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江子校长在2024新教育“新英语”专题研讨会上做了主题演讲:“玩游戏,学英语——新教育K-12新英语卓越课程实践与探索”,演讲由以下六个主题层层推进:
一、新英语之“新”:以语言游戏的视角反思基础英语教育;
二、在生活情境中游戏,领会英语的“原初性语法”;
三、在交流讨论中游戏,掌握英语的“逻辑性语法”;
四、在思辨创造中游戏,涌现英语的“生成性语法;
五、基于语言游戏视角,构建和实施新教育K-12新英语卓越课程系统;
六、因游戏,得自由。
以下为演讲全文。
一、
新英语之“新”:
以语言游戏的视角
反思基础英语教育
你看到了什么?鸭子or 兔子?是的,你第一眼也许看到的是鸭子,但是,变换一下视角,你马上又可以看到一只兔子。如果我们将“兔鸭图”换成“基础英语教育”,从你的经验出发,你看到的是什么?也许是:海量单词、时态语法、听说读写、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考场作文……也许看到:儿歌童谣,绘本故事,经典书籍,戏剧表演,情感表达,存在真理……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相”呢?或者,是否存在真相呢?我们试图用“教育还原法”,回归语言发生的原初状态来一探究竟——不是从实然的角度直接总结归纳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经验,并藉此得到所谓的新策略、新方法;而是尝试“回溯”至语言发生的“源头”,通过艰苦地清理工作,让“活水”流出来,让“种子”得以萌芽!我们没有沿着种系发生的视角回溯到聪明的鸟类或者黑猩猩,而是将问题界定在人类的婴幼儿——0~2岁的幼儿为什么可以轻松习得母语呢?是神秘主义的奇迹与魔法吗?或者,这里是否存在一个被深深遮蔽的语言学真相呢?答案是肯定的,这里的真相就是“语言游戏”。然而,什么是“语言游戏”?我们能否从下图所示的篮球游戏或围棋游戏中有所启发?NO!试图寻找“确定性定义”是一种传统的“本质主义”取向,然而,语言学的发展表明:面对“什么是语言游戏”这样的问题,本质主义是徒劳的、无效的!正如篮球游戏不是“篮球+游戏”,围棋游戏不是“围棋+游戏”。而是,一旦我们提及篮球或者围棋,就必然意指的显而易见、直观自明、心领神会的“事实”!同理,语言游戏也不是“语言+游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利用种加属差的方式找到“语言游戏”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像数学、自然科学一样,用“本质主义”的方法给出它的确定性“定义”。然而,不能定义并非意味着“山穷水复”;当我们回归语言发生的源头,正是“柳暗花明”——我们可以在此尽情地领会语言游戏,描述语言游戏。这就是K-12新英语之“新”:从寻求确定性的“本质主义”(聚焦单词、时态语法、听说读写、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考场作文等)转向呈现使用性的“语言游戏”(关注儿歌童谣、绘本故事、经典书籍、戏剧表演、情感表达、存在真理等);我们相信,这是一场关乎基础英语教育的“哥白尼式革命”!二、
在生活情境中游戏
领会英语的“原初性语法”
第一种做法,就是在“爱泼-苹果”+“苹果-爱泼”之间反复练习,试图建立“音-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给实物贴上英文标签,然后反复抄写,试图建立“词-物”对应关系。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另外一个场景——妈妈手里拿着一个苹果,开心的对婴儿说Apple !婴儿用充满好奇的眼神,仿佛在问“能吃吗”?妈妈点头,作出咬一口的动作,婴儿张着小嘴抢过来,真的咬了一口。然后这样不断互动,妈妈在示范、期待、鼓励、宠溺中,在咿咿呀呀中,咬一口,再咬一口,在摇篮里拍一拍,在地板上滚一滚……突然某个时刻,婴儿看到苹果时,甚至只是在妈妈说“吃”的时候,居然会说“Apple”了!幼儿园的日常互动。老师拿着apple,跟孩子在场景中互动——This is an apple. Which one is apple? Yes, this is an apple! Can you give me the apple? Do you like apple? What color is the apple? Do you want more apple? Apple is sweet ……孩子们开心的跟小伙伴在玩耍中唱英语儿歌,如“Apples and Bananas”或“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引入英文绘本故事,情境模拟与表演……你发现,不知不觉中,“Apple”早已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l没有背诵,没有记忆,没有机械训练,没有早期智力开发;l没有在对象化的“认知活动”中思辨理解Apple。是的,是语言游戏。根本处,语言游戏就是母子之间、师生之间的一种活泼泼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当妈妈说“Apple!”时,她的意思是:吃苹果!玩苹果。而不是试图从数学或科学的角度,去度量或定义苹果。这表明,在语言发生的源头:语言引导行动,语言是对行动的召唤,而不是传统语言学所界定的“语言是思维的表达”——语言游戏就是让语言“动”起来、“用”起来,让语言充满生机与活力,而绝不是死气沉沉的“符号僵尸”!我们认为是有的。婴幼儿能够在语言游戏中活泼泼地、真实有效地使用语言,表明他们领会了语词的“使用之法”,这也就意味着语言的意义得以如其所是地的显现;而“使用之法”也就是语言发生源头处的“语法”;显然,此语法非彼语法——日常语境中所说的语法。为了避免歧义,我们暂且将其命名为“原初性语法”(或原初语法)。通过刚才的例子,其实含义已经非常明显。存在一种语言游戏,也就意味存在着一种原初语法;儿童参与语言游戏的过程,也就是领会原初语法的过程;没有语言游戏,也就没有原初语法;反之,没有对原初语法的领会,也就不存在本真的语言游戏。显而易见,“原初语法”是语言学习的根基。然而,语言学习能否止步于此呢?三、
在交流讨论中游戏
掌握英语的“逻辑性语法”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语法”几乎成了时下英语学习之“圣经”,然而,它真得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先“词”,再“句子”,再“文章”;或者,先“词性”,再“句型”,再“时态”,如此线性递进即可构成有效的语法系统吗?反正我的学习经历告诉我这样学不好。Jack plays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every afternoon(杰克每天下午在操场打篮球)在传统的英语教育中,教师一般怎样帮助儿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义?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背诵、多多地背诵、海量地背诵!还有一种看似合理实则也无效的做法是语法分析——形式上,一个句子的确是由几个词(意象)构成的;但是,句子能如此拆分吗?——杰克-每天下午-在-操场-打-篮球?也就是说,一个句子的意思难道就等于几个词语的意象相加之和吗?或者,换一种方法拆分:主语+谓语+宾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句子的意思是如此大卸八块分析出来的吗?(2)背熟规则:车直行,马走日,相飞田,炮打隔……如此严格执行如上步骤就能学会,甚至使得天才诞生吗?多半不会,万一有,也是热锅里冒冷豆,小概率事件。试图工业化批量“制造”天才,显然是徒劳的!而真正的“天才之路”,可能恰恰相反,家庭环境熏陶实在太重要了——(5)岁月深处,某些“种子”从兴趣到志趣,倾心所愿艰苦地钻研棋谱,与高手对弈,也许有天才诞生……在这里,第一步和第二步显然就是自然地“进入游戏”——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自然显现”,而绝不是提前背诵规则,然后再进入游戏;而在第三步与第四步中,“下棋”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形式,所谓“棋法”,不再是一套对象化的客观规则,而是棋子在游戏中的“使用方法”——棋法无缝嵌入生活之中。对于例子中的英语学习来说,我们不难得到以下启发:句子的意义就是“句法”;句法如棋法,惟有在使用中,才能自然显现。显现语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领会语句之意义的过程。当我们再次思考“如何领会语句的意义”,路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进入语言游戏——唱英文歌曲、讲英文绘本故事、听和看有趣的音视频、海量的阅读与写绘(作)、丰富的情境对话、舞台表演、校园音乐节、情景剧场……一句话,不是在五马分尸的“肢解”中,而是嵌入一种生活方式,在游戏活动的“使用”中,让句子的意义得以自然显现。但是,进入语言游戏,领会的仅仅是原初语法,然而,伴随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如何面对:既定的“游戏规则呢?对于小学低段的儿童来说:他们知道存在着既定的“篮球规则”;但是,他们是以自己能够理解和运用的规则参与篮球游戏;也就是说,儿童此时遵守的规则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而仅仅具有“家族相似性”,篮球游戏具有主观性与模糊性。而对于成熟的专业篮球运动员来说,他们不能忍受游戏的主观性和模糊性,所以,他们在游戏共同体中,通过对话,不断澄清游戏规则的主观模糊性,争取科学合理地运用规则参与游戏,一旦违反规则,甘愿受罚,从而呈现出游戏活动的清晰性和专业性。以上事实可以丰富我们理解语言游戏的视角:对于低龄儿童来说,语言游戏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好玩、有趣”,从而可以确保儿童在语言游戏中顺利领会“原初语法”,当然,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与模糊性。对于小学高段或者中学生来说,语言游戏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清晰化、普遍化、专业化”,学习者在游戏共同体中,围绕“优质提问”,展开对话交流,促使原初语法得以持续生长。具体到英语学习上,想要领会“原初语法”,就是要围绕“优质问题”,在共同体中讨论交流。比如下列的问题和思考——“说出一句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描述一种动作或状态。哪一类词语通常必不可少?动词(系动词),也就是谓语。通过以上问题和思考方向你可以看出来,其实所有的语法问题,都可以借这样的优质问题,在共同体讨论中逐渐达成。如果说,蕴涵在语言发生源头处的语法是“原初性语法”,那么,基于原初语法,在共同体中围绕“优质问题”展开对话交流,借此生长出来的“新语法”,我们将其命名为“逻辑性语法”(逻辑语法)。如此,中学阶段的16种时态,属于哪种语法?当然就是这里所说的逻辑语法了。还是让我们再看一个贞元小学高段(或初中)如何学习“一般现在时”的例子,来理解逻辑语法。目标确定后,就是设计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了。这个环节又分“课前挑战”“课堂学习”“课后迁移”三个板块——基于此,我们可以对传统语法教学有些新的反思。也就是说,传统英语教育中的语法其实就是这里所说的“逻辑语法”;而逻辑语法不是一套客观的、独立于游戏实践活动之外的、只需要机械记忆、反复操练的僵尸、木乃伊!惟有准确领会逻辑语法与原初语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才有可能真正掌握逻辑语法。那么,“原初语法”和“逻辑语法”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原初语法是逻辑语法逻辑在先的前提和基础;逻辑语法是原初语法发生学意义上的生成物。也就是说,儿童一旦内在拥有了“原初语法”,伴随着认知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满足语言表达精确性和客观性之需求,“逻辑语法”必将成为儿童轻松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即便从未学习后者,也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正常语言交流和实践生活;反之,如果缺失前者,试图直接聚焦后者,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劳命伤财,到头却是一场空!不过,语言学习是否止步于“逻辑语法”呢?现在我们可以进入第四个问题——
四、
在思辨创造中游戏
涌现英语的“生成性语法”
如果说,原初语法,是在小学低段语言游戏中领会,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逻辑语法,是中学在游戏共同体中,通过对话掌握,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那么,问题来了——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但思想必须“臣服”于逻辑语法吗?也就是说,语言游戏的边界难道就是“逻辑语法”吗?如何在语言游戏中持续拓展语言与存在的双重“边界”?这种拓展的意义何在?对于低龄儿童来说,他们知道存在既定的“篮球规则”;但是,是以自己能够理解和运用的规则参与篮球游戏;遵守的游仅仅具有“家族相似性”;对于初中的青少年,他们能够在游戏共同体中,通过对话,澄清游戏规则的主观模糊性;科学合理地运用规则参与游戏,若违反规则,甘愿受罚;呈现游戏活动的清晰性和专业性。但是,在职业篮球运动中,诸如乔丹、科比、库里等少数天才选手,他们几乎“忘掉”了既定的客观规则,凭借自己的天赋、激情与热爱,以及与强者的切磋交流,持续推动篮球游戏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尽情彰显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成为篮球之神。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追问的是——在遵守、使用、解释既定的游戏规则之上,游戏者是否能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游戏自身是否又可以有生成性与发展性?这个问题,就是在追问k-12新英语教育何为的问题。是的,原初语法是“根本”,根深才能叶茂!而逻辑语法界定了“树苗”怎样生长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但是,它本身并不是“参天大树”!也就是说,在原初语法与逻辑语法的基础上,语言游戏之法还需要继续生长!这是我们目前在初高中已经开设的系列英语传记课程——开设传记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如果仅仅是为了丰富学习者的游戏经验,让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从不知道到知道,那么自读即可,完全不需要进入正式的课程。有鉴于此,我们将传记课程的目标定位于:揭示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后,传主“精神生命之发展历程”,并同步实现精神接续,促进学习者自我生命的丰富与超越。然而,何以可能?下图是我们实施传记课程的一般流程。这个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接下来演讲的老师也会频繁提到。以《林肯传》课程为例,学生在寒暑假完成浪漫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在精确阶段设置了如下“问题串”:1.你认为林肯一生有哪几个重要的转折点?请用鱼骨图的方式呈现你的思考;2.1831年,林肯首次离开家乡时,他遭遇的难题是什么?他如何抉择?3.1846年,林肯当选国会议员后,他遭遇的难题是什么?他如何抉择?4.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时,他面临的难题是什么?他如何抉择?5.1861年,当南北战争爆发时,林肯面临的难题是什么?他如何抉择?6.1863年,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的目的是什么?效果如何?7.1864-1865年,林肯在推动众议院通过“第13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如何抉择?你认同他的做法吗?为什么?8.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时,林肯遇到的难题是什么?他如何抉择?9.1865年,林肯遇刺身亡,你认为这是一个悲剧性事件吗?为什么?在精确阶段之后的综合阶段,教师设置如下“问题串”:10.假如林肯知道废除奴隶制可能会危及他的生命,你认为他还会一如既往吗?为什么?11.你认为林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为什么?下面,我们以问题7为例,简要展示一种可能的对话之历程,如下图所示:在这个基础上,会讨论林肯是如何面对他面临的难题的。一方面,林肯为了推动众议院通过法案,用尽手段与策略:游说、政治交易、职位承诺、政治压力和舆论操作等。另一方面,林肯严格遵守宪法规定的立法程序:发表《解放奴隶宣言》(战时法)——参议院2/3通过——众议院2/3通过——2/3州议会通过——法案正式生效;至此,学生对林肯所遭遇的矛盾与冲突有了清晰地把握,并因此可以更好地把握政治信念与政治智慧之间的关系:丧失基于价值判断的政治信念,所谓政治智慧有可能堕落为“不择手段”,这说明政治(统)并不能完全无视道德(统)之存在。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进一步展开对话:林肯是如何抉择的?你认同他的做法吗?为什么?- 林肯的做法是否违背了“程序正义”(公开公正透明不受外部压力之裹挟等)?
- 在面临同样困境的情况下,孔子会如何选择?阳明会如何选择?(缺失政治智慧的政治信念,有可能仅仅只是个体的“迂腐信念”,而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捍卫公平正义上“一事无成”。)
道统:立道德主体,自我超越,止于至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既不能以道统涵盖政统——不能以圣贤之标准苛求政治家;也不能以政治之实用性彻底消解道统之价值判断——基于价值判断的政治信念是政治家之“内核”;- 开“三统”(道统、政统与学统)的必要性,以及何以可能?
从以上讲述中,大家看出来了《林肯传》课程实施的“内在逻辑”吗?首先,自主阅读。这个环节可以有限的丰富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但是不能触及既定的游戏编辑,有可能陷于“经验茧房”。其次,问题推动。最初,学生并不能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所以,教师之教,首先体现在设计系列挑战性问题。再次,深度对话。这个环节,不是寻找确定的标准答案。比如,什么是传记?林肯是怎样的人?对美国有何影响?而是开放性的,描述性的、解释性的,在对话共同体中一起进入:思维挑战性游戏,对话思辨性游戏,精神发展性游戏。最后,生命贯通。以上三个环节,还不是课程的闭环,最后跟生命的贯通非常重要,因为,不仅仅是语言游戏借助学习者道说它自己——在语言游戏中领会和遵守“语法”;而且,学习者也能够借助语言游戏道说自身之存在——既拓展语言游戏之边界,也实现自我生命之丰盈。说了这么多,你或许会问——如此课程,如此逻辑,有语法吗?当然有。在此,语言超越了“原初语法”的混沌与浪漫,冲破了“逻辑语法”的规范与限制,它抵达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暂且将其命名为“生成性语法”!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语法”在语言游戏中的“发生学”特征,如下图所示:也就是说,低级语法构成了高级语法逻辑在先的前提和基础;高级语法一方面以低级语法为自身存在之大地,另一方面,永恒朝向充满无限可能性神圣天空!语言是思想的边界,而非思想的全部,暂时超越语言的真理,可以依靠体验去感知;而在最深邃最澄澈的体验中,生命与语言必将同步持续生长与超拔!基于此,我们说:语言是此在存在的家园,而决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二元对立的“战场”!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英语语言游戏的发生学模型。如下图所示:也就是说,小学中低段,英语课程围绕海量儿歌、绘本故事、情景游戏的原初性语言游戏,聚焦丰富、有趣、好玩有效,兼具实践性与功能性。小学高段和初中,英语课程围绕经典童书、教材、并纳入常用语法,聚焦归纳、对比、解释、论证,兼具精确性与普遍性。中学直至中学毕业,英语课程围绕经典戏剧、音乐剧、电影、传记,聚焦生成性语言游戏,在质疑、思辨、突破、拓展中,兼具创造性与可能性。总之,英语语法、英语语言游戏与对话共同体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在岁月深处,它们与师生的生命一起,都能够从“种子”活泼泼地长成“参天大树”!那么,从理论到实践,如何知行合一?这就需要进入第五个问题。五、
基于语言游戏视角
构建和实施新教育K-12新英语卓越课程系统
刚才仿佛说的都是理论,作为教育者,必然不会在此处满意,而是要继续追问——理论转化成实践,何以可能?是的,作为教育实践者,我们早已放弃单纯地“沉思”;而是努力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在贞元学校,把我们的思考“活出来”!于是就有了“贞元K-12新英语卓越课程系统”。包含这些维度对语言的理解——这是一个系统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对k-12终点展望:12年级的贞元毕业生,英文可以抵达怎样的水平?然后明白,起点处,也就是3-6岁的幼儿,英文可以抵达怎样的水平?如此立足起点,展望终点,思考,如何从3-6岁的水平抵达我们期待的12年级的水平。基于此,我们制定了六学段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下面几个图是分学段的K-12新英语课程设置金字塔模型。大家可以看到不同年龄阶段课程内容的差异。
最内层(浅绿色)的椭圆聚焦本单元涉及到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大观念;然后围绕已经确定的大观念确定本单元的“三维目标”,即:核心观念、核心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与人格发展;随后再围绕本单元的大观念和三维目标制定“表现性评估系统”,主要包括前测-章前评估、中测-章中评估与后测-章末评估。其中前测是评估起点,落实“基于儿童,发展儿童”的教学原则;中测是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性反馈,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纵向发展与成长,而不是将“问题”视作需要回避或消灭的“怪物”;后测聚焦单元大观念的迁移应用——不是简单的习题练习与考试,而是与生活生命的打通——生命意志的显现;不是做外在目标的“奴隶”,而是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制作、写作、演讲、视频……,用“伟大作品”自我证明!最后才是“为了促进理解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若干课时。浪漫阶段的目的是:激活学生脑海中的已有经验,整体感知单元“大观念”;精确阶段的目的是:基于课堂对话,逐步建构生成单元大观念;综合阶段的目的是:迁移应用单元大观念。在完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课堂对话(课堂教学)了。课堂对话由课前挑战、课堂对话与课后应用构成。其中,课前挑战的关键是:教师从“备教案”转向“设计挑战单”,从“熟悉讲稿”转向“梳理典型认知冲突的内在逻辑”;学生从“预习教材”转向“独立完成挑战单”,从“懵懂混沌”转向“带着自己的认知冲突进课堂”。课堂对话的关键是:在对话共同体中,典型问题推动下的操作、实验、思辨、交流、对话、建构共识(新观念)。课后应用的关键是:迁移应用新观念,与生活、生命贯通。应用类型一:少量练习+创造作品(脑图、论文、视频、演讲等;应用类型二:朝向实际问题的综合性挑战+朝向未来学习的挑战性任务。也就是说,课堂对话发生学模型,我们遵循“浪漫-精确-综合”——当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依靠外部力量持续推动,会陷于“强迫-被动”的死循环;凭借教师个体持续自修,又会深陷“经验茧房”而难以自拔;倡导“春蚕”式师德楷模,又会陷于“道德绑架”的纷争;彻底放手,任其自然发展,其结果无疑是“温水煮青蛙”……到底该怎么办呢?我们也许可以从语言游戏中获得某些启发:首先,英语教师之“专业”显然与“语言”高度相关;进而,教师专业之发展本质上也是一种“语言游戏”,这是一种新型的存在方式;所谓专业发展即是:语言游戏经验的持续生长与完善。进入游戏共同体中,围绕专业问题,展开多元对话,实践反思成长。与自己的已有经验对话,促进自我反思;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话,深入理解儿童;与同伴对话,促进相互启发;与经典书籍对话,不断澄清目标与方向,避免陷入琐碎而迷失自我;与AI对话,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通过多元多维之对话,进入语言游戏,促进游戏经验的持续生长与完善,而不是为了寻找确定性的标准答案——一则违背游戏经验的生成性原则,二则易使自己陷溺于思维的“懒惰病”。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面目”:不是强调既定游戏规则的客观性,也不是片面强调游戏者的主观性,而是在游戏共同体中,如其所是地呈现“主体间性”;在对话之场域中,一切“游戏要素”皆能进入永恒的解释学循环,特别是确保游戏者:永恒更新自己的“前有前见前理解”,永恒朝向生而为人的“本真能在”,永恒共创更加美好的共同体!从“定义”转向“对话”,从“本质主义”转向“语言游戏”和“解释学循环”,这也许为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我们知道,这些“系统”“模型”“金字塔”,既不是标准答案,更不是绝对真理,而是一群“傻傻的人”,在英语语言游戏中淌出来的一条若隐若现的“林中路”,面对英语课程改革的重重迷雾,我们将继续走下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六、
因游戏,得自由
是的,我们是提供了很多策略,然而,这一切仅仅意味着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之改变吗?诚然,我们正在变革K-12英语教与学的方法,但是,我们拒绝成为方法论的“狂热信徒”!否则,东风来了向西倒,西风来了向东倒,最终无非是颠倒梦想、梦幻泡影!我们倡导英语教育的“哥白尼式转向”:从“本质主义”转向“语言游戏”。也许你会有疑问:对基础英语教育要求如此之高,有必要吗?合理吗?对于能够用语言解释清楚的问题,我将尽力用语言解释清楚,正如前文提及的问题;对于不能用语言解释的问题,我只能保持沉默,正如这个问题! 最后,惟愿与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学英语;经游戏,至澄明;因游戏,得自由。惟愿我们一起:以创造,超越弥漫时空的虚无;以创造,赢得生而为人的高贵与尊严!此文视频位于完整版第32分到1小时41分
更多精彩内容请识别二维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