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酷经方昨天发的医案:
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矣。后复得疾,诸医杂治益剧。延诊时云: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澹泄,腹中水奔作响。脉之紧而数,疏生姜泻心汤。一剂知,二剂愈。
天使条文解读:
1.医案前半部分写的: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矣。后复得疾。
就是条文: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往来寒热)。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
2.后面医案接着写,延诊时云: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澹泄,腹中水奔作响。脉之紧而数。
就是条文:157,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3.合起来就是: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其实每个条文和每个条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有联系的,多素读,自然就出来了。这是按照一般思路解读会这样,会给出这个方证。
4.然后再重新看医案一诊:
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矣。
思考一诊的小柴胡汤是否正确?头痛,往来寒热,按照条文理解可以用小柴胡汤,但前提是没有陷阴,但医案暂时看不出来,治好了,如果一诊就陷阴了,小柴胡也可以暂时解了往来寒热头痛,但疾病会进一步往里走,进入厥阴而不自知。会为后面埋在伏笔。
后复得疾,诸医杂治益剧。延诊时云: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澹泄,腹中水奔作响。脉之紧而数,疏生姜泻心汤。一剂知,二剂愈。
思考二诊,我们又用了生姜泻心汤治好了。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如果有舌质看到阴证,本质反而越陷阴越深。
这如果在临床上,就更真实了,过一阵子,这个患者又会以别的症状来访,我们还会再随证治之,就这样见到一个症状,我们解决一个症状,患者也高兴,每次来都解决了我的问题。但一年两年后,他会反思,我怎么总得病?我怎么总这不舒服,那不舒服呢?
这时,我会告诉他,因为你等着你的症状出现而消灭症状,这样,我们永远也治不完。症状成千上万,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中,如果有阴证不去除而只治表面的症状话,那么症状就会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所以,这个医案整体看,还是个阴证,因为小柴胡好了不久,又出现生姜泻心汤症状,也是症状此起彼伏,所以,一诊其实就治得不对。你会说,我的小柴胡证没了,生姜泻心汤证没了,怎么治错了?因为,一旦陷入阴证的话,就是这样,这个证没了,出来那个证,按下去葫芦起来瓢,就是因为这个背后的根没找到,一旦久寒的根找到了,就是直接翻出来,然后一个个消掉。我们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
素读伤寒论,这是最简单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大道至简,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只言片语挖伤寒
《天使说伤寒》《天使说医案》的音频在喜马拉雅上,喜欢听声音的小伙伴可以去听下!小红书上的“东汉末年”,陆续更新《天使挖金匮》,让我们一起挖呀挖!
东汉末年伤寒抱团读书群欢迎零基础的你!
想找天使看病的小伙伴,也可以加微信!
微信号:13154333346 微信名:天使
白发老师的《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一书,已售,买了书的小伙伴进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