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总与战神粟裕那些事

文摘   2024-10-24 21:32   北京  


一、驳“粟裕三次擅权”的谎言

恽前程 朱楹

粟裕在 1958 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曾遭受到无端的批判。


1994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联名发表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审定的文章,指出


“1958 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为1958年粟裕遭受错误的批判郑重地做了结论。


而,近些年有个别人(编者注:彭德怀传纪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的《彭德怀全传》中)公然否定中央军委的结论,抛出了所谓“粟裕因三次擅权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评”的言论。


此说法广泛流传,造成了恶劣影响,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感到迷惑不解。


们作为粟裕的老部下和关心那段历史的人,认为有责任扫除历史的迷雾,还原事情的真相,以维护中央军委对粟裕已做的正确结论,维护党史军史的严肃性,维护粟裕的清白。

     

一、 所谓“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

      

解放金门、马祖,是中央军委的决策。1954 年 8 月 13 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对台湾蒋匪军积极斗争的军事计划与实施步骤》,提出 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1957 年底解放金门的作战任务。


1955 年初,浙江沿海一江山、大陈、渔山、披山诸岛相继解放。


当时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认为,华东沿海军事斗争的重心已转移到福建沿海,解放马祖、金门的任务有可能提早完成。


1955 年 2月底到 3 月初,粟裕邀集各总部、海空军领导同志一起,听取南京军区领导同志关于视察福建的情况汇报,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认为“打金门作战规模较大,必须有较长时间的准备”,“打马祖作战规模较小,补给容易,战斗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建议“以解放马祖岛为下一步军事斗争目标”,争取于 1955年 9 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


3 月 5 日,粟裕将讨论结果报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副主席并军委。彭德怀于 3 月 9 日批示 :“同意先打马祖部署”。


参谋部随即将上述报告和批示转告南京军区,要他们研究具体部署,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1955 年 4 月 15 日,南京军区作出具体部署,提出 :“全面的进行准备,实施时采取逐岛攻击的作战手段,并准备先攻高登或同时攻占高登与北竿塘,而后再攻占南竿塘”,具体组织指挥工作交由福建军区负责。


南京军区将这一部署,同时上报中央军委与总参谋部。

      

粟裕看到上述报告后,认为福建军区机构不健全,难以担负此种复杂艰巨的任务,建议南京军区派员加强。


南京军区即派副参谋长王德率参谋人员去福建军区,参与对马祖作战的组织准备工作。


时过两个月,总参谋部一直没有得到福建军区执行情况的报告。


6 月中旬,粟裕从在北京参加集训的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那里了解到,攻击马祖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很不充分,预定参战部队仍在执行一年一度的训练计划,所需登陆船只还在 400 至700 余公里以外尚未集中,他们计划在 8 月份用一个月时间作两栖作战演习,后即投入战斗。


裕认为,“对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确实很差,亟需认真进行”。

      

6 月 18 日,粟裕与副总参谋长陈赓一起,约见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指出 : 


解放马祖的准备工作应从困难处着想,战斗与战役实施过程中力求速决,以显示我军力量强大,减少美帝干涉的机会。


按照南京军区 4 月 15日所作的全面准备逐岛攻击的部署,充分准备,确实进行。粟裕当时将 3个茶杯摆成梯阶队形说:


如果先打高登进展顺利,美帝又不出面干涉,则可以接着打北竿塘,再而南竿塘;如果情况不利,应以准备打北竿塘或南竿塘的第二、第三梯队增援第一梯队,用以巩固高登,反击敌之反扑。他们详细研究,具体计算,将研究结果报告军委最后确定。


这次会见谈话,工作人员没有作记录,结果造成与会者记忆误差,引来一场风波。

       

皮定均向南京军区和福建军区首长传达的粟裕指示是 :“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南京军区研究后认为,同时攻击三岛困难很大,没有一年半以上时间准备无法实施。


1955年 6 月 19 日,南京军区急电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报告上述意见。


粟裕向彭德怀建议,请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来北京,与在北京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唐亮一起,向彭德怀副主席汇报,研究福建沿海作战问题。

      

彭德怀于 7 月 8 日召开关于福建沿海作战方针问题会议。


裕和陈赓在会上说明,会见皮定均时,只是说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 3 个岛同时攻击。皮定均可能是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


事情到此本已澄清,可是会议纪要(编者注: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执笔)不顾粟、陈二人的说明,仍然在注释中写上:“粟总长确曾指示,要全面准备,同时攻击。”


这个会议纪要,经彭德怀审定后报请毛泽东批示。


7月 13 日,毛泽东在这个会议纪要上批示 :“六月十八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1955 年 8 月 31 日,粟裕写出《关于六月十八日约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谈攻击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的检讨》,报彭德怀副主席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如实报告了处理马祖战备问题的经过,同时说明会议纪要中的“注释与上述情况是有出入的”。


德怀阅后批注 :“己阅。”


毛泽东阅后批示 :“已阅,退粟裕同志。”一场风波,终于了结。

       

上述事实表明,在对金门马祖战备问题上,粟裕完全是执行中央军委的决定和主持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指示,认真负责地履行总参谋长的正当职责,督促和检查有关军区落实中央军委决策,对于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主动承担责任,体现了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一贯作风,既没有失职,更谈不上“擅权”。


说他“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提出所谓“粟裕三次擅权”的人在讲到“马祖战备”中,还提到一个“空军入闽”的问题。


情况是,1955 年 5 月 12 日粟裕写报告给军委,建议福建军区新建机场“竣工后我即应进驻部队”。


5 月 19 日毛泽东批示“退贺(龙)粟(裕)照办”,但毛泽东未批示部队进驻的具体时间。


6 月 3 日粟裕向刚刚回国的彭德怀汇报近期工作时,彭德怀当面指示:“进驻福建的空军部队,以 7 月中旬 4 大国首脑会议前后再去为宜。”


据此,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到南方去组织布置准备空军入闽一事,被毛泽东发现后制止。


粟裕于 7 月 11 日将刘亚楼去南方前的情况如实报告了毛泽东(报告经彭德怀转呈),毛泽东于 8 月 6 日批示:


“我已于 5 月 19 日批示同意你们的意见,因此你们已无不事先请示报告的责任;只有在后来决定部署时没有请示的责任。”


这个“后来具体部署时没有请示的责任”,不在粟裕。

       

二、所谓“忽略外事纪律”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处理军事问题的最高领导和指挥机关,通过各个总部实施对全军的领导和指挥。


这个领导和指挥体制,是在战争年代经过考验并证明是正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周恩来副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这个领导和指挥体制也是运行顺畅的。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以后,也没有改变这个领导和指挥体制,总参谋部等各总部仍然直接接受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


是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当时国防部没有专设办公机构,军委办公厅同时也是总参办公厅、国防部办公厅,一个机构 3 块牌子。


此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编者注:彭德怀)又担任国防部部长,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作用,要求有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


但是,究竟哪些文电用国防部名义发出,哪些文电用中央军委或总参谋部名义发出,没有明确规定。


总参谋部起草的文电,常常因署名问题受到主持军委日常工作领导的批评。


有的文件没有用国防部名义,被批评说 :“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用国防部名义 ?”


有的文件建议用国防部名义发出,又批评说 :“屁大的事,还用国防部名义!”


总部机关部门感到难以适从,纷纷要求有明确规定。


因此,中央军委1955年3月16日会议决定,责成总参谋部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条例。

       

从 1955 年 到 1957 年 下 半年,总参谋部先后 5 次拿出条例草案,送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审定,都一次次被打回来了


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多次对粟裕说 :“你们问问人家是怎么分工的嘛!”


当时的总参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剑和鞠开,都亲耳听到粟裕讲过这个情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以苏军为榜样,这个“人家”不言自明,就是指苏联军队。

     

不久,这个机会来了。


1957年11月,粟裕参加彭德怀率领的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粟裕利用拜会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的机会,向他提出希望提供一份关于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的资料作参考。


索科洛夫斯基说没有现成的资料,简要介绍了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和关系,说他们的总参谋部隶属于国防部,没有什么分工问题。


几个月之后,1958 年 3 月,苏军向我军提供了有关的书面材料。据随行翻译说:“这是一场礼节性的拜会,谈话很短,时间不长,前后加上翻译时间在内,大约 20来分钟,双方主要谈友谊、友好。”

      

这件事,在 1958 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被批判为“告洋状”、“争权夺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


后来又被无限上纲为“里通外国”。


这些大帽子早已被掀掉了,现在有人却又要给粟裕扣上“忽略外事纪律”的帽子,并且生拉硬拽为“三次擅权”之一,既不符合事实,更不合乎情理。

  

三、所谓“越权调兵”

  

中央军委关于调动军队权限的规定,粟裕是十分清楚的。


1951年12月关于调动部队权限的规定,就是以总参谋部名义发出的。


那时,粟裕已到总参工作,并先后担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达 7 年之久。


调动部队,是总参谋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哪一级领导有权调动哪一级部队,在粟裕头脑里是十分清晰的。

       

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提出在1958年内分三批撤 回。


1958年2月, 粟裕提出志愿军撤回国内及回国后具体部署的两个方案,经军委第143次会议讨论,基本同意第二方案。根据军委会议的决议,总参谋部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起草部队调动的命令。


总参谋部作战部先是起草了以军委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但上送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后,被打回来了,这位领导同志说:


“军委是党中央的一个委员会,委员会怎能下命令?”


还说“用军委名义下命令就是以党代政,党政混淆”,“要用国防部名义,因国防部就是军委”。


命令改用国防部名义草拟后,他又不同意,说:“国防部只是政府的一个部,怎能指挥军队?”说这个命令要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


作战部只好重新起草了以总参名义下达的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送给粟裕。


粟裕认为用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不妥,但是己经几次反复,就在电报稿上写上“请彭总阅后发”,意在给彭德怀思考审定的空间。


彭德怀接到电报稿后直接拿到军委会议上讨论,结果被否定。


后调志愿军回国的命令还是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的。


就是说,这个以总参名义调志愿军回国的电报,是根据军委领导指示起草的,这个电报既未上报中央,也未下达部队,是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草稿。


这样一份没有发出的电报,今天竟然成了粟裕“越权调兵”的证据。

     

提出所谓“粟裕三次擅权”的人还捏造了毛泽东看到总参署名的电报后表示“诧异”,而该电报在军委会上就被否定了,根本未上报中央和毛泽东,毛泽东何来“诧异”?

      

提出所谓“粟裕三次擅权”的人,在叙述粟裕“三次擅权”的事时,显然缺乏铁一般的事实佐证,故在文内用“或许”、“大概”、“可能是”这些含糊其辞的字眼,主观推测,歪曲真相最后得出这“可能是”促使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粟裕的结论。


这种用含糊其辞的字眼叙述事实,并由此主观臆断的结论,完全不是历史研究者应持守的原则,更不是对历史负责的科学态


其实毛泽东

并没有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批评粟裕。


成都会议,即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会议开了 19 天,


毛泽东先后讲话 6次,只字未提“批评粟裕”


成都会议期间,彭德怀和周恩来、邓小平商定,决定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确定的主题一是整风,一是进一步整编”。

      

但是,1958 年军委扩大会议偏离了原定的主题,批所谓的“教条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刘伯承、粟裕、萧克等进行了错误的批判。


这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军队的悲剧。

      

在《彭门风雨》里有这样一段记载:1959 年彭德怀曾说:


“1958年春夏的全军反教条主义,就是一个错误,开了两个月的军委扩大会,开始会议的方向不是反教条主义,后来主席讲了话我才转向。


现在回想起来,对刘伯承、粟裕、萧克等一批同志的批判和处理太过火,言过其实,使他们受了委屈。


虽然不是我的本意,


但我是会议主持人,我有错误啊。”


这些肺腑之言,表明彭德怀不失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

      

历史研究首重真实,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通过历史图片纪念彭总诞辰


他是性格

最为刚烈的元帅


他重情讲义

他将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

他就是开国元帅


彭 德 怀


今天是彭德怀元帅 

126周年诞辰纪念!

今天,

请让我们一起用百张珍贵照片,

纪念和缅怀他伟大的一生!



NO.1

从放牛娃、煤窑童工

到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八岁时母亲去世,他成了地主家的放牛娃。十岁时,家里的生计全断,大年初一,他带着二弟沿街乞讨。


△彭德怀幼年给地主家放牛(油画)。 1911年,13岁的彭德怀到煤窑当了童工,受尽虐待。1916年,彭德怀参军入伍,投靠湘军。他给自己取号:石穿,意为用滴水穿石的意志,为贫苦人寻找活路!


△1923年,彭德怀在湖南省陆军军官讲武堂学习,时年二十五岁。1928年4月,经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彭德怀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7月,在彭德怀率领下,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在平江城东门外发动武装起义,成立工农红军第五军起义部队。(油画 作者:许宝中)。


1930年8月,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团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建立和发展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图为彭德怀1933年在中央苏区的福建建宁县合影。左起:叶剑英,杨尚昆、彭德怀、刘伯坚、张纯清、李克农、周恩来、滕代远、袁国平。


红军时期的彭德怀。


△长征时期的彭德怀。1935年10月,红军结束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战斗胜利后,毛泽东赋诗一首赞扬亲自指挥这次战斗的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长征后的彭德怀。


△彭德怀与红三军团的先后三位政治委员李富春、杨尚昆、滕代远的合影。


△到达陕北后的彭德怀。1935年11月21日,彭德怀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指挥直罗镇战役,粉碎了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7年陕北。左起:徐海东、彭德怀、彭雪枫、郭述申



NO.2

抗日烽火

百团大战

△1938年1月,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彭德怀赴武昌商谈八路军支援徐州会战问题,在汉口车站与周恩来(左一)、郭沫若(左三)、叶剑英(左四)合影。


△1938年1月,彭德怀与朱德、贺龙、刘伯承、林彪赴洛阳参加了蒋介石召集的第二战区师长以上干部会。图为彭德怀与蒋介石在洛阳。



△彭德怀和冯玉祥在重庆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彭德怀在延安参加了中共中央于桥儿沟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前排左起:康生、毛泽东、王稼祥、朱德、项英、王明;后排左起:陈云、博古、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


1938年,彭德怀与朱德、陆定一在山西洪洞县。


△1939年 彭德怀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1939年,彭德怀和毛泽东、朱德、叶剑英在延安。


△ 彭德怀与朱德在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1940年8月20日-1941年1月24日,历时5个月的“百团大战”打响。


△彭德怀在八路军总部武乡。


△ 八路军总部总参谋部在山西武乡县绘制的“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


△ 百团大战中,彭德怀副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这是在武乡县关家垴前线的炮兵哨所,距敌人仅有五百米。


△ 1941年,彭德怀与王震、甘泗淇在太行山。


△ 彭德怀和美国女作家尼姆·威尔斯在陕北合影。


△ 1944年11月,彭德怀在欢送三五九旅挺进华南大会上讲话。


1944年,彭德怀和毛泽东在延安


彭德怀和妻子浦安修在延安机场。



△ 1945年,朱德和彭德怀等在延安。左起:彭德怀、朱德、叶剑英、聂荣臻、陈毅。


△ 1945年彭德怀在中共“七大”讲话,介绍了华北敌后抗日的情况和华北根据地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 1945年,彭德怀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前排右第二人起:刘伯承、毛泽东、朱德、聂荣臻。二排右一为彭德怀。



△ 1945年8月,抗日胜利前夕,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延安八路军总部。




NO.3

解放大西北

解放全中国

1946年1月27日,彭德怀在延安机场迎接出席蒋介石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会议,由重庆返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的周恩来。左起: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


△在延安总部窑洞内办公的彭德怀。


△1947年4月,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在保卫陕甘宁边区、反内战动员大会上讲话。1947年成立的西北野战军(后改为第一野战军),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



△1947年7月,右起王震、陈赓、贺龙、彭德怀。



△彭德怀和妻子浦安修


△彭德怀司令兼政委和副政委习仲勋在研究作战方案。


彭德怀在开赴榆林前线途中。


彭德怀在讲述西北战场的形式和任务。


△1948年2月24日至3月3日,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发起了宜川、瓦子街战役。图为:彭德怀、甘泗淇、赵寿山、张宗逊在一起研究作战方案。


△彭德怀在太原前线总前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讲话。


△彭德怀和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张宗逊在乾县第一野战军司令部。


△1949年9月彭德怀在兰州主持召开了西北地区高干会议,号召全体干部战士,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再接再厉,为了全部解放大西北,更勇猛地胜利前进。


△彭德怀在旅兰维吾尔请宾会上讲话,宣布人民解放军即将解放新疆。


△第一野战军在胜利进军中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这是炮兵部队高举五星红旗进入酒泉市。


△1949年10月20日,西北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省会迪化(即乌鲁木齐),这是彭德怀司令员在迪化人民热烈欢迎西北人民解放军的大会上。 到1949年底,解放军将五星红旗插到了天山南北。


△彭德怀在维吾尔族同胞举行的联欢会上。


△1949年12月28日,彭德怀飞往北京,向中央汇报了新疆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图为朱德、聂荣臻等在北京西苑机场迎接彭德怀。



△1950年春天,彭德怀与邓小平、粟裕、饶漱石等在北京。


从1947年3月到1949年12月底,

彭德怀率领和指挥的西北野战军

战胜了强大的装备精良的敌人,

取得了解放大西北的伟大胜利,

使西北各族人民团结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来。



NO.4

临危受命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 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入侵朝鲜北部,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前的决策会议,站立者是临危受命的彭德怀。(油画)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步入朝鲜战场。(视频资料)彭德怀是10月18日黄昏乘坐一辆吉普车先行过江的。


△彭德怀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山洞前。


△从1951年3月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多次派出归国代表,向祖国人民汇报在朝鲜战场打击美国侵略军的情况。图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出发之前,彭德怀司令员为他们送行。


△彭德怀、金日成等与志愿军首次归国代表合影。



△1951年秋,彭德怀等中国人民志愿军部分领导人与朝鲜府内务相朴一禹在志愿军司令部门外合影。左起:王政柱、李贞、甘泗淇、朴一禹、彭德怀、陈赓、邓华。


△彭德怀司令员在视察中于高射炮阵地与指战员畅谈。



△1952年1月6日,彭德怀在朝鲜。



△朝中联合指挥部的高级指挥员。左起:金雄、朴一禹、金日成、彭德怀、陈赓、甘泗淇。



△抗美援朝期间,彭德怀、陈赓、邓华的合影。


△1952年,彭德怀因头部长了瘤子,以及严重的肠炎回国治疗。照片为1952年,彭德怀与朱德在北京香山合影。


△1953年7月24日,彭德怀司令员在开城前线视察(左一为杜平将军)



△1953年7月,彭德怀在李克农的陪同下来到停战谈判地——开城。


△1953年7月28日上午9时3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及其临时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右一为李克农。



△1953年7月31日,彭德怀获得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金日成表示祝贺。


△1953年9月12日,彭德怀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报告》。



△彭德怀和夫人浦安修



NO.5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1953年,彭德怀与朱德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下棋。观棋者右一为邓小平。


△1953年8月,彭德怀在中南海住所。


△1954年9月15日,彭德怀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投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10月1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在庆祝建国五周年大会上宣读国防部命令。


△1954年,彭德怀和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后草坪。



△1955年9月接受毛主席的授衔



△1955年9月刘少奇给彭德怀敬酒


△1955年国庆节,彭德怀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发布命令。


△1955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射击与体育检阅大会”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开幕。彭德怀元帅、朱德元帅和周恩来总理在大会主席台上。


△彭德怀元帅与海军指战员在一起。作为新中国第一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心里装着全军,装着新中国国防事业。从1952年到1955年,他走遍了祖国万里边防。



△1957年7月3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彭德怀做重要讲话。


△一张彩色照片。



△1957年国庆节,彭德怀讲话。



△1957年国庆节,彭德怀检阅受阅部队。



△1957年11月4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图为拜会时合影。前排左起:乌兰夫、彭德怀、邓小平、宋庆龄、毛泽东、赫鲁晓夫、郭沫若、李先念、沈雁冰、杨尚昆、赛福鼎。



△1957年我国军事友好访苏代表团在访问期间,受到了苏联国家领导人员的热情接待。左起叶剑英、彭德怀、布尔加宁、赫鲁晓夫。


△1957年,中国军事代表团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左起:聂荣臻、林彪、叶剑英、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1958年,彭德怀重访延安。


△1958年8月,彭德怀在山海关农村调查,察看高粱的长势。


△彭德怀在水利工程建设者们中间。


△ 1958年,彭德怀在湖南实地调查研究,与群众促膝谈心。


△1958年12月,彭德怀在平江农村视察。


△1958年12月,彭德怀在安徽视察。


△1959年4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率领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前往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国进行为时一个多月的访问。图为在国外访问时的留影。


△庐山会议前,彭德怀向农村基层干部了解生产情况。


△1959年的庐山会议,改变了彭德怀晚年的命运。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写给毛泽东的信。8月16日,庐山会议最后一天,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


△自1953年从朝鲜战场回来,彭德怀一直住在中南海怀仁堂东南角的“永福堂”,一直到1959年9月29日。之后,他搬离了中南海,搬到了偏远的北京西郊吴家花园。上图为彭德怀与周恩来在永福堂与彭德怀的弟妹龙国英亲切交谈。


△彭德怀与家人在吴家花园。在吴家花园,他拼命地学习看书,还开辟了著名的“一分地”试验田,验证各地的“卫星”产量。


△彭德怀在三线视察。1965年12月到1966年7月,彭德怀到西南三线担任副总指挥。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三线的工地上,足迹遍及四川中部、南部以及贵州20个县市。


1973年4月,

彭德怀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1974年11月29日下午3时52分,

彭德怀元帅含冤离世,享年76岁。



△1978年,彭德怀、陶铸追悼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场正中悬挂着彭德怀同志的遗像,安放着他的骨灰盒,骨灰盒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叶剑英、邓小平向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表示慰问。彭德怀夫人浦安修、侄女彭钢等亲人的泪水一次又一次涌出眼眶,邓小平同志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不应该哭,应该高兴!”


△邓小平在悼词中说:今天,党中央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落实党的政策,给彭德怀同志作出了全面公正的评价,为他恢复了名誉。” 



1999年12月28日

在彭德怀过世25年后,

侄女彭钢将军兑现了

伯父生前给她的嘱托,

将彭德怀的骨灰送回湘潭故里,

与他的两个烈士弟弟

安葬在了一起……



这一张张照片

让我们读懂了彭德怀元帅

更照亮了历史


民生文创
站在最大多数人民一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