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霞老师《七律.王昭君》中探寻:大漠风沙里的倾世容颜与家国担当

文摘   2025-01-17 21:10   河北  

从曹霞老师《七律.王昭君》中探寻:大漠风沙里的倾世容颜与家国担当

文/刘生库


在历史悠悠的记忆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女子,她的存在宛如春日里的第一缕暖阳,直直照进人们心底。她就是王昭君,一个名字背后藏着无数动人故事的传奇人物。人们谈及她,脑海中不由自主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广袤无垠的大漠黄沙漫天,一位女子骑着骏马,怀抱琵琶,毅然前行。她的背影,带着别样的坚毅,却又隐隐透着几丝惹人怜惜的哀愁。她的美貌,恰似一泓清泉,不仅润泽了汉宫的每一个角落,更跨越了民族的重重壁垒;她的抉择,宛如一阵春风,不仅吹绿了个人命运的荒芜之地,更催生了胡汉两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盎然生机。今天,曹霞老师创作的七律《王昭君》,就像一把匠心独运的精巧钥匙,轻轻一转,打开了一扇全新解读昭君的大门,在优美的诗韵里,重新探寻她波澜壮阔又饱含至情至性的一生。下面品读这首刻画细腻,蕴含深远,令人爱不忍释的七律。


王昭君

曹霞2025-1-17

回望长安泪两行,风沙漫卷路茫茫。一朝受命成孤雁,万古投身在远疆。

出塞知迎胡汉睦,和亲得赚水云祥。至今墓冢高高耸,四季青葱松柏香。


 注: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20),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出塞和亲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她和她的子女们为胡汉两族人民的和睦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这首关于王昭君的七律,宛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桥梁,一端是王昭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传奇,另一端是诗人满怀敬意与才情的灵魂。诗作突破常规,深入昭君世界,领略她的绝美风姿与伟大情怀。

诗的开篇“回望长安泪两行,风沙漫卷路茫茫”,恰似拉开了一场历史剧的大幕。长安,王昭君少女时代的舞台,承载着她的欢笑与梦想。可当和亲的诏令下达,她不得不转身告别。泪水滑落,那是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对未知命运的恐惧。“风沙漫卷路茫茫”,不只是塞外恶劣环境的写照,更是命运为她铺设的未知征途。就像宇航员首次登陆陌生星球,昭君踏入大漠,孤独与迷茫如影随形。

 


王昭君的美,据说有着“落雁”之姿。她出塞途中,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弹奏出如泣如诉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马上这位美丽女子,竟忘记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此刻,她回望长安,泪眼中的不舍与哀伤,更为她的容颜添了一抹楚楚动人的韵致。

 


颔联“一朝受命成孤雁,万古投身在远疆”,将王昭君命运的转折展现得惊心动魄。“一朝受命”,背后藏着宫廷的权谋与无奈。就这样,她如孤雁般,告别熟悉的一切,飞向遥远的塞外。与现代为理想奔赴异国他乡的创业者不同,昭君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却肩负起民族和平的重任。她这一去,将一生扎根远疆。

 


王昭君出身平民,天生丽质,被选入宫中。然而,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被丑化画像,无缘君面。直到和亲之时,元帝才惊觉她的倾国之色,却已追悔莫及。这份不随波逐流的骨气,与她的美貌相互映衬,更显动人。

颈联“出塞知迎胡汉睦,和亲得赚水云祥”,从个人命运扩展到民族的宏大叙事。在古代,民族冲突不断,战争频仍,生灵涂炭。昭君深知,她迈出的每一步,都关乎胡汉两族的兴衰。她的和亲,带来长久的和平。“水云祥”描绘出和平盛世的美好画面。

 


昭君出塞后,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教匈奴妇女纺织、耕种,促进了民族融合。她的美,不再局限于外表,更体现在她为民族和睦所做的贡献中,成为一种大爱之美。

尾联“至今墓冢高高耸,四季青葱松柏香”,镜头从历史拉回现实中的昭君墓。这座墓是精神的灯塔,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松柏环绕,守护着昭君的英魂。在当今社会,许多历史遗迹成为缅怀过去、传承精神的载体,昭君墓亦如此。

 


王昭君的故事,千古流传,她的美貌与大义,永远被人铭记。曹霞老师这首诗,情思深䆳,文字劲爆,让人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进一步加深认识王昭君,感受她穿越时空的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