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培训笔记
力 匕
拼音教学的几点建议
主讲/徐轶 记录/丁丁
阝 勹
忙碌的周一工作结束。
回到家,近七点半,想起昨天预约的人教社徐轶老师的新教材培训课《开展拼音教学的几点建议》。
登录,正好开始。
徐老师从了解政策文件、熟悉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和高效开展教学四个方面分享。
梳理一下徐老师的讲课要点和具体建议。
一、强化属性:拼音是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开始施行)第十八条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回溯1958年正式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同样对拼音的属性有明确定位: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
二、目标定位:依据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五处提到汉语拼音。
第1处:总目标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
第2、3处:学段要求(第一学段)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第4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一学段学习内容
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认识声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音序检字法;在日常交际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第5处:“学业质量描述”第一学段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以上的目标要求,都指向汉语拼音的基本功能——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三、把握教材:理解新编排
一年级新修订的教材编制思路是这样的:
1.降低难度,放缓坡度。
新教材拼音部分有两处大的结构调整:
一是两个单元变成三个单元,增加了一个专门运用拼音的语文园地。拼音学习的时间更长,难度也相应降低。
二是把“y w”与“i u ü”分开,单独作为一课。过去把把“y w”与“i u ü”合在一起学习,是从读音上考虑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把单韵母和隔音字母“y w”放在一起,并且还涉及到整体认读音节,学习难度大。新教材的编排分散了难点,放缓了学习坡度。
2.加强整合,综合提升。
拼音学习不是孤立的,而要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体现学以致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在集中学习拼音阶段,每课包含字母、情境图、音节、拼音书写、词语、识字、儿歌(读一读)。主要调整了拼音书写、识字及儿歌三个内容,这三个变化在我前期参加的新教材培训也反复提到过。
总的原则,就是先学拼音,再用拼音。拼音书写和识字都前置了,识字放在词语和儿歌之间。以前儿歌中也有认字的目标,新教材把所有识字任务都放在词语板块,聚集学习。儿歌增加了“读一读”的题干,淡化了儿歌的地位,只需读一读,不要认字。儿歌的题干与其他课后题保持了一致,也可以理解为复习、巩固、拓展,起到降低难度的作用。
这样的调整,让拼音学习的逻辑线更清晰。
3.精选音节,提高效率。
徐老师特别强调生活经历。教材所选音节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能立刻唤起学生生活经历的,让学生在拼读音节时能找到生活的对应物,知道音节表示的意义,从而建立起语音和语义的联系,加强对音节的记忆。
每一课情境图中的读音,在后面多有复现和关联。此外,教材还关注拼音与所学汉字的联系,在拼音学习中复现前面学习过的汉字字音,让拼音和汉字学习相互促进。
教材中,也会有少数音节不是很常见,如“né”,可以对应“哪吒”的“哪”,组成的词语蕴含重要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在学习拼音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拼音学习中的难点较多,如形近声母和韵母、声调、复韵母、三拼音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难点也会因不同方言区而有所不同。
以bd镜像反转为例,教材不是孤立地对形近字母做比较,而是在具体的有意义的音节中运用,让学生与字母多见面,多复现巩固。孩子的认知成熟有一个过程,对这一类的问题也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梳理发现,难点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不出,一种是读不准。认不出,是解码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无法识别这个字谱。读不准,就是知道这个音,但不能准确读出来,如南方方言区的孩子,方言与普通话相差较大,会存在平翘舌、前后鼻音等读不准的情况。
针对这些难点,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在语境学习的理念。即在音节的运用中,提高学生对拼音的熟悉程度。回到《汉语拼音方案》,里面讲了六点拼读规则,包括 “ü”上两点省略的规、“y w”做头字母的规则,“iu ui”中有字母省略的规则等等。
客观地讲,拼音学习的确实有一定难度,设计的知识量很大,规则也比较复杂,所以教材针对难点做了统筹考虑,比如:有的做了变通处理,如让学生少记一些韵母,采用三拼音节的形式读准音节,少讲一些规则,采用整体认读音节的形式学习一些无法拼读的音节。另外,还加入了一些难点的针对性指导和巩固练习。
教学中,要对这些难点予以充分的关注。
5.联系生活,强化运用。
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拼音教材怎么体现?通过有趣的活动把拼音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起联系,就连比较枯燥的“汉语拼音字母表”都赋予了趣味和内涵。
音节本身没有意义,只有一个表示音的符号,通过与口语词产生联系,赋予了它们意义,所以拼音的学习特别提倡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学。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和游戏,提倡基于理解的,联系生活的,有意义的学习,避免机械的音节拼读。
教材中的拼音学习都是基于这个理念设计的,以上是拼音作为注意工具(一年级)是怎样编排的,做这样一个介绍。
我们再来看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我们把拼音作为拼写的工具是怎样安排的。在教材中呈现了拼写地名的几种情况,其中包括了专名与路之间空格的情况,还有一种是专名“穆家湾”不空格,引导学生关注拼音作为拼写工具在生活中的运用场景。
教材中呈现的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标准而定的(关于颁发《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的通知)。在这个标准文件中,汉语拼音地名的拼写有这样的要求:汉语地名中的专名与通名分写;以专门化的地名不再区分专名和通名,各音节连写。
教材中,我们对应这两条规则,就呈现了这两个不同的内容。比如“穆家湾”就体现了连写的情况,说明穆家湾不是指水湾或者海湾,是一个专名化的地名,它可能是一个村名或镇名,但不是指一个湾的名字。之前的教材里用的是一个专门和通名分写的穆家湖,表明这是一个湖的名字,这个对应的规则与“复兴路”是一致的,专名和通名分写,改后的“穆家湾”是音节连写。这样,教材中的两个标牌既有音节分写,又有连写的情况,对地名拼写的规则呈现得就更充分了。通过对比,孩子们可以了解地名拼写的规则区分。
PS.回应关于拼音教学的常见问题:
1.字母“o”到底读什么?“bo、po、mo、fo”到底读什么,怎么拼不出来?
网络上有一种声音,拼音改来改去,改乱了,不知道怎么读了。
我们来看1958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表,就可以非常明确。因为方案里给每一个韵母都设了代表字,其中“窝”是“uo”的,“熬”是复韵母“ao”的代表字,“欧”是复韵母“ou”的代表字,单韵母“o”的代表字是“喔”。我们可以用对应的汉字来读出韵母的读音。但是,单韵母“o”比较特殊,很少单独使用,所以很多人就不明确这个字母到底发什么音。
我们先来看单韵母的发音要领,单韵母发音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口型和舌位不可移动。一旦口型和舌位移动,就变成了复合元音,发音就不正确了。那单元韵母“o”到底怎么发音呢?可以利用带有“o”的音节,采用析出法进行发音训练,比如“多”,先发“duō”的音,稍稍放慢速度,当读到音节末尾的时候,尽量保持住这个音,停顿下来,口型和舌位不要移动,再去发音,就能体会到单韵母“o”的正确发音了。
下一个问题是,“o”发准了,它和“b p m f”怎么拼?拼不出来这个音呀。这个里面有一个原理。唇音声母“b p m f”后面出现的“o”从发音上来看,它本来的韵母就是“uo”,它的音节中间是有一个“u”的,现在的拼写中间没有“u”,实际上是拼写的一种省略。以“菠萝”这个词的发音为例,这两个字的音节书写是不同的,但是在拼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没有本质的不同。“bo、po、mo、fo”这种拼写上的省略,是从国语罗马字的时候就开始了,后面一直沿用了这种拼法,有很多语言学家都谈到过这一点,包括钱玄同、周有光等都曾经讲到过“bo、po、mo、fo”中间的“u”是省写的。
这个情况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要给孩子讲这种规则太复杂,可能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困扰。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简化一点,如果学生拼读觉得困难,读不出来,索性可以让学生直呼,用呼读音的方式来教学,不采用拼读的方式,这也是可行的。
2.语文教材为什么要学“英文字母”?
语文老师可能不会问这个问题,有的家长会提出来。在这里,也做个交流。
一年级下册,要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首先,我们要说明这不是英文字母,而是汉语拼音字母。汉语拼音采用26个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一年级下册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拼音知识,这是为后面学习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打下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字母的顺序,我们才能知道它在词书里以及其他需要排序时的运用场景里怎么做,比如一个名单要以音序来排列。所以,不能因为使用了拉丁字母,就说语文课在学英文,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3.教材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注音规则?
一是轻声的标注。
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两种标注方式。一种是一年级上册到二年级上册的全文注音。另一种,从二年级下册开始,采用的是随文难字注音的方式。
这两种注音有什么不同呢?
在全文注音的时候,我们标注语流音,语流音就是呈现轻声变调等现象。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在起步阶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普通话,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按照标注的音节读,就能说好普通话。比如“句子”的“子”是词缀,标轻声。
在随文给难字注音的时候,我们以字为单位注音,标注字的本音,方便学生记住字音,读准字音,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识字。比如二年级的课文里有“豆腐”,这个“腐”字没有学过,随文给难字注音,这个字就标注字的本音,第三声。但并不意味着朗读课文的时候这个“腐”要读三声,在朗读的时候,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语流中自然音变,读成“dòu fu”,这样能够兼顾拼音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双重功能。学生以后再见过“腐竹”“腐烂”等词语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字应该怎么读。
所以,教材中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正文中的字是轻声,但课后生字条中的字是本音,看起来好像是冲突的,实际上它是在不同的场景下,起不同的作用。
二是儿化的标注。
儿化意味着“儿”在这里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只是一个卷舌的动作,《汉语拼音方案》对此有明确的规定。一年级上册教材针对儿化词的注音增加了一条注释,解释了这种标注规则。为什么有些必须儿化的词教材里没有儿化呢?儿化现象在书面语记录的时候应可能简洁。
举个例子——小伙伴儿一块儿去玩儿一会儿吧。这句话里每个词都是儿化词,如果我们在记录这句话时都加儿化,会显得繁琐,影响表达的便利性,因此在书面语中,不可能每个儿化词后面都加一个“儿”,教材里保留了一些必要的儿化词,如“一会儿”“一点儿”“有点儿”等,让学生知道有儿化的现象,其他一些口语词可以在朗读的时候,根据口语经验做自然的语流音变,自动儿化,如读“小孩”的时候自动读“小孩儿”。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考教材配套的录音,指导模仿朗读,关注儿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儿歌里面,考虑到音韵的和谐,像“月儿”“船儿”中的“儿”都应该是独立的音节,都要读本音“ér”,不能读儿化。(以叶圣陶《小小的船》为例)
三是“一”和“不”的变调。
“一”和“不”都不是多音字,为什么在教材中有好几个音呢?因为教材中标注的是变调后的读音。变调的规定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很复杂的。让方音区的孩子自己在语流中变调,也很困难,所以就直接呈现变调后的读音,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形成语感,更好地学习普通话。(以一上《秋天》《雨点儿》为例)
这些拼音标注规则,在教材中有的是通过注释的方式来解释,有的是通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知晓,还有的是在教参里加以说明。
四、高效教学:上好拼音课
首先,要明确拼音定位,准备把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拼音教到位,又不至于拔高要求,教得恰到好处,使拼音学习很顺畅,学生学得愉快。
下面提供几种建设,供老师们参考。
1.集中学习,持续巩固。
要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一年级,达到保底目标,要能准确拼读,正确书写;二至中年级,在运用中巩固、熟练;高年级,逐渐满足信息社会对拼音程度的要求。
正确书写,不是默写,而是抄写。给汉字注音,是超标,这个非常明确。不能要求学生像学习汉字一样学拼音,像文字一样书写拼音。到了中年级,慢慢在运用中自我矫正和巩固。高年级,在生活情境的运用中进一步矫正,如运用拼音发微信,把作文输入电脑等。
2.把握目标,精准施策。
以“读准声母和韵母”为例,要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口语经验,也要作必要的发音方法提示。要注意的是,发音方法学习只是辅助手段,不是必须,不是所有的声母和韵母都要教发音方法,不要变成程式化的教学。如果学生发音不存在问题,就不需要讲发音方法,从而更快地进入声韵拼合阶段。
复韵母的发音口型是自然变化,不要过于关注音素的分析,过于强调渐变的动程,通过做慢动作指导发音,这样反而不利于准确朗读。从学生的口语实际出发,把音和形对应起来,看所读的音是由哪些字母组成的,这些字母和音之间有什么有关系。
比如教学复韵母“ai”,可以直接问:你在教室里挨着谁坐呀?平时你爱做什么呀?从学生的回答中,从口语中,从自然提取出“ai”的音,再结合教材中配的情境,出引导学生说出大量与“ai”相关的音节。在这个基础上出示“ai”,让学生认读,知道复韵母的构成。由此知道,以后要学的复韵母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母组成。趁热打铁,拼读由“ai”组成的音节,水到渠成。
有些不合规则的复韵母,用一个元音滑向另一个元音的规则来教学,也会走弯路,甚至出现错误。比如复韵母“iu”和“ui”,是省写的形式,没法拼合。《汉语拼音方案》里有专门的规定,像这些在拼合中牺牲读音的原则,没有办法被同一个规则统领,要基于这些特殊变化,不能简单机械地用同一个规则类推所有复韵母的读音,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出现问题。
总的来说,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语音经验,从学生现有的语音状况出发实施教学。
教师用书中,提示了每个音的发音方法,这些是教师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不是要一股脑地告诉学生。拼音教学,不要一味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要精选拼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要关于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运用的知识。以实践运用为导向,以学生能否准确拼读出音节为目标,一定要基于学生起点开展教学。
再来看“准确拼读音节”这个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识别(符号解码),二是读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倡要尽可能地让意义参与进来,将音节与学生生活建立有机联系,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
教材的编排凸显语文实践的性格,强调基于理解的学习,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我们呈现的所有音节都是有意义的音节,带调的音节,有效的音节,都能与学生口语建立起起接的联系,体现其实践的价值。
在开展拼音教学的时候,也要指向生活的运用,关注音节在生活中的使用场景,避免无意义操练。比如学生拼读中音节之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拼读出来的音节是什么呀,如“zǎo”,学生会联想到“早上”的“早”,“洗澡”的“澡”,“红枣”的“枣”,“跳蚤”的“蚤”,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拼音学习不再是无意义的发声行为,而是与自己的生活和词语积累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实现多重的育人价值。
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开展趣味拼读活动,引导学生拼读生活中的事物,激发使用拼音的兴趣,不断提升拼读能力。很多时候,我们会强调音节的视觉作用,不仅要有口头的拼读,还要有视觉的呈现,只有视觉呈现与语音建立关联,强化语音意识,熟练程度才会更高。
还有,三拼音节拼不出来怎么办?用快速拼读的方式,不要拖长音,介母的速度很快,甚至介母和后面的音已经拼成了复韵母,从而准确地读出音节,提升拼读能力。
在教学中,需要适当的巩固练习,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和评价的一致性。在孩子初学一个知识的时候,不要呈现错误的内容,在他们还没有牢固地掌握正确知识,形成稳固认知的情况下,先给错误的知识,会干扰记忆,产生知识的混乱,不利于知识的掌握。有些试错完全没有意义,好的做法是在丰富的情境中反复呈现正确的音节,不断强化。
3.创设情境,用好资源。
教材中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定位,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以情境图为例,教材中提供的都是整合的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抽象的事物。在拼音学习阶段,学习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想尽办法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为什么不采用过去的单图呈现?在强调学生语言能力综合发展的背景下,整合的情境图是更有价值的。教材中提供故事性很强的情境图,讲述难度虽然比单图大,但它的弹性和空间也更大。借助这些图画,说一句话也行,观察能力和口语能力强的孩子讲一段话也行。学生可以关注与拼音对应的事物,也可以发散开来关注更多的事物,这样就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学习更有挑战性,更有思维的乐趣,也更有利于素养的提升。
第一,情境图可以帮助识记声母和韵母。教材用图画的形式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了,教学中都可以从情境图入手,让学生观察,带学生进入有趣的学习活动,和幼儿园的活动非常类似,有助于幼小衔接,更好地适应。在认识声母和韵母的学习中,情境图可以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些声母和韵母不再是机械的形音联系,而是基于意义的稳固的形音联系。有意义,有形象,更有利于保持学生的长时记忆,保证学习效果。
第二,可以利用情境图学习音节。比如“ai ei ui”这一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图上有谁呀?(基础的问题)他们在哪儿?在做什么?(进阶的问题)你还想到了什么?(挑战性的问题)通过丰富的语句描述,会发现学生可以从观察画面到想象画面,从场景描述到情感表达,有非常丰富的课堂生成。学生在交流画面的时候,一直围绕所学的音节,音节的学习与孩子的口语表达的发展、观察能力的提升结合在一起,有趣,又有意义。学生不只从情境图中学习拼音,还能感受美,感受爱。从这一课的情境图,还能感受到读书的氛围是多么美好,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的价值。
双比如词语的学习。借助拼音的学习认识词语,所有的词语都是学生能拼读出来的,从中可以体会到学习拼音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成就感、学习动机会有很大程度地提升。“ai ei ui”这一课的词语修订时做了调整,引导学生拼读积累两组词语(萝卜 白菜 蔬菜/鸭梨 西瓜 水果),学生从中可以初步感知具有种属关系的词语,也就是上位词语和下位词语。
通过拼读,学习这些词语,促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每个词语都是精心选择的,都是一定联系的。在小学阶段,不去讲这些概念,学生在积累这些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感受,为初中系统学习这些语言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词语的联系,既学习拼音,又能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拼音知识的掌握上,这也是以后拼音教学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4.体现弹性,有所侧重。
首先,是尊重个体差异,设定不同目标。全国各地的方言区拼音教学是有差异的。具体到每个班,情况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具体要求的情况弹性实施,可以做一个前测,教学中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其次,要着力突破难点,不要平均用力。突破本班学生的学习难点,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不要面面俱到。教材里的难点设计是普通性的,一般的,对个别地区的不能照顾到。具体到每一课,各板块的内容,也要有所侧重,有舍有得。
再次,“准确拼读音节”是核心目标。可以充分借助之前学习的汉字促进拼音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汉字和拼音之间的关系,理解拼音是学习汉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不会误以为拼音也是文字,把拼音当作文字来学习,拼音只是文字的一个要件,完全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读准汉字的音,后面再借助拼读来识字。这也是教材为什么不在起始单元就安排拼音教学的原因。
既然在学习拼音之前已经认识了一些汉字。可以在拼音学习阶段勾连之前学习的汉字。如学习“an”的时候可以联系第一课“天”和“人”,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汉字是怎么拼出来的,是由哪个声母和韵母组成的。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起来,更有效地开展拼音教学,让学生在学会拼音的同时以一带三,发展核心素养。
主讲|徐轶 记录|丁丁
读书|聊课|说说|写写
丁丁de笔记
它,不仅仅是一个码
关注我们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