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里春秋,冼夫人的英雄赞歌一一敬读曹霞老师七律冼夫人
文/刘生库
这段时间,旅居法国的律诗名家曹霞老师,持续创作历史巾帼英雄和革命先烈系列诗,计划要完成百首创作,目前已近30首。这在全国诗人中也是十分罕见的。这类题材的诗是真正的实写,其难度相当高。之一,事迹取舍难。巾帼英雄和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往往丰富而繁杂,且版本较多,如冼夫人一生历经三朝,在不同时期都有卓越贡献,要在短短七律的有限篇幅内选取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精神的事迹进行创作并非易事,需要精准提炼,否则很易使诗作内容庞杂或重点不突出。之二,情感表达难。这类主题的诗作既要表达对英雄先烈的崇敬、赞美之情,又要展现其英勇事迹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同时还要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如何在格律的限制下将这些复杂而强烈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融入诗句中,是对创作者情感把控和文字驾驭能力的极大挑战。之三,格律遵循难。七律诗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而在创作中,既要遵循格律,又不能因格律束缚而使诗句生硬、牵强,需在格律与内容、情感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这对于创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技巧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清醒的政治头脑,没有扎实的诗词功力和驾驭文字的技巧,没有极大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没有矢志不渝地毅力和饱满的写作热情,别说百首即使几首也极为不易。当然前提是要在数量的基础上保持质量,经得起历史的评判。像曹霞老师这样的诗,不阅读、不收存、不分享,实在可惜。下面看看曹老师今天的新作。
冼夫人(新韵)
曹霞3025-1-4
生来得益好家风,练就文韬武略功。跃马穿山息叛乱,弯弓射月为和平。
旧朝更替初心稳,新世逢临慧眼明。百姓至今恩有报,焚香跪庙祭英灵。
注:冼夫人(512─602)名叫冼英,高凉郡(今广东西南部一带)壮族人。她一生经历了梁、陈、隋朝三个朝代,曾被称为冼夫人、岭南圣母和谯国夫人。她家世代都是俚人首领,从童年起,她便跟随父亲和哥哥学习武术并管理手下。后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佐冯宝平息广东地区汉越冲突,并招引海南岛各族部落归附梁朝。丈夫去世后,她曾几次带头平定叛乱,被南越族尊为"圣母"。后来,杨坚灭陈建隋,为了避免战争,她派人迎隋师入广州,被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的一生一直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叛乱和分裂,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冼夫人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射月,指晚上灭敌。
在历史的长河中,巾帼英雄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冼夫人无疑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颗。曹霞老师所作的《冼夫人(新韵)》一诗,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将冼夫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其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且深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们得以跨越时空,去领略这位传奇女性的非凡魅力。
诗的首联“生来得益好家风,练就文韬武略功”,开篇便点明冼夫人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其后续的作为埋下伏笔。冼夫人出身于世代都是俚人首领的家庭,这样的家风熏陶,使得她自幼便跟随父亲和哥哥学习武术、管理手下,练就了一身非凡本领。据记载,年少时的冼夫人,就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果敢与聪慧。在俚人部落的日常训练中,她总是第一个到达场地,不畏炎炎烈日,不惧凛凛寒风,一招一式都认真揣摩,力求做到最好。哪怕是面对比自己高大强壮许多的对手,她也毫不畏惧,凭借着灵活的身姿和巧妙的招式,屡屡在比试中取胜。
有一次,部落附近出现了一伙山贼,时常骚扰百姓,抢夺财物。冼夫人听闻后,主动请缨,带领着一帮年轻的族人,设下巧妙的计谋。她先是派人佯装成运送物资的商队,引山贼上钩,待山贼们进入包围圈后,她一马当先,手持利刃,如神兵天降般冲入敌阵。在她的带领下,族人个个奋勇杀敌,山贼们被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经此一役,冼夫人的英勇之名在部落中传开,大家都对这个年少的女孩刮目相看,而这也如同那三国时期的孙尚香,生于江东世家,在父兄的影响下,不仅精通武艺,更是有着不让须眉的气魄,能在关键时刻协助家族稳定局势。冼夫人也是如此,良好的家风成为她踏上英雄之路的基石,这一句诗,营造出一种传承有序、底蕴深厚的意境,让人们看到英雄的成长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家庭渊源,也为全诗定下了赞颂其不凡人生的基调。
颔联“跃马穿山息叛乱,弯弓射月为和平”,两句将冼夫人英勇豪迈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想当年,在岭南大地,叛乱时有发生,局势动荡不安,强大的叛军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逃离家园。冼夫人得知后,心急如焚,当即跨上战马,召集起自己的亲信部队,日夜兼程奔赴叛乱之地。一路上,山川险阻,道路崎岖,但冼夫人毫不退缩,带领将士们穿山越岭,风餐露宿,终于赶到了叛军盘踞之处。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冼夫人毫无惧色,在阵前振臂高呼,鼓舞士气,然后弯弓搭箭,瞄准敌方首领,利箭如流星般射出,瞬间射中了叛军首领的臂膀,敌军顿时阵脚大乱。冼夫人趁此机会,率领将士们冲入敌阵,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她身先士卒,手中的宝剑上下翻飞,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在她的英勇指挥下,这场叛乱最终被平息,岭南大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这就如同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壮举,同样是巾帼不让须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以武力捍卫家国安宁。冼夫人此举,在诗中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却又充满正义与使命感的意境,仿佛那马蹄声、弓弦声就在耳边回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她为和平所付出的努力,也凸显出她在维护地区稳定上的关键作用。
颈联“旧朝更替初心稳,新世逢临慧眼明”,进一步展现冼夫人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睿智与坚守。历经梁、陈、隋三个朝代的更迭,多少人在这乱世中迷失方向,可冼夫人始终坚守着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叛乱和分裂的初心。在丈夫冯宝去世后,岭南地区局势一度陷入动荡,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妄图割据一方。冼夫人强忍悲痛,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在岭南的威望和影响力,迅速稳定住局面。她先是召集各部落首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调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大家放下纷争,共同守护岭南的和平。而后,面对杨坚灭陈建隋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她深知隋朝统一乃是大势所趋,若强行抵抗,只会让岭南百姓陷入战火之中。于是,她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天下大势,为避免战争生灵涂炭,果断派人迎隋师入广州。在迎隋师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内部有人对隋朝心存疑虑,担心会失去自身的权益,甚至有人暗中谋划阻止。冼夫人逐个耐心劝说,讲述隋朝的政策和对岭南地区的善意,化解了众人的顾虑。这好比文成公主入藏,以长远的目光和对和平的向往,促成民族间的友好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的团结稳定贡献力量。此联营造出一种在历史洪流中坚定从容、高瞻远瞩的意境,彰显出冼夫人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大义的深刻领悟,也让人们看到她在时代变迁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尾联“百姓至今恩有报,焚香跪庙祭英灵”,诗人把笔触落在了后世百姓对冼夫人的感恩与缅怀之上。岁月悠悠,冼夫人的功绩却永远铭刻在百姓心中。在岭南的各个村落,每到特定的时节,百姓们都会自发地聚集到冼夫人庙前。老人们会带着家中的晚辈,讲述冼夫人的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这位守护过他们的英雄。人们会精心准备祭品,摆放在庙宇的案前,然后焚香跪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冼夫人在天之灵继续庇佑岭南这片土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康。就像妈祖林默娘,一生济世救人,死后被沿海百姓尊为海神,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供奉与敬仰。这一句营造出庄重肃穆又饱含深情的意境,体现出冼夫人在民间的崇高威望,更反映出她的精神跨越时空,在人们心中种下了崇敬与感恩的种子,对传承和弘扬爱国、护民等优秀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纪念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功绩,后人在高州市南塘镇安涌村修建了亚洲最大冼夫人纪念馆。2015年1月14日(农历十一月廿四),是冼夫人诞辰纪念日。位于高州市南塘镇安涌村的高州市冼夫人纪念馆举行纪念冼太夫人诞辰暨冼太殿落成开光庆典。高州冼夫人纪念馆占地1680平方米,纪念馆高度23.99米,冼夫人像9.99米。据南方日报称,高州冼夫人纪念馆是世界最大冼夫人纪念馆。目前,全球建有纪念冼夫人的冼太庙2000多座,每年农历十一月廿四日的冼太诞,各地凡有冼太庙处,都会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
整首诗从结构上来看,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首联巧妙引入,让读者对冼夫人的成长背景有了清晰认知,为后续的英雄事迹铺垫得当;颔联以生动的画面展现其英勇征战,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的场景之中;颈联则笔锋一转,凸显出冼夫人在历史变革中的智慧与担当,使人对她的敬佩之情又添几分;尾联收束全诗,将视角拉到当下百姓的感恩缅怀,余韵悠长,令人不禁沉浸在对冼夫人的深深追思之中。
从语言表达上,用词精准且富有表现力,每一句都经过了精心雕琢却又毫无雕琢之痕,以简洁明快的文字勾勒出冼夫人波澜壮阔的一生,让这位巾帼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韵律方面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朗朗上口,易于传颂,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冼夫人的赞歌,更是一件文学艺术的佳作,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长久流传,让更多的人知晓冼夫人的伟大事迹,领略到巾帼英雄的独特风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家国大义贡献力量,其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着实不可估量。
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英雄的故事永不落幕,让英雄的精神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