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我想,如果你想摇动另一棵树,那么你自己首先必须要是一棵树,想要推动另一朵云你必须自己首先成为一朵云,你想要唤醒另一个灵魂,你自己首先要拥有一个灵魂。
而作为教育者的你我,拥有这样一个灵魂吗?
如果说将这学期的主题总结为"编织生命",那么显得尤为重要且不可回避的是:我要用什么来编织呢?用外在的规则和命令?用看似辛劳的时间的堆积?亦或是道德情感绑架?答案显而易见:教育需要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而教师只有做到生命在场,才有可能用生命来编织生命。
而刚刚过去的本学期,我逐渐体验到了这样的"生命在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这个学期很大的变化是——我进班了!这一进,着实让我收获了意料之外的不一样的教育体验,亦或者可以说成让我结识了一个新的因缘世界。
其实之前我也能够意识到和孩子的存在关系、生命编织是一切的前提,但可能离开教室太久了,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坐在教室是一种什么体验。我甚至认为按照自己以往的互动方式,已经能够和孩子们保持比较密切的交流了。但是这当我真正走进教室,才觉得这真的是不一样的!也许这是新老师才会有的“福利”心理体验吧。
走进教室之后,你会观察到一个全息的生态,你会看到孩子们每天所经历的事情、他们的成长节奏,会观察到每一个课堂,你也更能够理解为什么他会在这里有兴奋点,又为什么“莫名其妙”在你的课堂之上萎靡不振,你以前认为的“莫名其妙”,原来都是事出有因。总之,所有的孩子都变得更加丰富饱满生动起来,从而也变得更加真实。看着不同的孩子在不同课堂中的参与和反应,你不仅收获了对孩子的认识,也更能够对照自己的课堂去审视、去反思。
记得当时第一次走进我们这个系统里的教室,我看到教室的后面居然有办公桌,我还很奇怪:老师在教室里面能备课吗,老师都不需要自己的空间吗?唉,这对教育该有多大的误解呀!
当然,老师坐在哪里根本不是最重要的,这些只是一种方法和策略,而且这种做法也不是说只有利没有弊。首先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我的注意力经常会被学生或者其他事情分散走,不论哪个老师在讲课,不论是何老师在暮省,还是孩子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是有什么活动比赛,我总是想要参与其中,更别说下课后孩子们过来叽叽喳喳跟你分享这分享那。坐在教室里的我经常会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我到底是一个学生还是一个老师?界限感非常模糊,总是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带入到学生的角度,一起听、一起思考、一起参与、一起对话,很多时候我比他们还要积极,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但这另一方面就让我少了能够静下来思考备课的时间,基本上都是等晚上孩子们放学之后我才能有一些时间进入深度思考。即便我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几乎是开学刚进班之后的第二周,我就意识到了备课时间紧张的情况,即便如此,我仍然没有离开教室,而是选择持续提高效率、培养抗干扰的能力、或者在放学后或周末提前做好准备。是啊,我又怎么舍得离开,现在和孩子们这种深度的交互让我觉得自己似乎在真正的融入,对他们的理解是一种真正的理解,从而才能产生真正的对话。
回想起以往自己的课堂上,我经常会觉得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堂课上的好,或者说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孩子状态不对,如果能够更多的和他们互动观察,我想这一切都能够找到原因,从而更能够得心应手地予以应对。
我知道这样做何其困难,对于教育者又提出了怎样苛刻、甚至过分的要求!现在的我孑然一身、毫无顾虑,才有可能把自己整个儿都扔在教室、交给孩子,而对于大部分的正常的老师而言,这又如何做到呢?或者换一个问法,大家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里实现这样的交互呢?只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当下的领会告诉我,要想对于生命进行真正的引领,需要师生全身心的投入!不是时间、精力的堆砌,而是生命的编织和同频,用你的生命在场,换来对孩子们真正的理解。
接着进入正文。首先对标课程计划,从战略地图出发看计划落实和达成情况。
在阅读上,学期初我很识相地并没有列出很多阅读书目,就是怕学期末的时候啪啪打脸,庆幸的是在本学期仍然多多少少读了、听了一些书。
首先是周三的全校共读、周一组内共读,以及周日的传习录共读。周三我们的《园丁与木匠》终于迎来了尾声,什么是园丁式的教育,什么又是木匠式的教育,这样的追问和自省已经伴随着共读和教学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老师的心里。组内共读我们结束了上个学期开启的《超级课程》,经过王校的建议,我们选择了一本较为简单的、实操性较强的图书《优质提问教学法》,其中谈到的很多做法既能和我们读过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相印证,又能为一线教学提供借鉴。为了确定新的共读书目,我购置了很多图书并且进行了快速的翻阅,这让我在短期之内被动进行了一些阅读,这种检索式的阅读让我对于了解英语教学法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最后就是周日的《传习录》共读。我真的太喜欢并且珍惜《传习录》共读!两年以来没有缺席过(有一次生病,科琳帮我视频直播,对着王校拍大特写,简直VIP待遇),并且只觉得意犹未尽!
我逐渐意识到,这是我生命很大的一份给养。其实,起初我进入中哲是有困难的,因为日常对于中哲经典的误解和滥用实在太严重了,我对于《论语》《孟子》《道德经》的印象,仿佛就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和封建迷信,从来没能真正走入的经典,说来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幸。
回想起来,我刚进入团队,在周末读的就是《道德经》,还不是传统的儒家经典。对我而言很多观点真是拧巴,什么"俗人昭昭和察察,我独昏昏和闷闷";什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怎么都是反着的、琢磨不透的?我一个成天鼓吹客观真理和科学至上的所谓新时代青壮年,在看到这些玄之又玄的内容后,真的很难进入。
孩子们在学《论语》《孟子》,这些读了又读、嚼了又嚼的,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虽然脑子里很多想法在打架、虽然在读的时候我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但是秉持着对于团队的绝对信任,我努力抛弃自己以往的旧有观念,以婴孩的模式重新进入,不断和自己对话,全然接纳自己冒出的所有问题。
而在不知不觉中,变化就发生了!
越读越发现,这原来就是我的根啊!而我似乎也一直就在这样过活!我所鄙视的那些只会嘴上说说、或者两面三刀的满嘴仁义道德,也正是夫子所不齿的。而儒家追求的勇猛精进、孟子的仁心外推,阳明的“知行合一”,正是我以往时不时感受到的召唤啊!原来他们早都已经在那里!
和圣人观点的某种契合很多次都让我兴奋的心脏突突地跳,仿佛是圣人在百年千年前穿越着时光而来,和我打了个照面,对我说:年轻人,你做的没错,就该这样。一个个脸上还带着笑容,那微笑特别像王校迎面看着你微笑的样子(哈哈哈)。但我也不止一次的扼腕痛惜,大众对于中国经典的理解错的离谱、又错的可怜!
说到这里,我好像忘记了自己是个英语老师,是啊,当然会有人说你仅仅是个英语老师,有这时间不去读读英语文章、听听BBC/VOA,读这些有什么用?还好,现在我们团队应该不会有人这样想。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并不矛盾,我们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的老师,更重要的,我们是教育者。贞元所秉持的扎根哲学、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做起来当然也没那么容易,否则教育改革就不会那么步履维艰,尤其我这个英语老师的身份,会让我的很多做法用日常眼光看起来更加“触目”。
但是,我却很高兴现在的自己仍然是那个仿佛“不务正业”的“斜杠”青年,永远有很多的触角想要去探索,这一点不仅是在共读上,在旁听教研上也是如此。只要我有时间我就很愿意去听各个组的教研,想听王校的点评、老师们的分享,哪怕是只言片语,我都觉得对自己很有启发。
具体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也不太清楚。还记得在读研的时候,我们学校旁边就是中山公园,我几乎每天都会一大早过去读英语,融入早上晨练的爷爷奶奶们,可能是因为早上风景太美了,也可能是对于英语的兴趣,也纯粹有可能太闲了,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现在的我好像也是这样,其实并没有任何具体的目的,可能唯一的动机就是好奇心和兴趣,我对于每一个学科如何推进,每个老师如何理解和执行、对于所有这些都充满了好奇。这种简单而又纯粹的动机支持着我,让我乐在其中。希望我可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持续很久。
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旁听蹭听根本不是白费时间,它让我的思路一直都非常开阔,从来不会局限于英语这一门学科,或者只限在自己的课堂或是一间教室当中。虽然有的时候也会陷入固有观念,但是我能够尽快的意识到并进行调整。仿佛我的脑子真的像“进了水”,不过是一汪活水,会有源头,会有循环,会有流动,会有更新,而这一汪活水正孕育着勃勃的生机和可能性。
除了这样的共读和旁听教研之外,我也精读了一些书。例如,重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学期初我们信誓旦旦要把这本书再完整读一遍,我和科琳还组了“小共读”。但是只聚了三期就不了了之了,大家的时间都那么紧张,想要通过小共读互相督促,但是找不到都都空的时间,自己一个人又很难按照计划推进下去。
还好,学期中段结合在学校举办的新教育写作研讨会,能倒逼我重新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回复,并据此生成了自己的写作分享。这一次整理主要是针对前一学年的课程执行情况,现在看来突然有一种不愿再去过多言说的感觉。因为我越来越知道这之中还有太多的问题,即便有一些成绩也可能是歪打正着的结果,越整理、越思考,你会越发现仍然有很多孩子的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内驱力没有得到建立,而这种对外的活动让我觉得仿佛是在拿着已经做出来的、或者是个别孩子的成绩在说话。上个学期在准备的时候还是有一种新鲜感,拖到这个学期再做,心理体验就很复杂了。但是所有人对待这次的研讨会都非常认真,我也一直在努力理解这种活动对于学校、对于孩子、甚至对于教育的意义所在,让自己更好的投入其中。虽然并没有100%享受这个过程,但是投入的心血应该是不打折扣的,而这种反复打磨的过程,无疑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
所以如果说这学期的自我提升有没有”意外收获“,我想,进班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和修炼场,让我对孩子,对教师,对课程,甚至对自身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能够实现生命在场、用生命编织生命提供了契机。具体的影响事例,我会在后面的总结当中提到。
接下来,这样的“我”就走进了内部工作维度。
对标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情况:
学期初计划情况
学期末实施情况
有些部分可以按照计划推进,比如哈利波特电影课程,比如晨诵课程的推进,还有一些实施的有些局促和犹疑,当然也还有一些“意外收获”。整体看来课程能够基本按照计划进行,整个课时量的分配也没有出现大的纰漏,但是里面的问题仍然是很多,例如剧本共读效率较低,演出时间较晚,以及我们的大单元备课和授课节奏混乱,课型内容不够明确等等。具体我会接下来一一整理。
大单元实施情况
首先我们先来看本学期的教研重点:大单元备课。
本学期在教材上一共6个单元,我按照大单元备课进行了4个单元的设计,而其他两个单元走得非常的仓促。
通过教研和落实,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在进行大单元备课的时候存在很多的问题。
第一,备课时大观念的确定、关键问题的提出仍然是核心。这一点直指老师的核心能力:文本解读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正如王校反复强调的,是需要老师基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洞察和理解,能够和文本进行深入的交互,从而生成自己的解读。这也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场域”当中“教师”和“文本”打通的一环。
随着教研的推进,所有老师都逐渐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是多么的根本!同样的文本放在这里,你该如何处理?你能提出怎样的关键问题从而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之上、进行碰撞摩擦对话,从而达成新的临时性共识?这所有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教师对文本先行的深入解读。
目前,这一点对我来说仍然是很大的困难,但庆幸的是,和很多老师一样,我一直在努力通过共读和自主阅读提升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以及复杂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教研不断去参与讨论,大胆地给出哪怕并不成熟的观点,和同伴碰撞,听王校的指点。这所有一切都能让我感受到自己处理文本的能力有所提升。接下来在新的学期当中,我会在这一方面继续持续的着力。
第二,是关于在执行课程时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对于某些问题态度比较犹疑,从而也影响了整个课程的进度。哪怕确定了大观念,哪怕是按照浪漫-精确-综合的节奏来设计我们的课程,但对于某些环节我仍然比较犹疑,其实很明显的就是我们在研讨开放日的课的时候,我要上的课是Unit4 The best time of all. 对于我提出来的课程框架,王校一眼就指出来了,我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能够看出是比较犹豫的,在该浪漫的时候不敢充分浪漫,在需要精确的时候也没有能够精确到位。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策略上的问题,而是教师的观念还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我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到在每个教育节点下,应该需要怎样的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
以Unit4 The best time of all这节课时为例,由于孩子们已经提前完成挑战单,我还需不需要在花额外的时间处理字词?在通读文本之后,还需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字词练习,还是直接进行问题讨论?通过教研讨论,我们进一步明晰,这一课型中,老师在选择文本的时候就要明确文本难度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是适当的,那么在课堂中就只需要处理较难的部分(通过自然拼读和随文识词的方式),而不需要分散精力进行过多的字词解释和练习,重点应该是挑战单中问题的探讨,帮助孩子们通过问题讨论进一步理解文本、达成新的临时性共识。语言点的训练应该在其余课时继续进行。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立刻进行了调整,包括将挑战单的设计,课程环节的安排都进行了更新,效果果然好了很多。这也让我对于教材的大单元备课提升了信心。
第三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跟进和反馈,这是一个一直以来比较困扰我的方面。当然确实有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客观原因,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问题。
我深知一个好的老师肯定不能允许自己的学生随随便便不完成作业,我也很钦佩那些能够追着孩子要作业、清空每位同学每项作业的老师,可是我可能没有意识到细跟进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比起追要作业,我认为将心思花在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上更有价值。这一点应该也是自己之前已有经验和固有观念的后遗症,我需要重新理解“跟进和反馈”:它不是一个扫尾的、机械的、完成任务式的批改作业或者是催要“欠账”,而是和孩子们深度沟通、检查落实情况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理解为闭环。跟进和反馈要真正有意义,我们需要考虑老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落实,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跟进,这一切都让我们系统中的跟进和反馈呈现不同的面貌,拥有不同的意义。
究竟该怎么做,其实答案早就已经给了我:保证底线+榜样引领。在这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渐渐能够明确底线并且去坚守底线,哪些任务是你必须完成,不完成需要你付出额外的补偿的?哪些是挑战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榜样引领来激发参与的?我个人的风格一直是注重榜样引领,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的目光都朝向那个可挑战、可突破的方向,而不过分强调底线,怎么能一直强调底线呢?大家的眼睛都看向底线,又怎么能鼓动起挑战的风潮呢?但是我其实混淆了,底线可以不去强调,但是底线必须十分清晰。这两点并不矛盾。否则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仿佛我们的孩子呈现出了很极端的两个面貌,有的孩子们很适应这种“榜样引领”的方式从而一路高歌,而有的孩子仍然却没法坚守底线。
这一点一度让我十分困惑,有的孩子如果你没有额外的惩罚或者是奖励,没有一根鞭子在他身后,他就不会去完成,没有任何的内驱力可言,现在我的困惑是:即便老师让他明晰底线和承担责任,让他能够在这些外在压力之下完成任务,可是通过这种完成任务的方式,他能理解到学习的意义之所在吗?他的内驱力有得到建立吗?我们是进一步强化了他这种外部规训的习惯,让我们成为了那个“拿鞭子的人”,还是帮助他实现自我管理呢?他生命中开出一道自由的缝隙的可能性在哪里呢?与其这样完成任务,我似乎仍然愿意选择放手一段时间,让他心里面真正生起来去做自己、去突破的愿望,没有这样的信任、自由和空间,只有不断的强制,孩子们呈现的生命状态就只有散漫、拖延、抗拒和逃避。而这一点在很多孩子身上已经体现的尤为明显。
电影课程实施情况
我们本学期穿越的电影是《哈利波特与密室》。因为孩子们对于哈利波特系列的热情,再加上前一个学期没能在舞台上演出,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仍然有些遗憾,并且大都呈现出意犹未尽、蠢蠢欲动的状态!为了不“浪费”这份热情,我们趁热打铁、继续穿越了第二部哈利波特电影。
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意外的合适!首先,从电影风格上来说,密室继续保持了第一部电影的魔幻和趣味性,熟悉的魔法世界让孩子们欲罢不能。从语言上来说,很多魔法世界的语言对于孩子们而言都非常熟悉了,而且相比于第一部影片,密室的对话反而更加简短一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从共读、竞选、还是排练、演出,孩子们都能够呈现出争先恐后的状态。
有博瀚、嘉恒、席硕、书源、屹辰、贾烁、志灏、涵羲、辰好、家宝等一批极其耀眼的榜样的带动,也有梦冉、秉勋、佳芊、茗禹、致宁、逸泽、曦元、昊翔、逸涵这些蓄势待发的黑马,像是小贝壳的玥锟、泽宇、安然、亦卓,萤火虫的东辰、周沛等在英语学习中比较困难和被动的同学也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在英语课堂当中活跃起来,我想这部电影的穿越还是给了很多同学很大的信心。
共读——
整体而言,我们在共读剧本共读过程中走得非常的扎实,能够严格按照达成的教研共识进行推进。
但是剧本共读课需不需要升级呢?我认为也一定是需要的,目前首先我会觉得由于选择的电影文本较长,我们每节课又想让孩子们更多的模仿表演,所以会影响推进的进度,那么在剧本选择就需要详略得到,哪些片段是真正有价值可模仿的,哪些内容其实是可以快速跳过的,这都需要老师在设计共读课时进行更加仔细的判断。
另外,我们其实在教研大单元设计的时候已经提到关于精确内容的落实不够到位的问题,很多精确练习其实可以在各个课型当中进行融汇贯通,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剧本共读当中还可以做的另一点升级就是加入更加具体的字词练习,但是一定要警惕不是将剧本课变成识字课,只不过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识别和准备。这可以体现在剧本单页的设计上,我进行了一版简要的升级,希望在接下来共读当中进行试用。
在这个学期的共读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成就,那就是基本上我们能够将每一节课都变成一次小小的演出,孩子们在学完当节课的片段之后都能够很兴奋地准备上台表演,而且很多次的演出效果都很惊人。也有一些同学在共读课上迎来了自己的庆典时刻:能够第一次高高举手主动争取参与表演,他们已经不能够忍受自己坐在那里,难耐蠢蠢欲动的心,同时克服很多的心理障碍,才能够举手参与挑战,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比如东辰,周沛,玥锟,佳芊、欣玥··· 我现在都还记得当东辰和周沛在讲台上完成自己仅有的两句话的台词表演之后全班响起的热烈掌声,而他们泛红的脸颊,眼中闪烁的兴奋目光更是最美的印证。
竞选——
童话剧竞选一直以来就是孩子们非常兴奋的时刻,竞选时期一节课的表演量甚至要高过共读。孩子们目标明确,搭配我们比较完善的竞选规则,孩子逐渐都都能够将竞选当做一场游戏投入其中、享受过程,而不仅仅关注最后的结果。
我们的竞选持续了一周左右,每一个角色都有很多同学竞选,大部分同学也都争取了不止一个角色。我们可以看到,哪怕在课堂当中本来比较沉默和被动的同学也都能够在竞选当中积极参与进来,比如平时默不吭声的佳芊居然竞选了五个角色,而最后意外收获了Ron一角;第一次准备英文戏剧演出的茗禹也竞选五个角色··· ··· 一个角色失败之后,我在同学们眼中看到的不是失望,而是立刻投入到下一个角色的竞选过程中的兴奋。
是的,这就是一场“游戏”,只要你尽力而为,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所收获。在萤火虫同样也是如此,有恨不得每一个角色都能够上场的博瀚和韦璇,也有积极在台下配词的逸泽··· ··· 孩子们在期末庆典当中分别也对自己的竞选经历进行了分享。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另外我要很郑重的感谢两个班级的竞选复核小组,每一位同学都极度认真负责,让我们的竞选直到后面的排练和演出都更加的顺畅。而复核小组的成员也正是我们冒出来的第一批具备领导力的同学。
由复核小组成员Laura登记的竞选情况
比如致宁,极具责任感、对班级事务充满热心,执行力、统筹协调等各方面能力都很强,但是如果想要在英语学科或者想要在班级生活当中真正能够立起来,他还有许多要走的路,正如我在他的期末评语当中所写:
亲爱的致宁,Viki必须首先谢谢你,本学期作为英语课代表你让作为英语老师的我,以及上英语课的同学们的幸福感直线上升!你是如此的有担当力,更重要的你有一颗愿意奉献和承担的心,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因为本学期你在英语课堂中的深度参与,你在英语学科中也逐渐能够找到节奏、找到沉浸其中的感觉。此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真的想要成为领袖、拥有真正的领导力,仅仅是服务意识、忙前忙后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让自己的真正“立”起来,这是指思维、学科、直至生命的挺立。如果我们要达到这一点,我们可能还需要在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中付出更多!而这无疑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这学期的英语学习就验证了这一点!希望你可以持续高标准的要求自己,让我们期待这个假期以及新学期的致宁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再比如涵羲。在整个童话剧的学习当中,涵羲一直呈现出非常向上的状态,从共读、讨论,到竞选一直都是引领者的姿态,而且涵羲也成功的竞选到了自己喜欢的麦格教授,同时还竞选上了其他的角色,但最后她选择保留麦格教授而放弃其他。正当我认为所有的态势都朝着向好发展的时候,却得知涵羲因为状态不好暂时需要长期请假在家、不能来学校的消息。
其实在学期初,涵羲妈妈就在学校和我约谈过。你一接触就会发现,涵羲妈妈是一位极有智慧、兼具理性与感性的家长朋友,而且还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英语老师!和涵羲妈妈的沟通当中,我能够感受到一种条理清晰、但是却不是那种压迫感的氛围,我想,如果这样的家校沟通模式再多一些,我们想象中的家校合力可能就有达成的希望了。那一次对话让我对于孩子和课程都有了新的启发,也让我对涵羲有了更多的了解。
回顾起来,在整个班级生活当中我对涵羲的印象一直是非常好的,我观察到孩子不论是课堂当中的参与度,还是下课之后和老师的互动情况,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但是我可能不太清楚的是在我离开教室之后,或者说离开学校之后的时间,哪怕是和家长有过沟通,我的认识仍然不到位。不得不承认,我对这个生命的理解仍然是片面的。如果将这样的情况放到全部的孩子当中,可想而知我对多少生命的理解都是狭隘和片面的。涵羲并不像她我看到的这么乐观向上,也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她也有自己面临的坎坷、自己要过的关。
Dear Lydia,这个学期的你在英语学习中收获很多有趣的“冒险”,Viki将“Unstoppable”送给你!这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第一首歌曲,现在我也用它作为结语。因为这正是你面对冒险时所做的——永不止步!面对挑战你总是充满兴奋感,面对未知你也充满了探索欲,这一点在你的英语学科学习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堂中的你总是眼神专注、积极发言,并且总能给出有价值的思考;晨诵课堂中的你也总是能够将自己全景投入到歌曲中;童话剧中的你努力竞选了好多个角色,而且也成功的选上了自己最心仪的麦格教授,随后你又几乎是班里最先将自己角色台词记下来的同学之一!虽然最后有些遗憾,你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参与后续的排练和演出,但是凭借如此的精神,Viki有充分的信心期待下一部剧中你的绽放。可以说,如此全方位闪耀的你收获了一个成长满满的五下学期,期待假期的你持续闪耀,继续加油吧!
演出——
整体来说本学期两个班级的演出都非常成功!
小贝壳教室演出照
萤火虫教室演出照
首先我们的底线——台词都能够保证,哪怕台词量长、对话比较碎,但是两个班的孩子都没有出现忘词的情况。尤其是萤火虫因为在前演出,当时的演出时长算下来有两个半小时。在这么长的演出时间里面,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戏份相比自己之前都有了多多少少的提升,而孩子们都能够很高质量的拿下,这一点是非常令人欣喜的!接下来包括舞台设计、演员配合以及服装道具等等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但至少这块“锦”我们是有了。
也有同学在演出中收获了自己的高峰体验,比如Chip在自己的期末总结中分享的: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这学期的演出两个班级没有同期进行,萤火虫先行演出,小贝壳因为前面在准备开放日的哈姆莱特戏剧,所以英文演出放在了后面。回顾看来有利也有弊。虽然时间比较紧张,节奏有些被打乱,但经历了萤火虫的演出,可以让我们看到可修改的地方,给了再次调整的机会。比如演出时间过长、台词太碎,舞台上展示的过于碎片化,所以我开始进一步整合剧本。整个演出的演出有些平淡,所以我重新加入了两首歌曲,将整部剧串联了起来。最终小贝壳的演出在这两个方面就都有所改善。
我也再一次意识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不是能不能做成的问题,而是你要不要去做。这个剧原本也可以按照两个班一模一样的模式来进行,但是我仍然毫不犹豫的进行调整,和孩子们一起去讨论、去打磨,最终拿出了在我们看来有所超越的作品。
演出结束之后,我分别带着两个班的孩子都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我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经历这场演出之后满满的成就感,但是也难免和我一样有一些遗憾和可惜。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总结之后,最终我们的态度仍然是积极向上,对于下一次演出满怀期待。
从课程设计出发,同样也是有遗憾的,比如在很长的共读过程中,没能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一定量的作品输出,比如配音、片段演出、写作等等,如果按照孩子们学习状态来说,其实可以在共读中再有更多作为。另外就是学科融合。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相关的舞蹈,学习一支舞蹈还挺不容易的,但是上个学期没能演出,这个学期我们在舞台上做的融合就没有那么多了。新学期的音乐剧,我们还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晨诵课程实施情况
虽然每周只有一次英语晨诵课,但是孩子们和我俨然已经将英文歌曲完全纳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每首晨诵歌曲孩子们都倾注了极大的热爱,每天课前我们都会播放并且进行演唱,将晨诵课的浪漫作用发挥到最大。
本学期我们针对晨诵课程进行了教研,就某些问题达成了共识:
1. 歌曲选择(兴趣、主题、难度、风格···)
2. 课程设计(浪漫-精确-综合)
3. 是否需要聚焦歌词意义(如何聚焦,度如何把握?)
4. 学生作品呈现
5. 额外的辐射影响
··· ···
同时也有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
1、课程融合上:更开放、有计划、更全面
2、选歌上:兼顾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所在
我们甚至有了学期的代表作品,那就是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这是一首不论从音乐性还是语言性上来说都有较高难度的一首歌曲,但是却让孩子们如痴如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的唱起。
这首歌从第一次在教室出现、到全班欣赏,再到学唱,加上马老师的吉他教学,它真真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所以能够这么深刻的影响教室中的每一个生命。
这当然需要老师的深度卷入,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生命在场”。如果我没能观察孩子在教室的生态,错过了一个个契机,我想我们不会与加州旅馆有这么美好的相遇。
有些可惜的是,在萤火虫有了这样的创造,而在小贝壳就要少一些。但是仍然会有积极的作用,比如我仍然在不停的鼓动孩子们自己去听去选,孩子们由于自己的兴趣而推荐出来了很多的新歌,两个班级到后期也学了各自的歌曲,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节奏。由于萤火虫唱了加州旅馆,小贝壳也非常喜欢,我们也在那之后的第二周,也学习了加州旅馆这首歌,孩子们的参与度也非常高!这一切都是在孩子们的热情和自主推动的推动力之下进行的,所以学习在这样的场域中就变得轻松热情,并且高效。
本学期我们对晨诵考核进行了升级,从曲目选择、演出方式、评价方法上都进行了更新:
将英语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说在所有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什么,那就是:让每个学科的学习,都能够作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而存在。这样的“生活”不是吃吃喝喝,而是有节奏感的呼吸、有方向的超越。而要实现这样的呼吸与超越,需要用灵魂来召唤灵魂、用生命来编织生命。
闲暇时光,孩子们会选择用英文歌曲来表达情感。
课间孩子们的弹唱
孩子们会在课后为班级同学推荐英文歌曲
熙哲纸质版的推荐理由
孩子们甚至开始尝试创作英文原创歌曲:
自由写作也开始全面渗透在孩子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样的写作之风也延续到了我们的假期。
这个假期,你正在如何度过?| 小贝壳&萤火虫 五升六暑期英语分享(Week1)
You're Good Enough For The Summer | 小贝壳&萤火虫 五升六暑期英语分享(Week2)
追求卓越的生命,从不徘徊 | 小贝壳&萤火虫 暑期英语分享(Week3)
向着阳光生长|小贝壳&萤火虫 五升六暑期英语分享 (Week4)
去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小贝壳&萤火虫暑期英语作品分享(Week5/6)
敢于尝试,就是实现超越的第一步—Leon|萤火虫2023暑期英语作品
假期除了基础任务之外,我为孩子们准备了非常多的挑战活动,每一项活动都针对一部分同学专门制定。现在假期已经接近尾声,我能够感受到这些活动到最后参与进来的同学大部分仍然是那些本来就比较积极的同学,或者只能带动个别同学的参与,哪怕我在设计挑战的时候是为了带动更多的同学,几乎每一项任务都对应一部分同学:汉密尔顿是针对能力较强、兴趣浓郁的同学,玛蒂尔达是针对基础一般的同学,小讲师课堂是为了将语言能力较弱的同学带一带,把基础再夯实夯实。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具体原因我还需要再仔细反思。
我实在不愿去强迫任何一个孩子,这不是我所理解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不断的去抛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契机,一次又一次的发出号召和呼唤,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孩子,渴望不要错过任何孩子每一次萌发的向上的愿望。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深深的无力。
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很多做法可能会引来很多的声音,其实最初我是没有意识到的,不自觉会屏蔽掉这一方面的消息。但是仅仅是从个别断断续续的家长朋友或者老师口中,我也会听到有人认为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好学生”那里,或者怀疑两个班的“待遇”也不一样,等等种种。我的出发点是怎样,我自己心里十分清楚,所以自然是问心无愧。但这不是争论个你对我错的事情,而是我需要不断思考:怎么才能真正帮助每一个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不同的声音确实也在不停地敲打着我。
记得上学期刚刚过去不久,很让我触动的一个场景:
学校组织足球比赛,场上是小贝壳和萤火虫两个班级PK,我呢一边在喊小贝壳加油,一边在喊萤火虫加油。旁边站着鹏喆妈妈,她并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只给自己的孩子、或者给自己的班级加油,而是和我一样,一口萤火虫加油,一口小贝壳加油,拿个话筒,像个小姑娘一样!我能够感受到家长对于老师的照顾,能够感受到对于兄弟班级的关怀和信任,甚至对于每个孩子的爱。我想,有这样的场域,想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具备爱、领导力和创造力的新时代的青年,才是有可能的。
没有跟很多人说过,上半年的我刚刚迎来了自己的30岁生日。
而立之年的我该如何存在?
我从来不过生日,年龄对我而言也从来没有任何额外的意义。走入贞元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生日可以这样来过啊!原来可以所有人共同读一首属于你的诗歌,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为你写下祝福的话语,全班为你唱生日歌,幸运的话还可以一起品尝美味的蛋糕··· ···这样一种仪式感,确实让这个日子、甚至让你的出生都变得与众不同起来。想到自己,目前我可能非常愿意参与到别人的生日中,但是对于我自己的生日,仍然非常淡漠。
话虽然这么说,但终归还是不一样的。
很巧合,生日那天的我都不记得这个日子,早上老妈一个电话,我才想起来。想一想,好像应该有所不同,但是又没什么不一样。
那天早上,我在教室楼道里整理学生作品,瑞瑞拿着手机就过来问我(她在记录那一期的校园美好):
清灵,请问在你心中贞元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突然,这个日子,因为这个问题而变得无比生动、鲜活、热烈、并且与众不同!道不清缘由,我一时情绪上头、没有办法回答。我甚至责问自己,你年纪轻轻能有什么经历、受过什么苦难呢?不要一提起来就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但是在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走过了好多好多的路,才能在无数次选择之后,跌跌撞撞遇到贞元、加入团队。哪怕遇到贞元可能用尽了我这一生所有的运气,我都觉得庆幸至极,没有什么其他可奢望的了。
这是进入贞元之前,我们学长有一次分享给我的截图(是他和夏老师的聊天记录)。一直以来,朋友和老师都非常的关心我,也很信任我。他们在尽自己所能给我筹划、给我建议。
而老师的这一句话,让我看得眼泪都掉了下来——
心灵的落脚点!
老师知道我在寻找!不是所谓的心思不定、吃不了苦、三分钟热度,而确实在寻找着什么,哪怕我自己都说不清,但是老师知道,我在寻找那个心灵的落脚点!其实我从并不担心自己会因为一些轻狂的选择而怎么样,唯一让我感觉难过和不安的,就是我认为可能会辜负老师们的培育。我知道,自己如果能够在法学领域有所作为,他们的培育可能会更有意义、有收获,他们也会更希望我这么做。因为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们都是有法律情怀的人。这个事情我不能想,一想就觉得自己没有将自己本应承担的那份责任和使命承担下来。但是,在看到老师理解我的选择之时,也让我终于收获一种释然,不再带着那份愧疚自责走下去。
我想,此刻的我可以欣慰地说:
而立之年,我栖居在自己的心灵落脚处。
贞元学校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一座承续薪火的精神家园”为使命,以学习者为中心,扎根心理学、教育学和中西哲学,创造研发并持续迭代新教育K12卓越课程系统。2023年起承办新教育“学科写作”研讨会、“玩游戏学数学”研讨会,“新语文”学科研讨会,均受普遍关注。
本次英语学科研讨会,可以全面看到:
贞元英语的课程实施原理、方法;
贞元学生的学科表现;
四部贞元学生的英文童话剧、音乐剧展示;
学生英文演讲show;
全校的英文专场小桥音乐会;
……
适合:
中小学教师、校长;
对课程研发和教育感兴趣的各界朋友;
想要深入了解贞元英语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研发底层逻辑的家长;
……
课程咨询电话:13343780373(微信同号)
0371-23253938
点击图片查看开封市贞元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