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哦
读报是一种选择权
闫缜尔
每天读报,是工作习惯。翻开报纸,我会在报纸的副刊停留许久。发现好的文章,一口气读完,读过之后,连同那些来不及读的自认为好的文章,一起剪下来,过后分门别类贴在简报本子上。
每天读报,是工作必须。时政类的文章,因为在每天清晨起床前就已通过学习强国看到或听过了,除非尤为重要的,仍需在报上重读一遍,否则大部分时政类文章是可以免读的。
报纸种类那么多,每份报纸版面都不少,要想每种报纸都读到,每张报纸都读完,是不可能的。除非,整天没有工作可做,没有事可干。但是,如果无所事事,读报又有何用呢?
读报读新,报纸必须及时读。有时出差一周,回来再翻攒了一堆的报纸,阅读的兴致就减了不少。即使是副刊上的文章,也宜先睹为快。好的文章,是“带露的鲜花”(刘黑枷语),说的是文章要贴近实际,贴近读者。实际上,我觉得也有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带露”的文章,是为读者及时阅读准备的。当然,好的文章是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不过,报纸上的好文章如此之多,积攒不读,就等于欠债一样。欠债而还不上,那种滋味是不好受的。
如此之多的报纸如何选读?没有固定的标准。报纸文章丰富多彩,就是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关注重点准备的。供给侧丰盈,需求侧才好满足。泛泛而论,应该读、值得读,读过之后能够有所收获,就是恰当的阅读取向。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而对于实际工作者而言,光有坚持的习惯还是不够的。
读报是为了思考、为了工作。重要的是,要能够消化、有所转化。要有消化,就要思考。要能转化,就要循着所受的启发,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或者用于指导工作。
读报要有的放矢,不能不把握报纸的属性和风格。人民日报,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权威的报纸,光明日报是以知识分子为读者主体的报纸,人民政协报则集中反映政协系统的动态,这是就属性而言。从风格上看,报纸上的文章各有千秋、各有侧重。以副刊为例,人民日报的文章,突出的是时代、社会性,彰显新时代的背景,有社会宏阔视野,光明日报的文章多注重文化、知识性,且多以长篇为主,而地方报纸的副刊侧重的当然是地域文化性,以地方作者的文章为主。正如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一样,每种报纸都有相对固定的作者群。读报也好,写作也好,不能囿于一种报纸,一种风格,宜博采众长,不停涉猎,不断尝试。事物常常是这样的,虽然坚持较长时间,看似没有多大变化,实则变化都在不变中。
7月6日光明日报第9版“网络文艺”版“编者按”:“国内已有成功使用人工智能创作网络小说的实践,《天命使徒》长达100万字,使人工智能创作长篇小说成为现实;《机忆之地》匿名参加科幻文学大赛,在评委不知情的情况下获二等奖。”两篇人工智能小说的创作谈,表达了未来人工智能网络文学创作的丰富前景,而一位评论家则从两篇小说的文本出发,指出人工智能小说创作所面临的难以逾越的难关和障碍。显然,在如何对待AI创作上是有争议的。
在阅读这份报纸的时候,我正在阅读《赢在教育》,一本美国人著的专门讲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书。书中指出:“人们提到技术与教育时,技术是好是坏本身并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如何使用它。是的,技术可能会让你陷入不良习惯,它让你只盯着手机,而忽略了与你共处一室的人。”而“无论需要视频剪辑、写作还是编程,科技都是你创造力的一大福音,是自我表达的强大手段。此外,更得我心的是,科技可辅助个人学习与提升。理想情况下,在教育领域运用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增强社会联系,促进情感并培养品格。”
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读书读报需要贯通起来,彼此观照,了解更多的情况,更重要的是需要反思,智能时代是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AI创作是大势所趋,不但不能恐惧和拒斥,而且还要跟进并善加运用,而至于书籍会不会消失,纸媒会不会衰亡,那都是杞人忧天的事。
读报的好处是,它不会使人封闭,同时还会使人保持定力,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而选择权在于自己。
2024年7月8日
读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