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吧
文字的力量
——读《文心雕龙》檄移篇第二十
闫缜尔
研读《文心雕龙》,原不该单篇而论,理应把各篇融会贯通起来。比如,刘勰在最后一篇,也是本书的序言“序志篇”中说:“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意思是:从树木的枝叶寻找到根本,从水的波澜追溯到源头。后人理解为:他是要寻找一种文心,重构文学精神。
树有根,水有源,文脉亦然。纵观历史,那些至今流传下来的,或文体,或文章,都于文脉传承居功至伟,而这其中,蕴含着的风成于上而俗化于下的道理,体现的又是文字的力量所在。
檄移篇,论述的是檄、移两种文体。所谓“檄”,就是明白,就是把问题宣扬揭示出来,使之明明白白。一般而言,檄文“奉辞伐罪”,是用于军事行动的宣传文,具有较强的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对敌是一种杀伤力,对内则是一种凝聚力,归结起来就是一种文字的精神力量。
所谓“移”,就是转变,就是移风易俗,发出命令老百姓就随从执行。也可以说,“檄移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檄”和“移”通用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在军事上,对反对派用檄,对顺从的人则用移。目的都是“洗濯民心,坚同符契。”即淘洗人们的思想,使上下牢固一致。
那么,檄、移之文何以有如此威力呢?
刘勰引述:周穆王西征犬戎时,祭公谋父指出:“古代有威严地谴责敌人的训令,有诰诫对方的文告。”这就是檄文的源头。到了战国时,才正式称这种文辞为“檄”。“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檄文即可发出如此之威声。又言:“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亦且厉辞为武:使声如冲风所击,气似欃枪所扫……”意思是:奉持正直之辞去讨伐敌人,不仅要使自己的行动果敢坚毅,并且要用有力的檄文,形成强大的威力:使讨伐的声威如暴风袭击,气势如彗星横扫……
刘勰在本篇中列举了此前写得很有力的檄文:东汉隗嚣的《移檄告郡国》(讨王莽),汉末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讨曹操),魏国钟会的《移蜀将吏士民檄》,东晋桓温的《檄胡文》。
后世当然也有许多范本,比如今人叶朗选编《文章选读》中所选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讨伐武则天。文中写道:“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最后一句,成千古名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此檄文,可谓“事昭理辨,气盛辞断,慷慨淋漓,激切光明。”应该说,体现了檄文的主要特点。
至于说到“移”,“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意思和运用虽然稍有不同,但体制和基本意义是大致相同的。因为发布对象的不同,风格、气势、角度当然会有所不同,但其在写作原则和特点上,尤其在精神作用方面,与“檄”是相通的。说到移文的作用,文末指出:“移宝易俗,草偃风迈。”移文确实可以移风易俗,就如草的顺风倒伏一样。
2024年9月11日星期三
读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