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感染终身携带!鉴别这种传染病,关键在于...

健康   2024-11-15 15:18   山东  


作者:栗瑶  崔小龙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是原发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所致的一种主要临床综合征,其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肝脾肿大,好发于儿童,典型外周血特征为淋巴细胞和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加。


但是,在日常中由于导致儿童发热及咽峡炎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很难直接联想到EBV感染导致的IM。


现报道两例因发现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帮助临床确诊IM的病例,并总结相关经验。


案例经过



·

案例一

患儿男,11岁,5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7℃,伴咽痛、鼻塞,家长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效果欠佳,遂于8月16日就诊于我院儿科门诊。

化验血细胞分析示:白细胞 12.13×109/L、血小板 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 65%、淋巴细胞绝对值 7.89×109/L,报警提示“异淋?”,散点图可见淋巴细胞“一飞冲天”现象,提示异淋的存在
 
 
由于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报警异淋均触碰复检规则,故制备血涂片,镜下可观察到血小板聚集及大量反应性淋巴细胞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及症状,立刻重新采集EDTA抗凝紫管及枸橼酸钠抗凝蓝管复查血小板,同时联系临床医生告知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建议给患儿检测EB病毒。重新抽血后,血细胞分析结果报告:白细胞 11.6×109/L、血小板 171×109/L、正常淋巴细胞 30%、反应性淋巴细胞 21%。体格检查:T 38.2℃,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I°肿大,伴脓苔。临床医生初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收治入院。

住院后,完善EBV抗体检测,结果:EB VCA-IgM(+)、EB EA-IgG(±)。双侧颈部淋巴结彩超:双侧腮腺内淋巴结肿大,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反应性增生,传单可能。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予以阿昔洛韦抗病毒、头孢呋辛纳抗感染、退热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过程中复查,实验室结果变化见下表:


患儿经治疗后,白细胞及反应性淋巴细胞明显降低,肝功好转,感染基本控制。咽痛、鼻塞等症状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扁桃体由II°肿大转为I°肿大,咽部仍充血,嘱患者继续当前抗病毒、抗炎治疗后予以出院。


案例二


患儿男,12岁,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最高体温达39.2℃,伴咽痛、鼻塞、头痛,于9月13日就诊于外院,初步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完善胸片提示支气管炎,给予对症治疗,效果欠佳,遂于9月17日就诊于我院儿科门诊。体格检查:扁桃体II°肿大,双侧可见数枚化脓性白点。临床医生初步诊断支原体感染及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并收治入院。

住院后完善血细胞分析:白细胞 10.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 59.8%、淋巴细胞绝对值 6.41×109/L,报警提示“原始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散点图提示淋巴细胞异常


推片镜检后可见反映性淋巴细胞16%,发出镜检报告并联系临床给患儿检测EB病毒。


化验结果:EB VCA-IgM(±)、LDH 446U/L、CRP 19.39mg/L。PCT 0.194mg/L、SAA 77.97mg/L。双侧颈部淋巴结彩超:双侧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考虑炎性。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予以阿昔洛韦抗病毒、头孢噻肟钠抗感染等治疗。治疗过程中复查,实验室结果变化见下表:


患儿经治疗后,白细胞及反应性淋巴细胞较前降低,肝功好转,感染基本控制。咽痛、鼻塞、头痛等症状消失,扁桃体II°肿大,咽部仍充血,未见化脓点,嘱患者继续当前抗病毒、抗炎治疗后予以出院。


案例分析



我科设置的儿童淋巴细胞复检规则为:淋巴细胞绝对值>7×109/L时应推片镜检,报警发现不典型淋巴细胞或异性淋巴细胞时应推片镜检。案例一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报警信息均触碰复检规则,故及时推片无漏诊;而案例二中仅有报警提示,结合报警信息并及时查看散点图也很容易发现异常,但是若仅看结果中的数值部分,这份标本漏诊无疑。


儿童在就诊过程中表述不清、配合度较差,且一般检查项目较少,这些原因造成儿童疾病诊断相对于成人来说更为困难,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需仔细抓住一切异常点进行剖析。


EB病毒感染造成的传单在大多时候会导致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增多,但并不一定会增高至触碰到我们的复检标准,若不整合患者年龄、疾病初诊断、检验异常点进行综合判断,非常容易导致漏诊,不能及时给予临床有效信息,以致延长患儿的疾病诊断时间。在日常检测中,若发现患儿白细胞增多并伴有淋巴细胞升高,即使轻微升高,也应及时查看报警及散点图,推片镜检,排除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知识延伸


 
·

反应性淋巴细胞提示EBV感染

反应性淋巴细胞是指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病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出现增生和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腺体增大、胞质增多、细胞核母细胞化。

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感染性疾病(EBV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或原虫感染等)、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等[1,2]。其主要分为三型,具体见下表:



EBV抗体提示感染阶段


EBV是一种DNA疱疹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全球EBV感染率预估高达90%,在我国主要影响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主要以口-口密切接触为传染途径在人群中传播[3]。一旦感染,终身携带。

EBV感染可涉及多种疾病,原发性EBV感染中25%-75%的患者诊断为IM,其余还可导致鼻咽癌、儿童淋巴瘤、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4]

EBV编码多种抗原,包括病毒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 VCA)、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 EA)、核心抗原(nuclear antigen, NA)等,机体感染EBV后针对不同的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

VCA在机体感染EBV后被免疫系统最早识别,首先产生VCA-IgM抗体,4-6周时达高峰,随后产生VCA-IgG抗体,出现临床症状3-5周后达高峰,且可在人体内终身存在。EA-IgG抗体常出现在VCA-IgG抗体之后,提示活动性感染或既往感染后再激活。NA-IgG常在急性感染晚期出现,提示既往感染[5]具体如图所示:


根据EBV感染过程中产生抗体变化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原发性感染、既往感染或既往感染再激活,具体解读如下表:



传单诊断依据


图源:《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6]



总结




本文通过两例病例探讨了在儿童出现发热、白细胞增多时,应将EB病毒(EBV)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之一。

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出现是临床早期诊断IM的关键指标,它的形态学变化为医生提供了有力的诊断依据。此外,EBV抗体检测也可用于IM诊断、确认感染状态和判断病程。反应性淋巴细胞在IM诊断中极为重要,在临床实践中,当遇到类似症状时,需及时考虑EBV感染的可能性,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张慧慧,李兴武.外周血或骨髓肿瘤性NK细胞形态特征观察及其与反应性淋巴细胞的鉴别[J].临床检验杂志,2021,39(07):550-553.

[2] 黄琳淋,幸娟霞,邓文平.反应性淋巴细胞、白细胞分类及EB病毒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系[J].检验医学,2018,33(08):727-729.

[3] Damania B, Kenney S C, Raab-Traub N. Epstein-Barr virus: Biology and clinical disease [J]. Cell, 2022, 185(20): 3652-3670.

[4] Houen G, Trier N H. Epstein-Barr Virus and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 [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0, 11: 587380.

[5] Gulley M L, Tang W. Laboratory assays for Epstein-Barr virus-related disease[J].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JMD, 2008, 10(4): 279-292.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EB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1,59(11):905-911.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检验人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检验医学网全国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与大咖对话,分享经验和见解!因微信群超过200人后无法扫码进群,大家可以添加检验医学网编辑个人微信,编辑将邀请您进群。

点击下方名片,获取更多检验医学及体外诊断资讯

 

编辑:yeah  审校:小冉

检验医学网
检验医学网创建于2004年,现全网拥有80万+关注用户,是中国检验医学暨体外诊断领域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媒体矩阵平台,涵盖各类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学术活动、大型展会等,为检验人员和体外诊断行业提供专业、及时、可靠的学术信息和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