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躺平,还是不躺平
-系统化思考-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为什么要研究AI在企业级如何落地
今天启程进京,参加每年一度的Tid大会。
我和吴云老师明天下午要在大会交付一个大时段课程,主题是企业级AI应用框架。
这个框架的目的是教企业如何找出AI在内部的最profitable应用场景,进行技术选型,最后完成在企业内部的落地和推广。这个框架还能帮企业把这个过程的Cost降到最低,要知道,AI的的探索和试用是很贵的。
关于我们的话题,有个我引以为豪之处,就是我和吴老师各带了一个真实的框架落地案例,通过这两个案例,报名的同学能看到具体企业在引入AI的时候有哪些难点,以及AI应用框架是如何帮企业客服这些困难的。这是在国内属于首次,这个我还是有信心的。
但是昨晚我浏览了一下Tid的官网,被吓了一大跳。因为今年大会关于AI的主题太多了,各路神仙都在讲,主题介绍详细专业,生动有趣。相比之下,我和吴老师两个码农出身的,不善包装的人,主题介绍就有点简陋无趣,实在有点汗颜。
汗颜之余,我发现这些主题内容,基本都是集中在某个企业应用场景,或者是教个人如何把AI嵌入到办公中去,我们的话题反倒有独特的价值,为什么?
因为在某个岗位,或者某个场景里把AI玩转,不意味着能推广到更大范围里应用。
例如Gpt可以起草文档,那么理论上,企业内部的文档都可以用它来起草,大大提升效率,甚至减少用工。
但如果具体到一家券商,要给自己的大客户写投资报告,并不是在互联网上扒一堆内容,抽取总结一下,用标准的格式生成一篇报告这样简单。要写出合格的报告,需要:
1: 广泛的材料阅读(外部公开材料 + 内部保密材料);
2: 独特的的趋势、洞见,并有数据支撑;
3: 内部独有的数据;
那么如果券商打算用AI写报告的时候,面临的问题不是怎么调prompt给报告写出彩,而是:
1: 模型训练。通用模型写出来的报告,对researher和报告的客户来说,真的是聊胜于无。要想生成高质量的报告,必须用自家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
2: 数据安全问题。券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其独特的获取信息渠道,也就是说大量信息都是涉密的不公开的。所以如何保证大模型使用过程中不会泄密?是自建模型还是找合作伙伴?自建的话,Cost是否合适?需要组建什么样的AI技术团队?找合作伙伴,对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资质?如何保障数据安全?
3: 如何验证结论准确性。大模型的准确性一直是不断提升,但始终是有偏差的。在“建议买入”和“建议卖出”这种重要的结论时,是需要反复验证的,而且事实证明大模型的准确率并不高。
上面提到的这些,总结起来就是需求、模型的技术选型、数据的使用和安全,它们只是企业应用AI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还有组建AI技术团队(买方案也需要自己有AI技术人员)、大规模应用时的成本收益分析,效果度量,员工技能培训等。这还没提到企业应有的AI战略、数据战略等问题。
用大模型写代码也一样,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个应用场景,扩展到企业级大规模应用,所要解决的问题,完全不是个人或团队拿一个小项目测试所能比的。
这其实也是我们要讲的这个AI应用框架的价值所在,它从企业的角度去梳理AI落地的流程,提出最佳实践。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一件事,我以前经常听技术人员们抱怨,说自己的公司很保守,不愿采纳一些流行的新技术,导致他们没机会在项目中实践这些技术,也影响个人的成长。其实不能简单的就给公司扣"保守"的帽子,而是新技术在公司层面推广面临的问题,以及成本、收益的计算完全是另外一种技术人员很难体会的计算方式。
最后欢迎大家来我和吴老师的课堂,了解和推广企业级AI应用落地框架,不能来现场的,也欢迎继续关注这个公众号,相应的知识点在将来我也会用文字形式发出。
希望我们的框架能帮助更多企业能引进AI,落地AI,让更多的基层员工能在岗位上积累相关经验,搭上下一个高速增长行业的快车。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价值,请点赞、转发、点击在看
下面是知识星球广告,在远程兼职平台上找工作的专题,已经更新了6篇了,涵盖主流远程兼职平台地址,介绍,时薪对比,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作,如何避常见的坑,以及报税和合规性问题。
接下来正在准备的第二个专栏是怎么去给外国人当中文老师。最近一段时间,我对多元化收入比较感兴趣,所以输出会集中在这一块。欢迎扫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