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无恙,我是白发渔樵。
最早是从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中看到对五苓散名称的解释是,苓者,令也,五苓代表五个时令。具体记不清楚了。
简单查了一下,原来这是刘力红师父李阳波的观点:
五苓散即“五令”散,五个时令分别是春、夏、秋、冬、长夏,又对应东南西北中、寒热温凉湿。白术性温,属东方春令之气;桂枝性热,属南方夏令之气;茯苓性平,属中央长夏之气;猪苓性寒,属北方冬令之气;泽泻性凉,属西方秋令之气。
我一向是反对用五运六气来解释伤寒论的,最近讲伤寒论课程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五苓散名称的由来。伤寒论中五苓散的药方组成是: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伤寒论中一般来说一个药方的君药很可能会放在药方的首位,甚至以此药物命名,比如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大小柴胡汤等。所以我看到猪苓在五苓散的首位时吃了一惊,我之前一直以为是茯苓放在首位的,继而产生的想法是,为啥不叫猪苓散?答案很快就有了,金匮要略里是有猪苓散这个方的,来看一下猪苓散的组成: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注意三味药是等分的,想到啥了没?回头去看五苓散中猪苓茯苓白术的药量都是十八铢,它们恰好也是等分的!而现在猪苓散用的机会远比五苓散少,我的推测就是五苓散是由猪苓散演化而来,加了泽泻和桂枝两味药后,应用范围增大,且可以比较好的代替猪苓散,这样猪苓散也就逐渐淡出。从命名规则上说,五苓散应该叫做五物猪苓散,这种叫法在伤寒论里也有,三物小陷胸汤,金匮里则更多,黄芪桂枝五物汤,厚朴三物汤等。久而简之,就成了五苓散。
文章面向中医,患者若有同类症状,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更多伤寒论观点,可参见伤寒论开蒙书籍:《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另辟蹊径读伤寒》
若要申请加入东汉末年伤寒抱团读书群,请添加微信号:13154333346 微信名: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