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所”笔录

文摘   2024-09-19 23:27   辽宁  

关注读写坊  关注读写人生


“避难所”笔录

 

闫缜尔


英国作家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和不幸。”他因此写了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从小说家、戏剧家的角度,畅谈读书乐趣、作家和他们创作的小说,以及关于人生的思考。在这间“避难所”里,我不仅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还体会到了阅读如何拓展一个人的格局,并且受教于那些深邃的哲思。


一 怎样读书才有乐趣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当然,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获得知识,这样的读书肯定谈不上愉悦。我讲的读书,既不能帮你拿到学位,也不能教你谋生的手段;既不能告诉你怎样开船,也不会教你如何修理停转的发动机,但是这些书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不管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不管他们对某一本书如何众口一词地大加赞扬,只要你对它没有兴趣,那么你就完全不用去在意这本书。


人应当为了快乐而读书,而谁又能保证,能够为一个人带来愉悦的书籍就一定能讨另一个人的欢心呢?


保持阅读的习惯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人生的黄金时代过去之后,留给你用以自娱的活动就已经所剩无几了,除了单人纸牌、象棋复盘和纵横填字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不需要陪伴就能一个人玩起来的游戏了。而阅读就不受这些困境所影响了,没有哪一项活动像读书一样——可能针线活除外,但是它只会让人的心灵更加不得安宁——你可以随时开始,随便读多长时间,在有其他事情要忙时又能随时放下。


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和不幸。就我个人而言,同时读四到五本书更符合我自己的习惯。毕竟你的心情可能每一天都不太一样,就算是在一天之中,你也不会每时每刻都迫切地想要读同一本书。


小说家应当对许多事情都略知一二,但是完全没有必要成为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何况成为专家有时还有害无益。他们只需要品尝一小口就能知道羊肉的味道,而没有必要把整头羊都吃完,那一小口带给他们的体验,再加上小说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足以让他们向读者详尽地描述爱尔兰炖羊肉的滋味了。


不论他们如何努力地想要保持客观,小说家始终是自己个人特质和癖好的奴隶;不论他们如何努力地试图采取公正的立场,他们还是会无法避免地偏向其中的某一方。


首先,小说应当拥有一个能在广泛的读者群体中引发兴趣的主题。其次,小说的剧情应当有条有理,并且具有说服力,它应当完整地具有开端、中断以及结尾,并且结尾应当是由开端自然演变而来的后续。最后一点是,优秀的小说必须引人入胜,具有娱乐性。


就像对财物的占有欲一样,想要听故事的欲望也是人性之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小说家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批评。这种批评或许谈不上眼光独到,又或者不能称之为深刻,但它的确真实存在。小说家往往扮演着伦理学者的角色,但道德与数学不同,它并不是一种讲究精确的科学。道德标准必须有所变通,因为它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而众所周知的是,人类是一种多变、虚荣且摇摆不定的动物。


二  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


(一)《堂吉诃德》与《蒙田随笔》


人类的虚构作品中,从未有过第二个像堂•吉诃德一样的人物,他对每一个心存善念的人都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在《蒙田随笔》中,作者为自己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完整的自画像,将自己的喜好、怪癖与弱点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能够以亲近的方式了解他,甚至多于了解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二)简•奥斯汀与《傲慢与偏见》


虽然父母或者其他上一代的亲人对待孩子满怀深情,孩子却不会用同等深切的情感去看待他们,这一点虽然令人遗憾,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之中很少有人的格调高到行善之后不觉得沾沾自喜的地步。


如今我们读的小说和她那个时代读者所读的小说是不一样的。风俗习惯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观点,让我们既在某些方面变得比先人更加狭隘,又在另一些事情上比他们更加开明;一百年前十分普遍的态度放到如今却可能只会让我们生厌,我们会用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标准来评判所读的书,这样虽然并不公平,却也是无法避免的。


谨慎地掺杂一点闹剧的成分就像在草莓上撒糖一样,可能会让喜剧变得更加甘美可口。


她的书中没什么大事,然而你每读完一页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页,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实际上还是没什么大事,但你还要贪婪地一页又一页地不断读下去。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小说家,就称得上是拥有小说家这一行最宝贵的天赋了。


(三)司汤达与《红与黑》


司汤达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却从未领悟真正的幸福只有在不刻意追求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并且只有在失去之后才能意识到其存在。我一向怀疑人们在说“我很幸福”的时候,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只不过是“我曾经幸福过”而已。因为健康、满足、安宁、愉悦和享受固然都会让人感到幸福,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本身。


有人曾对司汤达说过这样一席话:有四种不同的爱。一是肉体之爱,也就是动物、野人和堕落的欧洲人之间的爱。二是激情之爱,也就是如同爱洛伊斯对阿伯拉尔(一位修女作家与一位哲学家),或者朱莉对圣普勒(卢梭《新爱洛伊斯》男女主角)的爱。三是或可称其为“色欲”之爱,一种莫名其妙地对某人萌生的喜爱之情。四是虚荣之爱。比如说“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一位公爵夫人永远是三十岁。”


人们往往把爱称作“结晶”,但可以做出这样的类比:“假如你把一根没有叶子的树枝扔进萨尔兹堡盐矿的废坑里,两三个月之后再将其取出便会发现整根树枝上都覆满了光亮的结晶:哪怕最小的细枝比山雀的脚爪还要小,上面都会缀满无数耀眼夺目的钻石,早已看不出树枝原本的模样了。”所有恋爱过和失恋过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


(四)巴尔扎克与《高老头》


巴尔扎克拥有超凡绝伦的创造力以及惊人的创作才能。他就像是一股自然之力,像是激流翻涌的河流漫过堤岸带走阻拦它的一切;像是狂野的飓风咆哮着穿过宁静的乡村与拥挤都市的街巷。


巴尔扎克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动,然而如今还是把它与现实主义作为对照更加方便。现实主义作家是宿命论者,他们在叙事中努力追求逻辑上的真实性,他们的观察也更加倾向于自然主义。而浪漫主义作家则认为日常生活单调乏味,并因此试图逃离现实世界,遁入幻想中寻求新奇与冒险;他们想要令人惊奇,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惜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


《高老头》这部小说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妙趣横生。小说的结构极其严密,两条主线——老头对不知感恩的女儿们不惜自我牺牲的父爱,以及野心勃勃的拉斯蒂涅初入彼时拥挤而堕落的巴黎之后的经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五)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


他认为生命的目标并不只是活下去,因为于他而言,生命的目标是写作:隐修的僧侣为了上帝之爱而放弃俗世的享乐,其坚定程度却无法与为了艺术创作的雄心而放弃生活的圆满与多态的福楼拜相比。


小说家所做的不是用文字对生活进行原封不动的记录,他们只是为读者描绘一幅图画,而现实主义作家会努力让这幅画面生动而写实;如果你相信了,作者就成功了。


写作的时候,福楼拜首先把自己想写的内容粗略地打个草稿,然后再对这份草稿进行加工,他不断地扩展、删减、重写,一直到改出想要的效果为止。全部改完之后,他会跑到露台上,高声念出刚刚写好的文字,如果听起来不够悦耳的话,那就说明这段文字肯定有什么问题。他就会把稿子再拿回去修改,改到心满意足才罢休。


(六)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


对于获得成功的作家来说,他们的生活未必会发生什么变化,随成功而来的往往是一种极其单一的模式。迫于职业的需求,他每天都要拿出几个钟头的时间去专心写作,而他也找到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拥有许多美妙的天赋。他认为《大卫•科波菲尔》是自己最好的作品。


狄更斯塑造人物的方法大致如此:他对原型人物身上的性格特征与缺点加以夸张,又给他们每个人安排下一系列能将其本性深深地烙印在读者脑海中的话语。在《大卫•科波菲尔》所有主要人物之中,斯蒂福兹是唯一一个塑造得十分直接的。他的魅力、优雅与风度,他的友好、善良,还有与各色人等和睦相处的亲和力,他的开朗、勇敢、自私、鲁莽、不计后果与冷酷无情。作者描绘出的是一个我们很多人都相当熟悉的形象:这种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让人愉快,但是他们所到之处也总是祸事不断。


小说就像天上的国度一样,其中有许多房间,而作者只会邀请你进入他自己选中的那一间。每一间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但是读者必须尽力适应自己被列入其中的环境。


(七)艾米莉•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是一部非凡的杰作。小说会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它们写作的时代,这不仅因为它们会采取当时常见的写作风格,还因为它们表现出当时的思想气候、作者的道德观念以及他们认可或摒弃的既定观点。不过《呼啸山庄》却是个例外。它和同时代的小说没有任何关联。它是一部很糟糕的小说,也是一部绝好的小说。它既丑陋又美丽。这是一本令人恐惧且痛苦、充满了力量与激情的书。有些人认为,一个过着幽静生活、不认识几个人、对世界似乎也是一无所知的牧师的女儿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呼啸山庄》是一部狂野的浪漫主义作品。而浪漫主义恰恰会规避对现实的耐心观察,而是放任想象力不受束缚地纵横驰骋,时而热情洋溢,时而暗淡忧伤,让它沉浸在恐怖、神秘、激情或暴力之中。


《呼啸山庄》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或许也是有史以来最古怪的爱情故事了,其中最为古怪的部分就是恋人之间始终保持着贞洁。


(八)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拉马佐夫兄弟》


虚荣是艺术家的职业病,不论是作家、画家、音乐家还是演员都很难免俗。但陀氏的虚荣心却旺盛得离谱。他不厌其烦地谈论自己与自己的作品,似乎从未想过别人可能早就听腻了这一套。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在结构上最为完整的作品。他真正超凡绝伦的才华在于创造悬念,以及渲染戏剧性的氛围。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个小说场景能比拉斯科尔尼科夫谋杀老典当商的那一幕更加恐怖,更想不出又有哪段情节能比《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与自己不安的良心化成的魔鬼不期而遇那一幕更加慑人心魄。


(九)托尔斯泰与《争与和平》


《争与和平》毫无疑问称得起最伟大的小说。只有睿智过人、想象力丰富、对世界拥有广泛的体验,并且能够深刻洞察人性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


这是一部实至名归的史诗。我甚至想不出还有哪部以散文文体写就的小说能配得上这样的称呼。有位评论家写道:“那是一幅展现人类生活的画卷,那是一幅描绘彼时的俄国的画卷,那是一幅记录人类历史与奋斗的画卷,那更是一幅人类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幸福与伟大、苦难与耻辱的画卷。这幅画卷就是《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选取叙述的时代是拿破仑战争时期,而故事的高潮部分则涉及拿破仑对俄国的入侵、莫斯科大火,以及法军的退却和溃败。小说家的工作不是创造思想,而是塑造作为思想载体的人物。思想就在那里,它的存在就像人类本身、他们生活的城乡环境、他们生活中经历的种种事件,以及他们关心介意的一切一样,小说家都可以将它们拿来服务于自己艺术创作的目的。


三  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对于将阅读视作一种需求和娱乐的读者来说,在数量庞大的各类读物中,哲学著作无疑是最为丰富、多样且令人满足的。


哲学永远不会让你失望。因为你永远无法望及这一领域的边界,它就像人类的灵魂一样多样。这个领域又具有伟大之处,因为它所探讨的是知识的全部;它探讨宇宙、神祗与永恒;探讨人类理智的特性、人类的力量与其局限,以及生命的终结与意义。当人们在这种神秘而晦暗的世界上前行时,哲学即使不能解答困扰他们的种种问题,也至少能说服他们以幽默的方式开解自己的无知。哲学予人勇气,也教人适时退避。哲学既满足想象,也令心智愉悦,而且对于初学者而言尤其是这样。我相信与专业人士相比,与哲学消磨闲散时光的业余爱好者反而能感受到更加甜美的乐趣。


我永远都不可能找到一本唯一、完整且令人满意的书,因为它只是我自身的一种表达。可是在冲动压过判断力的情形下,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自己书写这样一本书。但是我读得越多,就越发能够意识到这个目标是何其复杂,而我自己又是何等的傲慢无知。我就像是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费尽苦心才给自己凑出一身行头:裤子是好心的农妇施舍的,外套是稻草人身上扒下来的,不成对的鞋子是垃圾桶里翻出来的,头上戴的帽子是在路边捡到的。


人类的生存是一片广袤的沙漠,而有三种价值就如同其中的绿洲,在沙漠中艰难跋涉的人们不知旅途的终点何在,于是便说服自己以这些绿洲为目标,让自己相信那是值得的,那里有着他们寻求的休憩与问题的答案。这三种价值就是真、美和善。


——关于真。古往今来的智者们早已确凿地证明了一点:“所有真相说出来都没有那么好听。”为了自己的虚荣、舒适与利益,人类往往倾向于牺牲真理。支撑人们生活的不是真理,而是装模作样的伪装,以及他们自己的理想主义。在我看来,人们不过是把真理的威名强加到他们用以满足其支付自信的幻想之上而已。


——关于美。首先,我发现“美”是一个完整的句号。在我看来,美就像是山顶的制高点,当你终于攀登到那里时,你会发现除了转身下山之外无事可做。绝对的完美是无趣的,这正是生命中最大的讽刺之一。美固然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但它还是不被完全实现为好。


——关于善。善与美不同,它即便达到极致也不会让人厌倦,而善又比爱更伟大,因为时间并不会让它褪去光彩。




(以上笔录——感谢《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教你如何读书》的译者夏高娃)




2024年9月19日

读写坊





读写坊
闫缜尔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