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书简
闫缜尔
这一年急匆匆的。像赶大集一样,去时急,归时疾。上班一族度周末,刚刚伸了一个懒腰,又得加班加点地去工作。世间,任谁也不是槛外之人。要说读书人是槛外之人?也不见得。知敬畏,敬畏字词,敬畏文化,才是敬畏生命,庶几会潇洒一些而已。在这个急匆匆的九月里,阅读带给人的享受,同样是不一般的。
1.《三行集》(张新颖),上海文艺出版社。巴掌大的一本小书,150首小诗,每首只有三行,分装在九辑之内。三行小诗,读来一目了然。内中的意象,却颇费心思。“他的个性就是他的框子/框住了整个人生/这正是他追求的,以便可以挂到墙上。”不由得使人慨叹:真是造化弄人,性格决定了命运。“一个词从句法结构里溜出来/本来只想到酒吧喝杯啤酒,坐一小会儿/没管住脚拐上了流浪一世的岔路。”一个词,难道不就是一个人吗?每一种选择都是另一种选择的机会成本。“与文章的交流是表面的/深一层是句子/逐渐老去的人,与词和字相伴。”读书阅世,表面文章的内里,都是不容你更改的玄机,人终有竟时,而文章不朽。自古以来,诗言志。诗人说:一个字的生命和经历比一个人要长久得多,同一个字在《诗经》这样的典籍里出现过,也在当代的文学和生活中反复出现,一个字所包含的意义辽阔得难以想象。文明越千年,都在典藏中,而一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这就是人要敬畏的根由。人要融入文化,自当化文,才好接近一个字所包含的意义。
2.《食光中的论语:孔府菜的美味秘境》(佟丽霞),广东人民出版社、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不久前读过的扬之水《诗经名物考》,作者原来竟是另一位“扬之水”。食物中的文化,文化中的食物,这便是全书的主旨。食物和文化本为一体,但在一般人的视域里,食物中难见文化,文化中也不大好找食物。而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顿使两个方面都有所提升。为了溯源一道菜、一样食物,可以说是勾陈出新、连贯中外,娓娓道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养心又解馋。阅读此书,如果你单纯是一个“吃货”,完全可以忽略它的哲学味道;如果你是一个哲学爱好者,且对食物没有什么偏好,那么完全可以读出不同的哲学味道来。最好是二者兼具,这样的话,一本书就可以当作两本来读,而且越读越厚。写作此书,作者下了一番真功夫、苦功夫,不仅参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而且还实地探访,与孔府菜的传承人一一面访。既有理论探索中的阐述,又有操作过程上的体验。
3.《惶惑的文,寻路的人——周作人杂文精选集》,九州出版社。粗读斯文,不免有过气之感。择其细品,顿生文气之叹。文章是会有气场的,而好的文章其文气也各有千秋。但读周文,一读之,再读之,三读之,其文气蒸腾开来,可使读者化于其语境之中。若说百年前的“当世”,文章因为少数人的专能,尚为一“盛事”;那么,百年后的今时,人人都可以为文发声,文章不免为一“常事”。但无论如何,有文采,讲条理,即便是一家之言,又有何妨。不过,单凭这两点还不够,尚需静气。静气为主,方能祛除一股“燥”味。比如,《<忆>的装订》一文:“《忆》的内容我姑且不谈。——或者有人要疑心。这是不是对于著者有点不敬,好像客对主人说‘这茶热得好'一样。但是我有我的几种理由。第一,我不会批评,不必说早已挂牌了;第二,我来夸奖平伯,别人总以为是后台喝彩,未必信用。如对于平伯个人表示意见,则‘我喜欢'一句话尽够,他就已能了解我了。”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因为它的温度颇觉享用。
4.《赋学讲演录》(二编)(许结),北京大学出版社。继十讲《赋学讲演录》之后,是关于赋学的“新十讲”,分别是:赋韵、赋法、赋辞、赋艺、赋家、赋序、赋注、赋类、考赋、习赋。“因讲稿保存课堂授听原貌,既随意,又真实,或可谓一段艺术生命历程的再现,故而敝帚自珍,又欲呈现于世,以飨读者。”作者依据文体论的原则,对辞赋的韵律节奏、格法技术、修辞风格与空间艺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寻和讲述,以展现赋体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精神气貌。阅读“新十讲”,如聆听“先十讲”,讲者诙谐幽默,深入浅出,贯通古今,联系当下,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学术探求、创作实践,教人以赋理,导人以赋作,示人以愉悦的情韵。
5.《流年碎影》(张中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所谓“流年碎影”,是一个文化人对其漫长人生岁月的追忆。慕名而读,初觉杂芜,继感条分缕析,间或有智识妙语,厚厚一本书不忍跳读,并非文通字顺之故。一则,书生一世,既有好奇,也有感同。虽时代久远,毕竟于一人一家一姓一村,读来都心生亲切。二则,自传也好,回忆录也罢,此书与之相比,颇有不同之处。既有总括之情,也有分述之谊;既有详略得当,也有往今贯通,恰为作文之范本。三者,漫漫人生路,其论学可谓经验之谈。并无大而不当的高头讲章,都是一时一地、一事一议的娓娓道来。读之并非如沙里淘金,而似金矿冶炼之趣,尤在语言、文字、文章之道,处处可见散在的珠玑。读之再三,感喟不已。
6.《延伸,我们的路》(胡世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延伸,我们的路》是诗人于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创作的374行长诗,是一篇“站在历史与现实风云际会的高位点上”,延伸我们的长征路的大写意。作品甫一问世,即受到各类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2024年10月,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值此之际,新书《延伸,我们的路》出版。该书收录了原诗及25篇诗评,贺敬之、李瑛、高洪波等36位资深作家、读者的留言,还收录了诗人的专访。作者在“后记”中深情回顾了这首诗的来龙去脉以及他创作的心路历程。
7.《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教你如何读书》(夏高娃译),江西人民出版社。英国作家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建构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和不幸。”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人应当为了快乐而读书。他深入考察了简·奥斯汀、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艾米莉·勃朗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作家创作的世界名著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的密切关系。其评其论屡见睿智之言。身为作家,他认为,对于将阅读视作一种需求和娱乐的读者来说,在数量庞大的各类读物中,哲学著作无疑是最为丰富多样且令人满足的。在哲学阅读中,他对真、美、善这三个人类社会生活绿洲中的价值作出自己的思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作家“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的理性认知。作家的认知虽非句句箴言,但读来一定受益匪浅。
8.《梓室随笔》(陈从周),商务印书馆。陈从周先生(1918-2018)是我国现代园林建筑学家、园林美学家。梓者,匠也。梓室,陈先生斋名。先生晚年以梓翁自喻。故编者用此书名。通览说园析美、咏山吟水、剪烛忆旧诸多篇什,体味一代文化大家善建筑、谙美学、通诗词、晓音律,工书画的神采,叹为观止。尤其“说园”系列,所言极美,虽有固己见之嫌,亦不乏卓越之识。如“园林建筑必功能与形式相结合,古时造园,一亭一榭,几曲回廊,皆据实际需要出发,不多筑,不虚构,如作诗行文,无废词赘句。学问之道,息息相通。”尤其是“无我之园,即无生命之园。”无我之文,何尝不是。以此立意,美园即美文,美文即美园,对今之读者大有裨益。
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
读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