经过精心锤炼,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使整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诗人才华横溢,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对英雄的礼赞。其思想境界深邃高远,仿若星辰,在文学的苍穹中熠熠生辉。从对孙兰英事迹的精心选材,到情感的细腻铺陈,无不彰显出诗人敏锐的洞察力与卓越的创作力。诗人以诗为媒,穿越时空的藩篱,将英雄的精神重铸于字里行间,使读者得以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文字凝练而富有张力,恰似劲弩,每一发都直击人心深处。在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中,又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出诗人胸怀天下的大格局与大境界,以如椽巨笔,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蒙尘,让崇高的精神世代传承。
总体而言,这首七律通过对孙兰英英雄事迹的生动描绘和深刻缅怀,展现出英雄的伟大形象和崇高精神,在立意、形象塑造、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均表现出色,是一首缅怀英雄的佳作,它让读者在感受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