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感染“登革热”的经历,表示“很痛苦”“简直劫后余生”:
消失了三周,回来开工几天,感觉总算是活过来了。做了四十年广东人,差点被蚊子送走,登革热听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自己会中招...
图源网络
已有国家死亡病例超5000例
据广东疾控最新披露,2024年第42周(10月14日至10月20日),全省新增报告2029例登革热病例。截至目前,2024年未报告死亡病例。
图源网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登革热病毒感染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等伊蚊属昆虫进行传播。由于感染者会剧烈疼痛,故又被称为“断骨热”。
登革热病毒
分类
抗原性
传播媒介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5-8天。
典型症状
发热:起病迅速,伴有畏寒或寒战,高热,24-36小时内体温升高达39-40℃。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痛、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其他:约1/4的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是常见表现。
分型: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登革热可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其中,重型登革热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等症状,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小时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重型登革热还可进一步分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测
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和尿常规等。在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通常会减少,发病第2天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可低至2×109/L。同时,中性粒细胞也会减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此外,部分病例还可能出现蛋白尿和红细胞尿。这些常规检查可以为登革热的诊断提供初步线索。
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是登革热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IgM抗体捕捉ELISA法等。
补体结合试验: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32时,有诊断意义。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单份血清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280时,有诊断意义。
双份血清检测:对于疑似登革热患者,可以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如果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可以确诊为登革热。
IgM抗体捕捉ELISA法:该方法用于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将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种于乳鼠脑内或C6/36细胞系,通过细胞培养来分离病毒。如果能够从患者样本中分离到登革病毒,则可以确诊为登革热。然而,病毒分离耗时长,需要数天时间,不适于快速诊断。
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是另一种快速、准确的登革热诊断方法。常用的核酸检测方法包括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这些方法可以在患者样本中检测到登革病毒的核酸,从而确诊为登革热。
核酸检测的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且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核酸检测容易因污染而产生假阳性结果,因此要求严格分区操作。
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登革热诊断方法,尤其是NS1抗原检测。NS1抗原是登革热病毒感染后早期产生的抗原之一,可以在发病后1天内检测到。常用的NS1抗原检测方法包括ELISA方法和快速检测试剂等。这些方法可以在几十分钟到数小时内完成检测,非常适于现场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NS1抗原检测方法目前尚不能分型,且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登革热诊断。因此,在必要时需要采集第二份标本进行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以进行确诊或排除诊断。
二次感染重症风险大大增加
高热:突发高烧(40°C以上) 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 三红:面红、颈红、胸红 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检验人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检验医学网全国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与大咖对话,分享经验和见解!因微信群超过200人后无法扫码进群,大家可以添加检验医学网编辑个人微信,编辑将邀请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