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诗心不老——曹霞老师《七律轱辘"经年一醉为谁狂"》组诗评析

文摘   2025-02-02 18:31   河北  


醉里挑灯看剑,诗心不老——曹霞老师《七律轱辘"经年一醉为谁狂"》组诗评析

文/刘生库


如果我写诗,就不能只写诗,因为诗是情感的流露,是心灵的低语,是灵魂的舞蹈。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与思想的交织,是生活与自然的对话。下面赏读曹霞老师的一组轱辘七律。


七律.轱辘“经年一醉为谁狂”

曹霞



经年一醉为谁狂,拟在诗林嗅韵香。

倚柳听莺不疲倦,拈词酌句费思量。

拿云曾做槐安梦,挂角终成孩子王。

暂把痴心稳天外,落霞叠影再徜徉。


二 

何事匆匆来去忙,经年一醉为谁狂。

几箱教案凝心血,三尺讲台雕栋梁。

吐尽蚕丝鬓虽老,引来蝶羽梦尤香。

卸肩依旧常牵挂,料定今生情未央。


三 

满窗金色正斜阳,放马南山未系缰。

抱卷三思因此瘦,经年一醉为谁狂。

余生不许童心泯,信步只期诗路长。

逐梦浑然忘冬夏,朋俦笑我是憨娘。


四 

处暑蝉鸣声自长,倚窗风透几丝
凉。


书山掩尽沧桑路,汗水洗清脂粉香。

炼字三更因月好,经年一醉为谁狂。

人生苦短勤来补,学海无涯不改航。


 五

劳心数载未彷徨,检点诗瓢头敢扬。

七律估多三百首,五言算少两千行。

春来喜伴雏莺唱,南去愿随征雁忙。

问过天公许增寿,经年一醉为谁狂!


曹霞老师的这组轱轳七律,以"经年一醉为谁狂"为轴心,在回环往复中铺展开一幅绚烂的精神画卷。这醉,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诗,醉于三尺讲台,醉于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


一、诗林中的精神独舞


在首章"倚柳听莺不疲倦"的闲适中,诗人构建了一个自足的诗意世界。柳丝与莺啼的古典意象被赋予现代性解构——"听"的不仅是自然天籁,更是文字跃动的韵律;"倚"的不止是具象的柳树,更是千年诗脉的支撑。她以"拈词酌句费思量"的工匠精神,将槐安梦的虚无缥缈与孩子王的朴实天真熔铸成独特的诗歌质地。这种反差像晚唐李商隐的朦胧与杜甫的沉郁交织,在"拿云"的豪情与"挂角"的谦卑间形成张力,使诗句如敦煌飞天般在虚实间游弋。


"落霞叠影再徜徉"的结句,暗合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却以叠影的复调式呈现,暗示着诗歌创作中意象的层叠与重生。这种对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化,让古典诗学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妙如敦煌壁画经变图中佛经故事的现世演绎。



二、讲台上的烛照长明


第二章将笔锋转向教育现场,"几箱教案凝心血"的具象书写,让人想起孔子"韦编三绝"的执着。三尺讲台化作精神祭坛,粉笔灰是飘散的香灰,学生的目光是供奉的烛火。在"吐尽蚕丝鬓虽老"的悲壮中,诗人以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典故为底色,却点染出"蝶羽翩跹"的希望之光。这种牺牲与重生的辩证,好比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佛陀舍身饲虎的图景,在血色的悲悯中开出金色的莲花。


"汗水洗清脂粉香"堪称诗眼,将女性知识分子的精神蜕变具象为身体叙事。汗水的咸涩与脂粉的甜腻在此消解对立,展现出超越性别的智性光芒。这让人想起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的豪气,却又多了几分现代女性的从容——不是与男性世界的对抗,而是对精神高地的独自攀登。



三、斜阳里的生命突围


第三章"满窗金色正斜阳"的壮美,承接刘禹锡"莫道桑榆晚"的豁达,却在"放马南山未系缰"的奔放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诗人将退休生活转化为精神放牧,南山既是陶渊明的归隐地,更是诗歌原野的象征。"抱卷三思因此瘦"的苦吟,与贾岛"两句三年得"的执着遥相呼应,但"信步只期诗路长"的从容,又展现出历经沧桑后的通达。这种苦与乐的辩证,又似敦煌月牙泉在沙漠中的永恒涌动。


"朋俦笑我是憨娘"的自嘲,暗藏庄子"大智若愚"的智慧。在世人眼中的痴傻,实则是守护童真的铠甲。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与八大山人笔下翻白眼的游鱼异曲同工,都是对世俗价值的温柔反抗。



四、时光褶皱中的永恒追寻


第四章蝉鸣与秋凉的意象并置,构建出存在主义式的生命焦虑。"书山掩尽沧桑路"的苍茫,令人想起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慨叹,但"学海无涯不改航"的誓言,又展现出精卫填海般的悲壮。诗人将个体生命置于时空长河,在"炼字三更因月好"的细节中,我们看见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式的微观叙事——每个推敲的深夜,都是对抗遗忘的仪式。


末章"七律估多三百首"的数据化表达,看似消解诗意,实则是以实证精神对抗虚无。数字的累积成为丈量生命厚度的标尺,像敦煌藏经洞中层层叠叠的经卷,在数量中见证质量的飞跃。"春伴雏莺"与"秋随征雁"的四季轮回,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思,在时空流转中寻找永恒的诗意。


这组轱辘体诗作,恰似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在回环往复中升腾起精神的虹霓。每个"经年一醉为谁狂"的设问,都是向虚空投掷的梭子,在时光织机上编织出锦绣华章。曹霞老师以诗为舟,载着教育的火种、文学的梦想、生命的感悟,在历史长河中划出永恒的涟漪。这醉,是饮尽沧桑后的回甘,是穿越迷雾后的澄明,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血脉的当代延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