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凉了,精益长存?

文摘   科技   2024-03-31 12:22   辽宁  

2024年

砥砺前行

-系统化思考-


创新

有效

高效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你是真“专业”,还是“伪专业”










最近,在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许多企业都开始缩减成本。缩减成本的一个常见举措,就是砍掉不直接盈利的部门,敏捷咨询就在此列。最近找我做职业转型咨询的敏捷教练有七八位,之前火热的敏捷教练求职群也很久没有职位消息了。群里也时不时听到敏捷教练或者Scrum Master说自己被优化了。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有几家在做"降本增效"的公司,优化了敏捷教练,但却保留了精益教练。这事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也跟这几家公司的同事聊了一下,了解了一下背后的原因。我觉得这几个企业的做法,验证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那就是:


"要想在大企业里活的长,

得‘会’做度量。"


在大型组织里,一个方法论,和它的实施团队去留的决策者是谁?上层领导团队。谁的反馈对方法论在组织中的去留影响最大?中上层管理人员。


这两个层级有一个需求。那就是

1:过程可视化,让他们一眼看懂,能理解。

2:能拿数据说话。他们需要通过数据理解是否有改善,要用丰富的数据、漂亮的报表向上汇报、甚至向外汇报。


他们这个level,你不可能要他们下去一线体察民情,去团队感受氛围,发现一些可感知、能度量的定性改善。


这是个切实存在的需求。单纯从这个角度出发,精益比敏捷要有优势。


精益在这个角度的工具链支持比较齐全。例如看板就是个视觉化工具。另外精益提出了价值流,定义价值流,选取价值流关键指标,收集数据并提出改进是一整套可用的方法:

*精益研发流程看板

*精益累积流图

从原生方法论的角度,Agile的代表实践Scrum在提供"丰富的过程数据"这个维度,显然没有足够的工具支持。


Scrum Board比起精益看板要简化很多,能体现的数据也有很多。度量的话,Scrum中明确提出的度量单位,只有story point,velocity两个。敏捷原旨教义里,认为两个指标是团队内部用来做改进和提升的,不建议团队外部的人(例如管理人员)用来度量团队效能和绩效,更反对在团队之间用这两个指标横向对比。


Scrum 这样要求,是出于一种朴素的价值主张。那就是人跟人不一样,起点有高低,节奏有快慢。频繁的对标别人,反而会迷失了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反而是了解自己,争取每一天比昨天的自己做的好一点,积硅步,反而能至千里。


我不能再认可这种主张了。然而度量个体,度量团队,以及员工、团队间的横向评比这种需求,在企业里,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里是客观存在的。


另外度量是要花精力的,从"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这条宣言我们也能看出,敏捷主张的是通过小团队、频繁的互动,来减少流程,从而减少在维护流程上浪费的精力,避免流程带来的束缚,从而更加聚焦在产出上面。


这就是为什么敏捷行业内始终没有浮现出一个有效的,能凝聚行业共识的"敏捷过程度量体系"。因为要想系统化度量,要有丰富的过程数据,就必须要明确角色和责任,设立检查的节点,增加流程,最终发展成新的壁垒(wall)和筒仓(silo)。所以任何向精细化度量的角度的研究和实践,最后都会某种程度上违背敏捷原则,让敏捷实践变得不伦不类。


然而管理层对"丰富的过程数据"这个东西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敏捷教练遇到这种需求的时候,只能向精益、效能度量等领域寻求实践,或者根据经验,发展出自己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已经超出了敏捷方法本身的范畴了。原旨敏捷方法也从未提供过这样的方案。相比之下,精益则有一整套标准化和体系化的度量来提供“丰富的过程数据”。


所以在经济环境下行的背景下,组织内的管理人员有更迫切的需求,用更详细的,看起来"客观"、"准确"的数据,来说明自己和治下团队的价值。如果此时组织再缩减预算,只能保留一种方法论支持团队,那么去敏捷而留精益,则是称得上一个务实的决定。


写到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敏捷凉了,精益长存”这个结论呢?


答案是不能的。


如果读者仔细阅读我前面列举的那些敏捷不能提供“丰富的过程数据”的原因,那么就知道,它们恰恰是敏捷方法无法被替代的优点。是企业、团队和个人成功的不二法门。


当一个组织变的庞大,其中的模糊地带、寻租空间就变的巨大。企业成功和个人的成功可能是两回事。利用企业的资源成就自我,是一种人们虽然闭口不谈,但广泛存在的做法。这种背景下,人们的选择不是“对的方法”,而是“对自己有利的方法”。所以在本文提到的几个企业里,管理人员决定去敏捷留精益,也算不上意外。


但好在这个世界是多样性的。在特定时间,特定企业里发生的这种情况,并不足以否定一个方法论的正确与否。


写到这里,我总结一下吧:

1: 敏捷方法不提供“丰富的过程数据”,不是它的弱点,恰恰是它的强项,是贯彻它诞生之初的原则的。

2:企业去敏捷留精益,不是方法论的优劣。而是因为大环境钱少了,而且经济发展预期不好,有些管理层而放弃长期主义,转而追求短期数据好看导致的。

3: 由于2,导致市场上的敏捷教练、scrum master职位减少,影响就业。可以说“敏捷教练”职位暂时凉了。



关爱原创博主,请关注、转发、一键三连







THE END


这些文章你可能也感兴趣

01| 裁员大潮下,你是“真”专业,还是“伪”专业

02| 让员工积极主动的秘密

03| 《敏捷产品经理》为什么是产品经理必读?

04| 什么是好的产品经理?

05| 读书该不该写入年度个人目标?


北溟大橘
Stop working, start amazing!
 最新文章