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说说“板贴”的有用和无用
小屿今天又向我吐槽,说她的大学老师分两类:PPT老师和板书老师。
说着,随手发一张板书,补充一句:“我真是喜欢这样的老师!”
小屿说的PPT老师特指上课全程靠翻PPT讲课的老师,最厉害的可以一节课操作几个PPT(连整合到一起的时间都没有)。更搞笑的是,学生也能从网上下载到同样的PPT,和老师同步翻,半听半自学。
由此我想到小学里还有一类老师:PPT式板书老师。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简单说,就是贴贴贴老师。上课中,一会贴一条,一会贴一条,就像翻PPT一样。很快,满黑板的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看起来颇费心思,超有设计感,实则呆板无灵性。
更有一种完美主义者,公开课全程不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传统的手写板书彻底退出舞台,被现代板贴替代。
板书,既是一个动态词,又具有静态之美。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以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活动过程,又称教学书面语言。
前不久听王栋生老师(杂文作家吴非)讲作文,其中王老师提到板书的重要性。王老师坦言,他的PPT制作水平很Low,甚至很长时间里不太会做课件,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对作文教学的理解与实践。
王老师讲到一个细节体验——教师板书的过程带动着学生思维的律动。PPT是呈现出来的,板书是一笔一画书写出来的,老师写板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跟着板书走的,这个思维曲线在PPT时代被省略了。
而板贴,在我看来是把PPT里的屏幕文字换个材质搬到黑板上。我以为,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大部分情况是不需要用板贴的,低年级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当运用,增加灵活性和趣味性。
什么时候需要用板贴?大致有这几种情况吧。
1.增加板书的情境功能
低年级有很多教学内容故事性强,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较多,教师需要借助图画板贴来创设故事情境,让师生共处故事中。有时,故事中主人公在不同的地点,教师通过贴一贴,请孩子指一指,让故事更有情境感,让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图景,有助于理解故事。如《寒号鸟》中寒号鸟与喜鹊家住哪里,《坐井观天》中青蛙和小鸟分别在哪里,《纸船和风筝》中小松鼠和小熊家住哪里,等等。
2.活动词卡的复合功能
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老师在精巧的教学设计中常赋予词卡多种功能。比如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中,教师把“躲藏”分开识认,做成活动词卡,学完之后将其贴到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出神入化的活动板贴完成相关联内容的整合教学。
3.文字较多的重要提示
有的板书设计文字内容较多,部分小提示可以直接贴出来,省去很多书写的时间。比如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有些情境、小贴士可用形象可感的方式贴在黑板上,既营造一种板书气氛,又让提示变得更醒目,有效指导学生表达。
4.非生成性的移动内容
有些非生成性的板书内容,也会使用板贴,区别于手写板书内容,自成一个体系,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比如需要学生摆一摆的内容,便可以用板贴来实现教学互动。
总之,板贴不是不可用,而是要用在需要处。制作板贴的时间成本比较大,日常教学中,能不用则可不用。有些低年级老师会以绘画代替板贴,这当然很好,但不是每位老师都具有这样的基本功。练好基本功,从好好板书开始。
文|丁丁 编辑|小雨
读书|聊课|说说|写写
丁丁de笔记
它,不仅仅是一个码
关注我们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