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蓝字,敬请关注我哦
只要有一个女人
——《透过性别看世界》阅读札记
闫缜尔
█《只要有一个女人》: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愿再伪装坚强。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扮演幼稚无知的小姑娘/定有一个男人/想摆脱无所不晓的高期望。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情绪化女人的定型/定有一个男人/可以自由地哭泣和表现柔情。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为儿女所累/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只要有一个女人/得不到有意义的工作和平等的薪金/定有一个男人/不得不担起对另一个人的全部责任。只要有一个女人/想弄懂汽车的构造而得不到帮助/定有一个男人/想享受烹饪的乐趣而得不到满足。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这是《透过性别看世界》(沈奕斐著)开篇引用的一首诗。诗的作者是美国诗人南希·史密斯。这首诗的寓意,不是说男人离不开女人,而是强调男女在性别上的平等。
《透过性别看世界》,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我却认为,它又是一部人人皆可阅读的大众读物。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在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文字信息中,无外乎官方的、学术的、大众的。各方面兼读兼听,总归是有益的。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拒斥前两种文字信息,很容易被所谓的风尚、时尚裹挟得失去主见,无外乎“利益”二字占据心灵世界,不是盲从,便是盲目。在日常的忙碌中,需要静下来读一读,想一想,生活会更有意思,人生会更有意义。另一方面,我们都是有性别的人,非男即女,当然,还会有其他。更何况,透过性别看世界,不仅仅是从性别出发,而是从社会性别理论出发,带着读者在理性的长河中来一番游泳,读过之后,会有一场运动后的畅慰,无形之中也开阔了眼界。
本书由一般社会性别理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图景、社会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理想中的社会性别平等蓝图四个部分组成。这是一部社会学著作,但并非一部社会学教科书。非专业的读者无需字斟句酌,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趣来阅读。根据本人的阅读兴趣,不妨就以下问题作些辑录,以留下“开卷有益”的痕迹。
█优势累积论。在“性别不平等的根源”诸理论当中,有一种理论叫作优势累积论。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做过如下概述:个人的社会选择与制度性的社会选择的互动过程,影响着在一定活动领域中不断获得机会结构的可能性。当个人的角色表现符合所要求的制度标准,尤其是当它大大地超过了所要求的标准时,便开始进入优势的积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将不断地获得进一步扩展其工作的机会,以及与之相关的奖励。这一理论说明:性别间的不平等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也不能因为其不断地延续和存在下来就被视为不可更改。事实上,正是因为优势在不断累积,因此要打破男权文化变得更为艰难,但无论如何,这是应该被打破的,也是可以被打破的。
这一理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如何来理解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成长进步都是自己的优势累积的过程。想一想,别人是如何走过来的,我们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性别平等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道理上是相通的。
█阅读身体论。这是身体社会学所揭示的一个道理。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是一种再现,它通过表演来传达,那么再现的载体是什么?毫无疑问,身体是性别建构和再现最重要的载体。正是身体的不同表现,产生了性别的分野。身体不是文化价值的“自然”起源,身体本身是被文化塑造的。身体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它也是社会控制实际、直接的中心所在,是因为身体可以无穷无尽地被操纵——重新塑造、设计与改建,可以灵活地变迁,以符合时下的风尚与文化价值。
个人消费的意识形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一方面,女性追求“独特的自我”,但另一方面又不接受自己的身体,而是去迎合符合社会“女性气质”的服装款式、身体形态、面部表情、动作姿态以及行为举止。而女性气质,是一种策略和一种人为形成的东西,是一个“扮演和再扮演那种被主体接受了的性别规范的模式,而性别规范以多种多样的身体风格表现出来。”今天我们经常看到的女性形象与过去的贤妻良母不同,和典型的男人也不同,它成为一个新的混合体,既有“女性”的身体特征和角色特点,同时又具备一定“男性”精神。在一个把身体等同于自我和道德价值的社会里,文化意义被附着于身体差别之上。于是,身体成为压迫的基础,这种压迫所针对的是社会、性别、阶级、种族和年龄等所有的蕴含于身体之中的社会特征。于是,女性对自己的身体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战争,身体成为了女性的头号敌人,需要从头到脚进行修正:既要苗条,又要有曲线;既要学会化妆,又要保持自然;既要瞻前,还要顾后。
这其实就是社会规训的结果。正是规训力量的作用,才能把身体局限在一定的框架之内,也只有认识到这种规训力量的存在,才有可能改变身体被规训的命运。然而,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自尊心低落,因此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并害怕年华逝去。爱美是自恋的表现,而自恋乃是女人自我观感中的一大基本要素,是为女性特质的必备条件。这源于女性认识到自己是被阉割的,自己的身体是残缺不全的。所以,女人的自恋是一种必然的防卫机制。也可以说,女人追求美貌是身不由己的。女性利用美貌美发来强调社会差异。美容美发并不以自身为目的,而是被用来为社会阶级和地位服务。也就是说,女性对身体的调整有多元的理由。通过整容,她们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知识终结论。在现代学术的发展中,有三种力量动摇了理性的基础,第一,精神分析。因为存在无意识,所以完全的理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第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知识、权力塑造主体性的方式,对理性的独立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理性是话语的效果,而不是个别的人的头脑里所共有的超验的价值。每一种话语都有它自己的支配真理产生的规则。第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论证了关于知识的观念,知识的观念是依赖社会关系,包括性别的关系。所谓的理性,实际上就是男性的理性,而宣称人类理性的第一性及其统率其他各方面现实的权利,会导致一种自满与傲慢,确切地说是“物种沙文主义”或大男子主义。因为不存在真正的理性,那么客观性就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所谓客观的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建构的结果。人们认识到,每一种知识都带有社会文化的烙印,其中包括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
█语言质疑论。即对语言透明性的质疑。人们把语言称为工具,是因为人们认为它起到了传递思想的作用,它是一个媒介,仿佛它是一个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无个性特征、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一种东西。这样的理念支撑起语言的客观和常识的真实。也就是说,语言的透明性,对一般人而言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并不需要特殊的证明。但语言学家和一些对语言感兴趣的女性主义者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任何语言都带有社会文化的烙印,它不是自发的、透明的、客观的。
这种观点基于索绪尔的理论。索绪尔从符号角度来分析语言,从关系角度来确定语义。据此,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不是反映既存的社会现实,而是为我们建构了社会现实。也就是说,语言的透明性根本不存在,语言并不是被动的,它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能动性,它建构了社会现实,确定了现实意义。再现和被再现之间不可能有一种完美的关系,再现是对现实的一种语言的再表达,而这种再表达必然经过了社会文化的染缸。后现代主义认为,人们面对的困境是,虽然唯一可以了解现实的方式是语言,但是,语言却永远不可能完美地再现现实,因为语言和语言再现现实之间有一条鸿沟。语言一旦形成,那么它就会逃脱了语言使用者的控制,它再也不可能被语言使用者的意志控制。
语言的运用带有社会文化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首先,语言必然会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包括外来的文化也会影响语言的含义。其次,语言的指代经常是被建构出来的,不是自然而然存在那里的,真实常常让位于文化。比如,代理孕母的出现,说明谁是真正的母亲,永远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被跟随着男性中心的社会关系来定的。这个例子非常明显地指出了语言在真实和文化之间的妥协。再次,话语的改变常常并不是因为主体的改变,而是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如女青年、姑娘、小姐、现代女性等词汇,指代的都是年轻的女性,主体没有变化,但是之所以出现不同的语言,并且在某一时段总是有一个称呼为主流,是因为文化变化了,对同一主体需要赋予不同的内涵。即使是同一个词汇,它的旨代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是不同的,比如小姐和同志两个词汇。
正因为语言不是透明的,也不是客观的,因此在运用语言时,人们,尤其是研究性别的人,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一方面,语言体现了性别文化,因此,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常常被无意识地带到语言中来。另一方面,语言又建构和强化了这种性别文化。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主要有三个方面:以男性为规范、较多的与女性相关的贬义词、构字上对女性的歧视。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常常不易令人觉察,但却是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别的研究,既要注意语言反映社会文化这一特征,也要意识到语言具有强化性别刻板印象的特征。只有意识到语言的性别问题,才可能改变语言歧视对女性造成的不平等和伤害。可见,语言的叙述和语法并不是独立和真实存在的,它和文化紧密相关,不仅受到了文化的控制,反过来也重新构建了性别文化。比如“剩女”这一概念的出现。
█性别空间论。即性别化的空间。从表面上看,空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我们常常认为空间只是物体的容器,它是没有性别的,是中性的。空间对人而言,仅仅是个寄居的场所、活动的地方,它就在那儿静静地存在着,表现得异常冷静和中立。实际上,空间和语言一样,是具有性别特征的。空间再现和建构的性别关系和性别地位是一种典型的隐形歧视。
从不方便、不安全、有敌意三个方面,来说明公共空间在再现性别关系和建构性别文化中对女性造成的损害。首先,公共空间的设计很多是依照男性的标准的,因此,对女性使用者来说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公共厕所的设计和建造。人们可经常遇到:男厕所那边没有人排队,而女厕所那边却排起长长的人龙。还比如说,大型商场中不提供孕妇休息、母亲哺乳、给婴儿换尿布的地方,就使得在怀孕和哺乳期的女性购物很不方便。在装修、家具设计中也都存在,比如书桌、老板桌、老板椅,完全是以男性的习惯和舒服度为考量的。其次,从社会性别视角看空间的第二个问题是,公共空间在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女性对安全的要求。比如公共汽车上的拉手设计,就没有考虑到女性的体验。拉手很高,女性不仅拉着不舒服不方便,而且一旦身材矮小的女性伸手拉住拉手,往往会使上身完全暴露在空中,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身体。最后,也是歧视最严重的问题是,有一些公共空间对女性来说具有敌意。比如有一家饭店开张的第一天,因为来的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客人,大概是因为女性消费比较低,饭店拒绝接待,说怕影响店里的生意。还比如,祠堂还依然是一个只能男性涉足,而女性不允许进入的地方。
家庭空间也是如此,从家庭的空间分布和舒适度两个方面考量,并没有找到空间设计倾向于女性利益的地方,反而再次看到了性别盲视和男性标准在家庭空间中的体现。比如门面气派的大客厅和拥挤的狭小厨房。其次,从空间面积分配来看,狭小而孤立的厨房、局促的洗衣和晾衣空间,储藏空间的缺乏,都给家务劳动者带来更大的压力。总之,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一个方便、安全、友好的环境。女性的需求并不仅仅是一种性别的挑战,还是一种代表阶层社会关系的挑战。如何让空间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需要人们不断地反思和努力。
2009年,《社会性别主流化读本》出版。结合国际的先进经验和中国本土的情况,对中国如何进行进一步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提出了10个目标和步骤,为中国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提供了美好愿景。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妇女与发展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不可或缺,需要同频共振。
读书至此,让我想到大学读本科社会学专业时,曾会同某地妇联组织做过一次领导女性意识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对女性不重视的领导,往往是女性领导。这就说明性别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并不能仅仅从两性的角度来加以解决。只要有一个女人,男女在性别上的平等也是可期的。因为我们是乐观主义者,我们相信社会在不断进步,文明在不断攀升,男女的真正平等是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的。
2024年8月3日星期六
读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