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树老师说:
今天,新教育新英语研讨会如期举行。橄榄树和river的孩子们全程参与。当晚,孩子们回到教室开始完成他们的作品——有人在剪辑采访视频,有人在谈参会感受。顺便,就电子产品的使用规范开了立法会议(他们好像要修改还是出台新的规定,中间讨论激烈,反转感人)。
先发两篇文章吧!
一篇来自瀚——作为橄榄树唯一从一年级走到现在的孩子,结合今天江子校长“玩游戏学英语”演讲,谈他所认为的英语学习的意义。
一篇来自本学期新入班的凝睿,中考英语成绩117分的她认为自己英语的“好”只局限于考试,而《林肯传》打开了她真正进入英语的通路。
英语与游戏
瀚
右一为瀚
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如何对待它无疑是一个重大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第二语言?
有必要通过目的论分析。首先界定一下我的本质主义,我本篇文章的本质主义指触及并以本质为目的的思考模式,并且此本质并不是定义出的,更应理解为一种本源,那么,从本质主义来讲其目的是个人生命的成长,也就是对人的视野和理解世界方式的拓展,具体应分解为——
1.对哲学的理解。
2.对美学的理解。
对于哲学的理解,主要在于通过语言进入使用该语言哲学家的逻辑。谌洪果老师举的例子很合理的说明了其必要性:“我们都能使用中文,但我们仍无法理解《存在与时间》”。就算《存在与时间》能够以中文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帘,但是在不知道德语的运用逻辑的情况下我们将更难以理解《存在与时间》。当然这其中存在着可能的逻辑谬误,是否想要习得语言逻辑必须通过学习语言的方式?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肯定的,但是通过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运用逻辑绝对是最具有合理性和广泛性的。语言逻辑本存在于语言之中,这体现了该过程的合理性。跳过语言学习语言逻辑必然需要超凡的天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天赋能跳过语言学习语言逻辑,这体现了该过程的广泛性。
对于美学的理解,体现在语言运用上。最直观的例子是中国的古诗词。中国的诗词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还具有独属于中文的韵律的押韵,每种诗词体中也有相应更多的智慧,比如如梦令和永遇乐就是不同的语言运用,若是翻译成英文将会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特指保留原有美感的翻译。这种美感很难跨越语言,我们可以从所谓的修辞学上进行分析,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找到一个英国人,然后告诉他(她):“ 1.Symmetry and balance: The parallel structure creates rhythmic harmony, contrasting the upright “smoke” with the circular “sun,” capturing both dynamism and tranquility.2.Evocative imagery: “Solitary smoke” conveys life amidst desolation, while “setting sun” signifies timelessness and nature’s grandeur.3.Spatial and visual interplay: The linear and circular elements form a vivid, expansive scene, reflecting the poet’s minimalist yet profound aesthetic.”他(她)可能会说:“wow,that‘s truly a wonderful poem”,但是他不可能像一个中国人一样瞬间想起了大漠的荒凉,和诗人的壮志。如果你不学习中文,那么这句诗的美你可能永远无法理解。
对于语言学习还有很多非本质主义的理解,如为了考大学,为了出国和掌握生存技能,极端功利主义和效率至上主义也在英语学习中时常占据主导地位,但我们有必要意识到这都是必然的错误。如果我们认可以上的学习语言的目的,那么世俗的语言学习论肯定是片面,甚至荒谬的。极端功利主义和效率至上主义也不具备长久的说服力。我们可以将世俗的英语学习目的归纳为某种意义的生存主义,但是翻译器和翻译软件,甚至学一门手艺都可以有更好的效果,学习语言的成本很大。对于极端功利主义和效率至上主义,其实这并不具备目的论的角度,而极端功利和效率至上更多体现为一种学习模式,而这种学习模式不具备合理性。
以上的分析法完成后就能够理解语言对于人的成长作用,哲学是对人世界观的发展,而美学也是重要的看待世界的态度,这无疑是重要的。
也很重要的是方法论,这点在今天的演讲上就有很好的体现,语言就是游戏,面对语法应先是原初语法,再是逻辑语法和最后的整合。同时语法也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自如的理解和使用。
All in all,所有的语言学习都要触及本质,所谓“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代表也限制着你的逻辑思维,处世态度,或者说这是一切的基础。通过还原法我们应能发现语言出现的最初目的就是交流,分析一下交流这个词,交流应包括聆听和表达自我,而能够表达些什么,能够听懂什么成为了语言使用所能左右的。思想和语言之间肯定具有某种独立性,也就是说说着二者存在绝对决定关系是不合理的。但是两者的分裂只会体现出这个语言使用者的能力存在问题,更高阶的语言使用者应是语言和思想具备超越独立性的统一性,于是拓展语言便成为了拓展思想,拓展思想也有助于拓展语言学习。
真正动情、动心的英语学习
凝睿
今天的英语研讨会,对我来说有许多印象深刻的部分,也会从中思考自己的英语学习应该如何改进升华。
在这学期刚来到贞元的时候,冯老师跟我说,其实学习英语根本不需要背单词,不需要背语法。这一点颠覆我原有的价值观。在最近学习《林肯传》的英语课程,包括唱英语歌,我又对英语产生了一些兴趣。今天一天的研讨会之后,对英语我又有了许多新的认知,这也关乎我们在做采访时的最后一个问题——英语教育的最上位目标是什么。我们也应该都知道,是——成人。但我想扩充一点的是——只有动情了,动心了,才能直击心灵,最终才能达成立己达人。
在王校进行新教育贞元k12英语课程介绍之后,老师们对于课程的落实进行了演讲。在这里,令我触动最大的是冯丽老师讲的戏剧课程。其实她的演讲,也就是我们的生活,但由于之前的我缺失了这样的经历,当看到我们可以通过戏剧贯通英语,这也令我十分期待接下来关乎戏剧的课程。包括在这次和同学们一起演唱《汉密尔顿》歌曲时,能够明显感觉到这部戏剧对于他们的意义所在,以及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激情。那时我十分好奇,为何戏剧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情?随着对于英语课程的逐步深入,我也想要渐渐享受这样美好热烈的状态。但在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我并不是在贞元长大的学生,我并没有从小贯穿到大的K12课程的经历,那我应该如何进入这样的状态?进入这样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适合我们这样没有接受过熏陶的学生吗?
这样的问题在刚开学的时候一直困扰我,但现在我的问题好像初步得到了解答。我认为也有许多家长和我有同样的问题,因为今天有一位家长问我:如果真的孩子从小到大都获得了如此精彩的英语教育,那么如果我们中途想要进入,我们跟不上怎么办?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的英语中考成绩是117分(满分120),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位英语优秀的学生,虽然这听上去十分“凡尔赛”,但我知道,我的英语好,只是局限于中考英语,而并没有——甚至说完全没有形成对于英语的理解和深入,更别说关乎生命了。所以在刚开始进入《林肯传》课程的时候,我的状态不是很好。对于长段的英语文章,我从来没有认真读过,因为我知道自己看不懂,所以我也不敢去读。但在贞元英语的不断熏陶中,我逐渐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我也有想要改变的心,可是我并没有行动的毅力。冯老师或许是看到了我的潜能,她给我举了林肯的例子:林肯经常一边工作,一边看书。而他其实也并没有什么语言基础,但他就那样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看,并且真的用心去读去看。再加上我本人对于林肯的课程非常触动,我很欣赏这位伟大的总统,所以我也想试着突破自己的边界。因此,在那一天的作业中,我尝试着将我之前完全不愿读进去的文章,仔细读了又读。虽然这个过程会伴随着痛苦,但我内心很坚定。虽然那天的作业已经超时了很久,但当我真正把复杂的文本克服了之后,感受到的是无比强大的成就感和想要再次去探索的新鲜感。
再次回到上面关于跟不上的问题:或许我可以通过这样的经历去尝试回答。我们也许从前没有从贞元长大的孩子那样快乐的学习过,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错过”了,我认为或许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最近我阅读林肯传中的过程是真正的用了心,如果每节课我只是泛泛的掠过,那么我也许在进入这套课程中更加困难。但因为受触动,因为到达我们的年龄时具有理性和逻辑的思考,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单纯运用类似小学低段的教学模式,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伴随着进入这套课程的极大困难。但这和真正心灵的触动和动情相比,好像算不了什么。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自己,但很难有人做到自我的超越。或许我真正愿意用心去进入这套系统,那么我也许就已经走在自我超越的路上了。那么当我们实现了自我超越,就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别人实现立己达人。我身边的同学就有许多因为热爱而实现英语飞跃的例子,这也令我有很大的感触,也给予了我“镜像”。
因此通过今天的研讨会以及在源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认为只有真正的动情、动心,才能够真正打开学习英语的窗户。但又因为不论是什么学科的学习到最后真正的目标都是立人,以及关乎生命的理解。那么不仅是英语学科,无论在某一方面,我们都可以类比,去实现自我的超越以及真正的立己达人,贯通生命。
END
编辑:徐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